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IEKTopics|美國、加拿大擁有政策長期支持、公私協作與技術聚落優勢

量子科技已成為全球關鍵技術競爭的核心,美國與加拿大積極推動國家級量子政策與生態系布局。美國自2018年通過《國家量子倡議法案》(National Quantum Initiative Act, NQI Act),聚焦量子運算、量子通訊與量子感測三大核心領域,至2025年累計投入超過50億美元,並持續透過跨部會政策整合、標準制定、人才培育與民間參與,推動量子技術從基礎研究走向實際應用。

加拿大則於2023年發布《國家量子戰略》(National Quantum Strategy),承諾投入3.6億元加幣整合政府、產業與學研機構資源,推動量子三大技術發展。美加兩國具備政策長期穩定支持、公私協作與技術聚落等特色,對臺灣在量子科技發展政策、產業鏈建立與國際合作策略,提供借鏡與參考方向。

 

美國量子科技政策與戰略發展

美國通過兩項量子立法基礎:2018年《國家量子倡議法案》與2022年《量子資安準備法案》後,建立起跨部會整合的量子科技發展架構,聚焦量子資訊科學(Quantum Information Science, QIS技術的基礎研究與應用開發,涵蓋運算、通訊與感測三大核心應用。該法案由國家科學基金會(NSF)、美國國家標準暨技術研究院(NIST)、美國能源部(DOE三大機構領導,推動量子研究中心、標準制定與產業鏈整合。2022年,白宮更進一步發布《國家安全備忘錄第10號》(NSM-10,明確提出量子科技的政策方向,包括2035年前完成關鍵系統之後量子密碼(Post-Quantum Cryptography, PQC)轉換、保護量子相關的智慧財產權,建構全國量子人才培育等方向

2024年,美國能源部發表《量子資訊科學應用路線圖》,針對未來10年提出應用策略,國防部與國家安全局(NSA)亦積極投入量子抗攻擊技術研發。同年,美國NIST首度發布三項PQC標準,並與產業界共同啟動「PQC遷移計畫」。同時,美國國防高等研究計畫署(DARPA)啟動量子基準計畫,與Rigetti、Quantinuum、IonQ等企業合作,評估2033年前實現實用型量子電腦的可能性。

在產業發展方面,美國已形成完整的量子企業生態系。大型科技公司如IBMGoogleMicrosoftAmazon發展QaaSQuantum-as-a-Service)商業模式;新創公司如IonQRigettiPsiQuantumQuantinuum等,專注於量子硬體與演算法創新。Google研發的Willow處理器已展示遠超傳統超級電腦的處理效能。IBM的量子電腦已在全球許多學術機構、國家實驗室中運作;預計於2029年前推出全球首台容錯型量子電腦。

在量子園區有伊利諾州、科羅拉多州、紐約州為主。2025年美國參議員提出《國家量子資安轉型戰略法案》,要求白宮科技政策辦公室(OSTP)主導制定量子的資安轉型策略。

 

加拿大量子科技政策與發展布局

加拿大公布《國家量子戰略》後,聚焦推動量子運算、通訊與感測三大核心領域。此策略強調從研究創新、人才培育到商業化應用,形成由學研機構與企業共同參與的創新生態系。

在學研方面,加拿大的量子研究聚落集中於蒙特婁、渥太華、多倫多與卡加利地區。其中,滑鐵盧大學的量子運算研究所(Institute for Quantum Computing, IQC)與圓周理論物理研究所為全球知名的量子資訊與理論研究重鎮。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The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UBC)的布魯森量子物質研究所(Stewart Blusson Quantum Matter Institute, Blusson QMI)專注於量子材料與新型裝置的開發,進一步鞏固加拿大在基礎研究的實力。

在產業發展方面,加拿大的D-Wave Systems Inc.是全球首家推出商用量子退火電腦的公司,其技術已應用於物流優化、金融與AI模型等領域。Xanadu Quantum Technologies Inc.則專注於光量子運算,開發基於光子的容錯量子電腦;Photonic Inc.則推動分散式量子通訊系統的研發,強化未來網路安全能力。

整體而言,加拿大量子政策除仰賴政府資金支持外,亦高度依賴產學合作與國際夥伴,展現出一條以研究為基礎、產業為導向的發展路徑,為中小型國家提供具參考價值的模式。

 

結語:對臺灣的發展借鏡與策略建議

借鏡美加兩國發展策略,對臺灣量子科技政策與產業布局,提供以下四項建議。

建議一:建立政策與資源整合機制

美國從白宮頒布法案建構跨部會與跨領域的整合平台,並由聯邦層級提供資金支持。臺灣可參考成立「量子科技協調平台」,整合國科會、經濟部與法人機構等資源,推動中長期量子發展計畫,並建立量子標準與國際接軌機制。

建議二:整合研發與產業鏈

借鏡美國透過國家實驗室、企業與學研單位整合量能的作法,臺灣可由工研院、中研院與大學合作開發量子元件、軟體與通訊協定,並結合鴻海、緯創等ICT業者,建構應用導向的技術平台。

建議三:建置量子科技聚落

可效法伊利諾州芝加哥與科羅拉多州等地的發展模式,臺灣於南部科學園區或新竹設立量子產業群聚中心,吸引學研與新創讓資源更聚焦,加速從研發到產業應用的轉換。

建議四:推動國際人才與合作計畫

加拿大在量子發展過程特別重視國際交流與產學合作,臺灣可與加拿大如上述的IQC、UBC等學術單位合作,推動量子教育、人才交流與雙邊研究計畫,強化國際合作量能與臺灣能見度。

本文檔案:2025 IEKTopics|美國、加拿大擁有政策長期支持、公私協作與技術聚落優勢下載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