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IEKTopics|荷蘭量子三角洲QDNL建構量子創新治理框架

荷蘭量子三角洲(Quantum Delta Netherlands, QDNL是一個成立於2020年的公私合營基金會,旨在執行荷蘭量子技術國家議程。QDNL圍繞三個催化劑計畫建構而成——量子運算與模擬、國家量子網路,以及量子感測應用,並整合四大行動路線——研究與創新、量子生態系統、人力資本,以及社會影響。在獲得國家成長基金(National Growth Fund)6.15億歐元資金的支持下,QDNL致力於培育世界級的量子生態體系,並建構穩健的量子創新治理框架與具韌性、公平的量子未來。

 

QDNL建構可治理的量子創新生態系統

QDNL的治理工作首先聚焦於最貼近研究、創新與商業化活動的法律、政策與治理課題。QDNL已與多個研究機構合作,共同制定智慧財產權(IP)策略,並設立「智慧財產權委員會(IP Council)」推動相關工作。QDNL促進標準化授權和分拆條款的發展,並設計研究成果價值化政策,促進技術從學術界向產業界的有效轉移。同時,QDNL也透過「Infinity」計畫支援研究人員處理智慧財產相關事宜,協助他們成功創業並獲得初期投資。

鑑於地緣政治與經濟局勢日益動盪,且荷蘭量子生態系需妥善應對其中的政治敏感議題,QDNL積極採用自己的經濟安全策略。相關作法包括:制定知識「安全行動方案」以防範外國干擾、發布關於量子運算、感測、通訊技術與創新所需關鍵原材料供應鏈的白皮書。QDNL 也在第一線協助成員單位因應新頒布的國家安全法規,例如透過量子政策學院(Quantum Policy Academy)進行培訓,並推動出口管制即服務(Export-Control-as-a-Service)平台,支援量子新創企業將合規解決方案整合到其商業營運中。

整體而言,QDNL在塑造新興量子政策方面扮演積極角色,其具體行動包括與歐洲夥伴共同組建「量子工作小組」,培養具量子素養的政策專家網絡;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共同發表「量子科技及其全球影響」討論文件;發布一系列從人工智慧汲取倫理、法律、社會層面(ELSA)經驗啟示,並應用於量子創新的政策白皮書。

 

QDNL的社會影響行動路線與量子與社會中心

QDNL規劃的「社會影響行動主軸(Societal Impact Action Line」致力於引導量子技術及其應用的發展更符合社會公共利益、提升社會接受度(Social Readiness Level),並減緩潛在風險。這一行動明確將將量子技術的社會影響納入核心使命,使其成為荷蘭乃至全球量子治理實踐中的獨特亮點。

在此架構中,量子與社會中心(Centre for Quantum and Society, CQS)於2022年成立,為世界首個專門研究量子技術社會影響研究的機構。CQS推出多項倡議,包括量子科技探索之評估工具、專案與基層倡議的補助計畫,以提升社會認知並推動具體應用;同時CQS與聯合國機構及「開放量子研究院」(Open Quantum Institute)合作發起Quantum for Good Challenges 倡議,促進全球關注量子科技的公益潛力。

QDNL的社會影響行動主軸也支援多個荷蘭學術研究,例如:萊頓大學的量子與社會研究小組、台夫特理工大學的量子技術倫理研究小組,以及阿姆斯特丹大學的量子技術法律與治理研究小組。其中,阿姆斯特丹大學的研究團隊以「法律與數位基礎設施」視角探討量子科技的法律影響。該研究小組與QDNL和CQS合作,定期舉辦學術座談並出版研究成果,如《量子運算與G-77》以及《平衡開放性、經濟安全與國家安全——量子科技出口管制的未來》等報告。

 

結論

量子創新治理的必要角色QDNL認知到法律、政策和治理在邁向量子未來的過程中扮演關鍵角色,因此積極投入相關議題。量子科技的工業和軍事應用,將深刻影響國家安全以及國際權力結構,也對整個社會產生廣泛的連鎖效應。因此,建構健全的治理框架,不僅是推動量子科技「從實驗室走到量產」轉型的重要推力,更是防止量子創新推進過程中,權力與資源過度集中於少數國家與少數科技巨擘手中的必要保障。



[1] Anh Nguyen是阿姆斯特丹大學資訊法研究所量子技術法律與治理研究小組的博士研究員。該研究小組隸屬於荷蘭量子三角洲的行動路線4,專注於量子技術的倫理、法律和社會層面。作者謹向Ulrich Mans博士(荷蘭量子三角洲)和Joris van Hoboken教授(阿姆斯特丹大學)對本文的貢獻表示感謝。

本文檔案:2025 IEKTopics|荷蘭量子三角洲QDNL建構量子創新治理框架下載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