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IEKTopics|歐洲展現「任務—市場—標準」策略,提升可規模化的產業競爭力

近年來,歐洲各國穩健推進以綠色與數位雙主軸的轉型發展。然而,在研發領先但產業化不足,以及韌性與安全的考量下,歐洲更積極將產業化競爭納入核心策略。其中,被視為未來經濟與產業發展關鍵驅動力的「量子科技」,在厚實的科研創新驅動下,積極朝向市場優勢利導,形成政策規範(資源)、科技創新(技術)與供應鏈布局(夥伴關係)三軸並進的發展策略。

隨著量子科技形塑未來的重要性日益彰顯,歐盟與歐洲各國皆擴大政策導引公私部門投資,以爭取技術領先與健全生態系;但同時也面臨安全與治理的挑戰。整體而言,歐洲聚焦通訊、感測、運算等關鍵應用價值鏈,透過量子網路節點與量子密鑰分發(Quantum Key Distribution, QKD)之基礎建設、晶片與低溫元件試產線、感測與量測場域驗證等方式,推進技術成熟度。透過開放標準與模組互通性,歐洲致力鞏固供應鏈的戰略自主,並藉由公共需求導向與先期採購機制,縮短從實驗室到商業化的週期。同時,結合歐盟各項研發計畫、政策工具、新創扶植與資本及人才活化,歐洲以「任務市場標準」的循環路徑,企圖將傳統的科研優勢轉化為可規模化的產業競爭力。

本文概覽歐盟、英國、法國、德國、芬蘭與荷蘭等國,檢視最新政策與產業動態並提出建議。

 

歐盟:從旗艦計畫到基礎設施與人才的全面布局 打造戰略自主量子生態系

歐盟自2018年提出為期十年的量子旗艦計畫(Quantum Flagship,預期投資10億歐元,並於今(2025)年7月2日發布量子歐洲戰略(Quantum Europe Strategy,明確訂定至2030年成為全球量子科技領導者的目標。歐洲在量子領域擁有世界最多的學術出版成果與科學人才,量子新創公司約佔全球三分之一,但在專利申請數量僅居世界第三,顯示創新轉化不足與產業化進程仍待加強。

對此,歐盟提出五大策略面向(如圖9):

  1. 科學研究與創新(R&I:整合歐洲科研強項,帶動量子科學之產業轉化;
  2. 基礎設施(Quantum Insfrastructure:打造可持續、可擴展、協調一致的設計/製造/應用基礎;
  3. 強化生態系(Quantum Ecosystem:透過對新創與成長型企業投資,強化供應鏈與規模化;
  4. 太空與軍民兩用科技(Dual-use:將安全與主權量子能力納入太空、安全與國防領域;
  5. 量子人才培養(Skills:以敏捷的教育與訓練方案,培育多元化的世界級人才並促進跨境流動。

圖009.jpg

圖9、歐盟「量子歐洲策略」計畫之五大策略面向

 

歐盟同時串聯量子運算、量子通訊與量子感測等關鍵領域之發展,透過各種跨計畫的共測共驗等合作機制,提升互通性與投資效益。例如:

  1. EuroQCIEuropean Quantum Communication Infrastructure,於全歐建置「量子安全通訊基礎設施」推進泛歐量子通訊骨幹基礎;
  2. EuroHPC JUEuropean High Performance Computing Joint Undertaking負責統籌歐盟、成員國與產業資源,以量子科技結合高效能運算的混合架構,帶動應用落地,打造歐洲世界級超級電腦與量子運算生態系;
  3. QuICEuropean Quantum Industry Consortium歐洲量子產業聯盟於2021年成立,目的為整合歐洲量子產業資源,強化共同利益,以健全商業生態系與全球競爭力。

在資本面,歐盟強調透過公共資金引導多元資本投入,協調補足量子新創在各募資階段的資金缺口以扶植關鍵新創企業。在安全面則以後量子密碼(Post-Quantum Cryptography, PQC規劃引導成員國分階段汰換現行加密系統,優先應用於關鍵基礎設施與政府通訊。

 

英國:以任務導向與測試場域-加速量子科技商業化

英國自2023年起推動「國家量子策略」(National Quantum Strategy)及五項「量子任務」,聚焦量子算力、網路與感測應用、成像及通訊等,目標於2035年前建置具1兆次無錯運算能力的量子電腦,以支援關鍵產業需求,並部署量子網路為未來量子網際網路鋪路。至2030年,推動NHS醫療機構導入量子感測醫療方案,並於航空系統實現不依賴衛星的量子導航與原子時鐘定位,同時在運輸、能源、國防等關鍵基礎設施布建可聯網量子感測器,以強化韌性與態勢感知。2024年7月啟動第三期「國家量子技術計畫」(NQTP),設立五個「區域量子樞紐中心(Quantum Hubs)」,包括劍橋的量子生醫感測Q-BIOMED、伯明罕的量子感測成像與計時QuSIT、愛丁堡的整合式量子網路IQN、牛津的量子運算整合實施QCI3,以及格拉斯哥的量子定位導航與計時QEPNT,以推動科研成果產業化與商業應用。

2025年6月,英國進一步發布現代產業策略(The UK's Modern Industrial Strategy,將量子科技列為八項高成長產業中數位與科技領域的關鍵賦能技術,並強化英國量子發展區域樞紐與應用焦點(如圖10),加速產業應用落地與商業化。

圖010.jpg

圖10、英國量子發展區域樞紐與應用焦點

 

英國量子新創在歐洲表現居前。根據統計,英國量子運算新創約76家,其中32家已獲得融資。例如專注光子計算的ORCA Computing已向英國國家量子計算中心(National Quantum Computing Centre, NQCC)交付系統;Riverlane發展錯誤抑制與控制軟體、Oxford Quantum Circuits專攻超導系統、Oxford Ionics與Universal Quantum致力於離子阱技術的開發。這些新創企業與五個新「區域量子樞紐中心」及NQCC共同構築英國全國量子創新與應用生態體系。

 

法國:強化核心元件製造與國家隊動能-掌握供應鏈主導權

法國的量子國家戰略於2021年啟動,由「France 2030」計畫支持。2024至2025年法國國防採購局(DGA)主導推出PROQCIMA計畫,預計投入約5億歐元,目標到2032年完成兩套通用量子電腦原型,以強化主權能力。該計畫聚焦於中性原子與光子兩個主軸,推動處理器、低溫設備與測試校準等基礎能力。在政策執行上,將國家研究機構與領導企業共同組成國家隊,採取先期採購與長期資本挹注,以達成規模化投資;政府也鼓勵與歐洲夥伴的共同研發計畫(例如德、法合作專案)。同時,在化學、材料與製藥等領域,追求「可用優勢」,縮短應用的落地時間。

截至目前,法國擁有約20家量子技術新創企業,數量排名全球第五。代表性新創在2024至2025持續發展:Pasqal發佈2025發展藍圖,朝向快速部署量子電腦以展示量子優勢(Quantum Advantage),以及加速邁向數位容錯量子運算(Fault-Tolerant Quantum Computing, FTQC);Quandela入選法國國家級量子競賽,預計完成12-qubit光子量子電腦;Alice&Bob入選法國國家創新企業扶植計畫(Next40),並持續推進容錯量子運算的貓態量子位元(Cat Qubit)發展;C12則完成增資,專注於碳奈米管量子處理器的研發。

 

德國:工程導向文化驅動-以品質體系與在地供應鏈為優先

德國2023年發布「行動計畫:量子技術」(至2026年)並於2024年由德國聯邦教育與研究部(BMBF)補充提出量子技術發展綱要,主軸是技術主權、跨部會協同,以及標準與品質基礎建設三大主軸。計畫由德國航空太空中心(Deutsches Zentrum für Luft- und Raumfahrt, DLR)推動量子運算倡議(Quantum Computing Initiative, QCI)串聯超過80項研發與應用專案。

秉持工程化文化精神,德國將「可靠性、可維護性與製程可控性」視為量產前提。由聯邦與邦級計畫共同投資,串接研究機構、設備商與車用、製造、醫療等供應鏈之應用發展。其策略是多物理路徑並行,強調前端量測、校準與標準制訂,同時強化設備與材料供應鏈的在地化。在感測與計時方面,德國透過跨產業示範運用,建立可驗證的規格,加速從概念驗證(PoC)走向商業化量產階段。

代表性企業方面,Planqc專注中性原子量子電腦,2024至2025融資與專案頗有斬獲;eleQtron專攻離子阱,與德國微電子研究聯盟合作推動可量產晶片;Q.ANT(TRUMPF集團)於2025年完成6,200萬歐元募資,主攻光子處理與量子感測技術應用。

 

芬蘭:挾冷端與微波強項-帶動小型精密系統整合

芬蘭於2025年發布「芬蘭量子科技策略20252035,聚焦人才、商業化與國際合作;其官方產業推動機構Business Finland則推動Quantum Campaign」計畫,以主題式投資企業育成與應用發展。

芬蘭以低溫技術與超導體系統為研發核心,由VTT技術研究中心、Aalto大學與量子硬體新創IQM等共同推動,建構從50到300量子位元的超導系統(其中300-qubit專案於2025年正式啟動),並以混合經典與量子的工作流程,帶動材料與生命科學領域創新應用。策略上,芬蘭採取「專長突破+國際協作」模式,在低溫系統、微波網絡與微波網路與讀出電子模組(Readout Electronics等關鍵模組建立不可替代的供應優勢。同時,芬蘭以人才與創業友善政策留住國際團隊,企圖形成穩健且靈活的產學研新創生態。

企業表現方面,IQM為量子運算的硬體新創企業,專注開發超導量子電腦(Superconducting Quantum Computers);Bluefors則在極低溫系統具全球龍頭地位,2025年完成許多重要交付;Algorithmiq專攻藥物與化學演算法,2025年宣佈新技術與重大合作;Quanscient在2025年以VTT 50-qubit系統展示全球首例的量子流體力學模擬(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 CFD)。

 

荷蘭:開放式創新與網絡化實驗場域-打造歐陸量子樞紐

荷蘭於2020年由政府主導成立荷蘭量子三角洲(Quantum Delta Netherlands, QDNL,獲得國家成長基金挹注6.15億歐元,並於2025年調整鍵績效指標(KPI)後續獲支持。其核心策略為整合QuTech、TNO與本土供應鏈,以開放架構與共享設施加速設計—製造—驗證的流程。荷蘭在量子網路領域深耕多年,以城際網絡與開放架構軟體帶動設備與協定的互通性,並將處理器、控制電子、極低溫線路與測試平台模組化

在資本與新創推動方面,荷蘭以國家成長基金與創投橋接基金為新創提供資本與市場機會,促成不受時空限制的跨國合作。荷蘭以模組化供應鏈集群方式推動新創:QuantWare專注處理器、Qblox專攻控制電子、Orange Quantum Systems以測試為主、Delft Circuits開發極低溫線路。2025年由三家量子企業共同推動的「HAVIK」專案,則聚焦雙量子位閘(Two-Qubit Gate)提升保真度,強化執行兩個量子比特之間閘門操作的準確性與可靠性,是邁向容錯量子運算的重要里程碑。

 

結語

歐洲量子發展已進入「政策引領×產業化落地×市場驗證」的加速期,其重要意涵在於以跨國基礎設施與共測共驗凝聚一致的共同利益。歐盟提供縱深資本投入引領與基礎設施布建;英國善於任務導向與場域實證;法國站穩關鍵元件設計與製造;德國以品質體系與在地供應鏈應用見長;芬蘭在冷端與微波模組具備利基;荷蘭以開放架構與量子網路成為歐陸樞紐。

臺灣可考慮在既有資通訊研發與製造優勢之上,以彈性化功能模組、標準與相互認證為槓桿,將製造與次系統整合優勢,轉化為長期合作與可預期市場開發機會。進一步扣合歐洲所設定之2030年的歐洲量子領導全球之擘畫藍圖中,取得關鍵參與位置。

本文檔案:2025 IEKTopics|歐洲展現「任務—市場—標準」策略,提升可規模化的產業競爭力下載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