我常說:「將來的問題絕對不是用現在的科技解決。」量子科技的興起,正是這句話最好的印證。2025年,正值量子科技從實驗室走向產業應用的關鍵轉捩點,我們迎來一場足以改變世界的技術革命。自1940年代以來,數位世界的運算系統歷經大型主機、個人電腦、行動與雲端運算,並推進至人工智慧時代,奠定了現代產業的基礎。然而,隨著摩爾定律逐漸逼近極限,新世代的運算解答來自新一波量子革命,突破傳統運算的瓶頸,開啟全新的科技局面,成為下一波產業革命的關鍵驅動力。
放眼全球,量子競局進入白熱化階段,超過30個國家、投入逾445億美元發展量子科技,美國、歐盟、中國等主要經濟體更將其視為戰略核心。臺灣不只要參與競逐,更要憑藉全球領先的半導體製造實力,與ICT產業鏈整合能力掌握契機,這也正是實現量子電腦所需的關鍵技術基礎。特別是在全球高度關注可信賴供應鏈的此刻,臺灣正有機會躍升為國際量子科技供應鏈的重要節點。
國科會從2021年起與工研院、中研院、經濟部,整合產官學研能量成立「量子國家隊」,共同推動量子電腦與量子通訊技術的研發。工研院在當中承擔中後端應用研發的任務,聚焦於低溫控制晶片與模組的研發,以利突破量子電腦體積龐大、能耗驚人難以落地應用的瓶頸。工研院運用台積電28奈米製程,已成功打造低溫微波IC晶片,整體機構體積縮小四成,功耗降低一半,大幅縮短訊號傳輸路徑,降低雜訊干擾,為量子電腦邁向實務應用跨出重要一步。同時,我們也與來自加拿大的量子安全公司BTQ(BTQ Technologies Corp.)合作,開發後量子密碼演算晶片,展現了臺灣在量子技術領域的實力。
這些成果已讓臺灣在全球量子研發版圖上嶄露頭角,但量子科技的產業化並非單一研發機構可以獨力完成,更需要跨國界、跨領域的共同投入與合作。今年工研院產科國際所的年度專刊《無限量:量子百年創新紀元》,正秉持這樣的精神,匯集國際頂尖專家的智慧。專刊收錄了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Alain Aspect教授與臺灣重量級學者張慶瑞教授等國內外專家的深刻見解,內容涵蓋量子革命、技術發展、創新應用到國際動態與對臺灣的發展策略建議,為臺灣量子產業發展提供全面性的指引。
我期望這本專刊能拋磚引玉,激起政府、企業與學界對量子科技有更多的關注與投入,並助臺灣在全球量子競局中找到自身定位與發展路徑。工研院成立52年來,始終以「以科技研發帶動產業發展,創造經濟價值、增進社會福祉」為使命,從開創臺灣半導體產業到推升百工百業AI化,工研院在每一次技術典範移轉與臺灣產業轉型的關鍵時刻,都扮演重要角色。如今,量子科技正如當年的半導體技術,是臺灣必須把握的新契機,我們將攜手各界,共同開創屬於臺灣的量子時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