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IEKTopics|「日、中、韓、新」他山之石,臺灣借鏡思考我國可行戰略

近年全球量子科技逐步從理論走向實用,各國政府無不將其視為國安等級的關鍵科技基礎建設。放眼亞洲地區,重點國家如日本、中國、韓國及新加坡等,紛紛制定國家級發展戰略,並競相投入能源、通訊等關鍵領域應用,已成為下世代國家產業競爭的灘頭堡。

綜觀亞洲量子科技布局,這四個國依自身條件資源,推動獨特的量子科技生態系。日本以理化學研究所(RIKEN)為中心整合全國產學研資源,加上富士通等企業積極參與技術之開發。中國推動量子電腦產業化,並建構通訊骨幹與感測應用。韓國以旗艦專案發展技術基礎,並引進IBM、IonQ等國際量子平台或系統發展演算法。新加坡則由量子技術中心(Centre for Quantum Technologies, CQT)與新加坡科技研究局(A*STAR)聯手,建構量子運算、通訊與感測平台,推動新創與國際合作,以下將分別說明各國之特色。

 

日本:整合產學研能量-建構技術發展環境

日本的量子科技發展以政策引領,從2021年起相繼發布「量子社會未來願景」、「量子技術創新戰略」、「量子未來產業創出戰略」等,分別就應用、技術、產業各面向推動量子科技發展,並設定2030年達成三大目標:量子技術使用者達1,000萬人、應用產值達50兆日元(約10兆新臺幣)、以及促成量子領域的獨角獸企業誕生

日本在量子技術的發展上,密切發揮了產學研整合的力量,在2018年成立了「量子技術創新據點(Quantum Innovation Hub, QIH)」,整合包括國立產業技術綜合研究所(AIST)等12個單位,共同推動日本量子科技。另在產業界方面,富士通與RIKEN合作,於2023年完成開發64位元超導量子電腦,並進行超級電腦與量子電腦的整合。其他如日本電信電話株式會社(NTT)與東京大學共同開發光量子電腦;日本電氣株式會社(NEC)與AIST合作開發量子退火技術;日立(HITACHI)則投入矽量子電腦等,大企業在日本量子發展上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中國:政府主導、產學研協同-應用導向、全鏈自主

自2010年起,中國將量子科技納入「十二五」、「十三五」及「十四五」規劃,並推動《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科技創新2030—重大專項》等政策,強化產學研協同,聚焦基礎研究、技術平台與產業鏈自主化,積極制定量子技術標準,促使中國量子產業生態逐步成形,為未來應用奠定基礎。

中國著重量子運算、通訊、感測等領域。學界以潘建偉團隊「祖冲之三號」超導量子電腦為代表,展現基礎研究實力。企業方面,本源量子推出「本源天機4.0,促使成果落地應用。「京滬幹線」骨幹網與「墨子號」量子衛星,代表量子通訊工程。量子感測領域,則由「量子度量衡」計畫帶動新應用。

此外,中國也推動稀釋製冷機、測控系統等零組件國產化,由國盾量子、量旋科技等企業參與,強化供應鏈穩定。雖技術在國產化、產業鏈協同及標準已見成效,下游應用規模化及商業化落地仍有待突破,加上國際技術合作受限,市場擴張與技術障礙尚待克服。

 

韓國:以系統性布局,發揮半導體通訊優勢推動應用

韓國政府將量子科技視為推動未來國家經濟、社會與安全的關鍵力量,積極制定並推動相關政策。近期制訂《量子科技與產業振興法》為韓國量子科技產業發展奠定制度基礎,並發布「量子倡議推動戰略」,投入1,980億韓元(約41.8億新臺幣)預算,積極推動量子科技產業化。

韓國推動量子科技的發展,目標包括推動「半導體技術次世代容錯量子運算(Fault-Tolerant Quantum Computing, FTQC)技術」、「半導體基自旋量子位」、「拓撲量子位元晶片製程」等核心技術,以發展挑戰型容錯量子運算。應用方面,啟動多項大型旗艦專案如「量子糾纏傳輸技術」、「三節點量子中繼器」、「量子精準導航系統」、「醫療用量子MRI」、「電場應用半導體診斷技術」等,以助攻量子通訊、感測核心技術發展。最後,韓國亦打造「量子軟體演算法挑戰賽」等機制,引進IBMIonQ等領先的量子運算系統建立軟體基礎

 

新加坡:以政策驅動量子科技生態系統建構

新加坡自2018年啟動「量子工程計畫」(Quantum Engineering Programme, QEP),並於2024年推出「全國量子策略」,預計五年內將投入近3億新幣(約68.6億新臺幣),推動從基礎研究到應用示範的完整生態系。此策略由國家量子辦公室(National Quantum Office, NQO)統籌,設立國家量子運算中心(National Quantum Computing Hub, NQCH)、國家量子無晶圓廠(National Quantum Fabless Foundry, NQFF)與國家量子安全網路(National Quantum-Safe Network, NQSN)三大核心平台,整合A*STAR、新加坡國立大學(NUS)、南洋理工大學(NTU)與新加坡國家超級電腦中心(NSCC)等機構資源,積極展開對美、歐的雙邊合作。

在政策支持下,新加坡鏈結產學研及國際夥伴,在量子運算方面,NQCH提供測試平台,由量子技術中心(CQT)與A*STAR旗下的高效能運算研究院(IHPC)共同開發模擬與演算法。在量子感測領域,透過QEP3.0與國家量子感測計畫(NQSP),聚焦於導航與生醫應用場景。量子通訊部分,由新加坡媒體發展局(IMDA)與CQT合作建構NQSN與商業化網路NQSN+,提升資安基礎建設。整體而言,新加坡量子生態系以CQT為核心,結合NTU、NUS、A*STAR與企業合作,孕育出SpeQtral、S-Fifteen、Horizon等新創公司,並獲新加坡創新機構SGInnovate及國際創投支持

圖011.jpg

圖11、新加坡制定全國量子策略,推動完整的量子生態系

 

結語

亞洲各國在量子科技發展展現多元優勢與機會。日本善用研究型技術組織(Research and Technology Organization, RTO)與企業動能,建立量子與超級電腦整合之國際主導地位。中國則透過政策與產業鏈整合,建構強大平台。韓國以系統性布局策略,發揮半導體通訊優勢推動應用。新加坡聚焦國際合作,力圖成為亞太量子科技樞紐。上述各國經驗皆可做為臺灣量子政策與布局之參考。

  • 學習日本產研合作提升技術能量

日本量子人工智慧技術全球商業研發中心(G-QuAT),今年(2025)與NVIDIA共同開發量子運算研究超級電腦「ABCI-Q,有助加速日本量子技術發展。且日本於低溫、材料等基礎技術有堅厚實力,支撐其產業發展潛力。從臺灣角度觀察,日本有效利用產研間密切合作推動量子科技發展,可做為臺灣之借鏡。

  • 借鏡中國產學協同與標準推進經驗

中國量子科技展現政策協調、產業鏈整合及平台優勢,帶動產學研聯動體系。臺灣可參考中國產學協同及標準推進經驗,為資源整合與多元協作提供參考。未來可強化跨部會資源整合與國際鏈結,提升全球量子產業鏈參與程度。

  • 仿效韓國推動大型旗艦專案及商業化

韓國布局量子產業,雖然時間比較晚,但其發展戰略上,採用允許失敗的挑戰型思維,鼓勵基礎技術發展。基於自身半導體與通訊優勢啟動大型旗艦專案推動商業化,展現韓國對量子技術發展的全面戰略思維和系統性布局,為臺灣制定量子科技發展策略提供參考價值。

  • 參考新加坡模式打造臺灣量子產業競爭力

新加坡結合國際合作與資源整合,加速量子通訊、感測與運算的應用部署,力圖成為亞太量子科技樞紐。然而全球量子人才爭奪激烈,技術演進迅速,新加坡仍持續強化科研轉譯機制與跨部門協作。臺灣可借鏡其由國家戰略驅動、跨部會整合及產學研育成並進的模式,打造具國際競爭力的量子產業體系。

本文檔案:2025 IEKTopics|「日、中、韓、新」他山之石,臺灣借鏡思考我國可行戰略下載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