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IEKTopics|再造臺灣新神山,打造量子產業鏈

量子科技-從實驗室邁入商業化

量子科技源自二十世紀初的基礎學問,正以驚人的速度從實驗室大步邁向商業市場,並開啟新一波全球科技產業革命。近年來的量子科技已從「科學可能性」轉向「商業實用化」,成為世界科技與國安政策的核心。

以美國為例,IBM於2025年四月宣布將投入1,500億美元,展開為期五年的量子與超級電腦整合計畫,正式確定「量超融合」的新時代的來臨。IBM更與多所大學、國家實驗室及產業界結盟,建立「量子產業鏈生態系」,掌握技術主導權,成為全球標準的制定者。2025年五月,IBM更在白宮向美國總統川普展示最新量子電腦,彰顯量子科技已不僅是科研,更是國家戰略與榮耀象徵。

美國在政府政策面也積極布局,早在2018年,川普政府即簽署《國家量子倡議法案》(National Quantum Initiative Act, NQIA),為量子科技奠定國家發展戰略。根據MeriTalk在2025年的報導,高級量子政策官員表示:「量子設備的實際部署正接近臨界點。」美國政府已集中資源於量子商用化與國防應用,加速建構量子應用生態。這代表量子科技不只是學術研究或技術展示,而已進入國家基礎建設與產業鏈。

歐洲也不落人後,歐盟自2018年起推動「Quantum Flagship」計畫,涵蓋量子通訊、量子感測與量子模擬等面向,力圖在未來十年內培育出商業化應用與歐洲本土的量子產業鏈。而中國則持續以國家資源強力推動量子通訊衛星、超導與光子計算等領域,北京與合肥已成為全球注目的量子熱點。根據公開報告,中國量子的專利總數量已領先世界。

目前量子科技已不單純是學術研究課題,而是全球科技爭奪的前線。當前量子AI可協助量子化學模擬加速;而量子電腦將為大型語言模型帶來超越GPU的潛力。目前美國量子業界期待一位如歐本海默(J. Robert Oppenheimer)的「量子沙皇」來領導大家跨越商業化前的死亡幽谷,因為大家都知道,誰能率先整合量超/量智融合與網路安全,誰就能掌握未來全球經濟與安全的主導權。

 

臺灣的機會與挑戰:量子產業鏈,再造新神山

在這波世界量子浪潮中,臺灣政策一直尚未明確,也未進入量子商業相關產業。但因為半導體產業的發展優勢與世界產業互動密切,臺灣電腦周邊設備與系統業者已明確知道,量子產業潛藏著強大商機與未來轉型的機會,並紛紛已悄悄地開始技術布局與策略投資。

如近期感動人心的紀錄片《造山者》所述,從「小欣欣豆漿店的構思,到工程師與家人長年的分離與付出,我們不能忘記,臺灣過去在半導體領域的成功並非偶然,而是歷經幾十年的耕耘。『積土成山,非斯須之作』,這座晶圓山的建立是無數人的奉獻才得以「造山成峰,傲視全球」,更是臺灣科技與情感、理想與現實交織的壯闊史詩。

然而也正如導演在片尾所問的那句話:「What's next?」我們這一代是否已準備好在開拓出下一個量子山?如果說,過去的矽山是以製程與精密為核心,那未來的量子神山,將是以「不確定性、糾纏與超越傳統思維」為基石。

臺灣進入量子產業的優勢的確不容小覷,我們擁有全球最密集的半導體供應鏈、世界級的封裝測試技術與設計人才。臺灣不需從零起步重建量子生態,應憑藉半導體優勢,與國際量子大廠展開互補性授權合作,整合上中下游供應鏈。

在目前美中科技戰略競合日益加劇的背景下,臺灣更應儘速借力使力,以晶片為樞紐,打造出結合AI、量子與封裝融合而成的多層次供應鏈,成為亞洲量子元件試產、系統整合與標準驗證的策略樞紐。臺灣若能成為亞洲區域內與歐美量子產業對接的策略點,將超越目前半導體的代工角色,進而未來主導量子產業的部分協定與技術標準的制定。

 

從戰略到人才,「量超融合平台」乃突圍之計

推動量子產業面臨幾項挑戰:首先,政府目前缺乏具體的國家量子產業戰略,無法集中資源投入關鍵領域。其次,產官學研仍未形成系統性合作,目前多屬於個案式零星發展。另外,對半導體、AI與量子整合的跨域結合仍待加強,這對新世代人才養成與國際合作至關重要。

政府的積極支持是量子產業成功的保證,過去在半導體產業的許多優惠措施與政策都可以複製,例如投資量子產業的稅賦抵免、在工研院成立量子所儲備人才、以及準量產開發測試等。然而目前最迫切的挑戰,是缺乏具備跨域視野與系統整合的量子人才。量子產業絕非僅為組件開發,而是需要能統合演算法、控制系統與製程的設計思維者,更需要有全面及宏觀了解的系統整合人才,做出可執行的產業方案才能真正讓量子產業在臺灣生根。

換言之,如果量子與AI是下一波世界科技競賽的主戰場,臺灣就不能只是矽谷的代工廠或國際大廠的製造基地,而應主動打造成為「量超融合平台」,結合晶片設計、演算法優化與AI應用場景,搶占全球量子產業鏈的制高點。

 

結語

量子已不是未來的幻想,而是現在進行式。從美中歐的布局可以清楚看出,誰先卡位,誰就能主導未來一甲子產業方向。臺灣若能抓住這波機會,從「矽島」再度進化為「量子島」,那將不只是科技上的跨越,更是國家競爭力與文化信心的再登高峰。

正如我們在前一代智者的擘劃與汗水中,過去一甲子用矽產業打造護國神山,使得我們得以享受豐盛果實。今天我們的領導者是否有足夠睿智與魄力,結合AI新十大建設,集中全國之力讓臺灣脫胎換骨,再造一座未來一甲子的量子高峰來庇蔭後代子孫?

本文檔案:2025 IEKTopics|再造臺灣新神山,打造量子產業鏈下載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