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op
2020 IEKTopics|臺灣技術前進東南亞

跨境匯款平臺 X 移工海外匯款

擺脫地下黑市風險   彈指間安全匯款

統振在臺灣提供移工仲介及銷售行動電話預付卡服務,與客戶互動中發現該族群有龐大的薪資結匯需求,他們會定期將省下的薪資匯給在東南亞的家人。但基於對臺灣金融體系的不熟悉、工時冗長不易臨櫃辦理匯款等因素,移工過去多由仲介業者或冒險透過地下黑市代辦匯款,這種傳統服務模式手續費高、時間成本高,時而有被詐欺或觸法之虞。

為解決移工的匯款困境,統振於2019年底取得金管會沙盒服務核准,推出電子跨境匯款服務平臺「Q-Pay」手機應用程式,針對泰國、印尼、越南、菲律賓四國與當地知名金融機構合作,可依該國法規提供匯款入受款人帳戶、臨櫃取款、現金快遞、電子錢包等服務。以匯款服務來說,使用者在手機上選擇匯款模式,輸入收款人訊息與欲匯款的臺幣金額,手機螢幕則顯示專屬付款碼,即可至四大超商與統振門市等地點繳款。每人每筆匯款限額3萬元,每筆手續費在150~300元之間,最快可在30分鐘內讓款項到達用戶指定收款帳戶。用戶並可透過手機查看款項處理狀態,確保對方是否已安全取得款項。

Q-Pay給予在臺勞工一個不受時間、地點局限的匯款途徑,成功使得在臺的移工薪資可安全、便利地匯出到東南亞母國。該平臺亦有臺灣政府及東南亞各大金融機構認可,降低移工匯款時大部分的風險。

我國外籍勞工目前約有70萬人,與銀行最低海外匯款手續費400元相較,若每人進行一次電子跨境匯款,整體移工至少可節省手續費支出達7,000萬元至1億7,500萬元之間。潛在節省的匯兌手續費,能被東南亞移工家庭妥善運用,對臺灣產業而言更是開創了新型數位金融服務。

台灣技術前進東南亞

 

臺灣綠能技術 X 印尼棕櫚產業

印尼鄉村需要穩定供電   臺灣技術提供服務

印尼棕櫚煉油產業長期由跨國企業控制,為提升印尼鄉村小農經濟,印尼全國鄉村合作社聯盟(Induk KUD)計劃在蘇門答臘的占碑省(Jambi)農村設置小棕櫚煉油示範廠。

煉油廠需要穩定供電,但印尼國家電力公司須優先滿足市中心的電力需求以致供電不足,造成鄉村地區無穩定電力或無電力可使用,因此Induk KUD勢必得尋找其他電力替代方案。慈濟在印尼進行慈善服務時,得知印尼鄉村發展困境,因此轉介經營電力事業的健格科技前往了解。

根據占碑省天然資源狀況及產業特性,健格科技提出和Induk KUD合作進行占碑省綠能微電網與經濟發展計畫。臺印雙方計劃引進基金共同投資煉油廠,目標為設置一套以太陽能、生質能及儲能為主的綠能微電網系統,提供穩定綠電供煉油廠使用,煉油廠可將農業廢棄物製作成固態廢棄物衍生燃料(Refuse-derived Fuel),同時可供生質發電系統並做為資源循環。健格科技、煉油廠、當地村民組織共同簽署棕櫚原料收購合約,確保電廠及煉油廠可每日24小時不間斷運作,同時保障村民採收的棕櫚果有固定收購管道及合理收購價。

待煉油廠穩定經營後,微電網系統發電量預計足以供村落居家用電。後續鄉村逐漸富裕,村民及當地產業可追加投資拓展微電網規模。據健格科技估計,相較於柴油發電,綠能微電網的應用在印尼離網地區可節省40%的發電成本,供應穩定24小時無汙染的綠電。

健格科技與Induk KUD於2018年簽屬合作備忘錄,第一座Jambi示範廠預計於2021年完工,後續健格科技與Induk KUD計畫在印尼鄉村與離島投資10億美元建設1,000個綠能工業發電計畫。

印尼鄉村擁有豐富商業作物資源,但缺乏穩定電力發展經濟,臺灣綠能微電網技術成熟,然而國內缺乏可發揮其技術效能的應用場域。健格科技應用臺灣技術與綠能設備,搭配印尼鄉村的農業資源,在當地發展循環經濟產業,解決印尼鄉村電力缺乏的問題,對臺灣微電網業者而言,則是開拓新興市場的創新營運模式,形成雙贏。

 

跨區域創新的成功之道

觀察新市場模式及生態   創新才有所本

2018年東協10國生產總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GDP)達3兆美元,成為全球第五大經濟體,僅次於美國、中國、日本與德國。過去10年,東協經濟穩定快速增長,經濟年成長率平均達5.3%,區域內基礎建設支出被廣泛認為是東協經濟增長的主要驅動力。根據亞洲開發銀行預估,從2016年到2030年間,東協基礎設施投資將達約2.8兆美元。

相較於國際上其他已開發地區,東協多數國家不受老舊基礎設備的約束,可跳躍式地承接最新的數位資通訊服務與綠能發電等,經濟上則歡迎海外投資提供當地各項系統性建設。

臺灣資訊業、綠能產業等發展成熟,近年積極探索東南亞市場商機,但由於東南亞各國風土民情、經濟型態、地理資源等與臺灣不盡相同,如何順利連結臺灣優良的產業能量與東南亞的市場需求,成為一大課題。臺灣業者須審視本身產品或服務的核心價值,重新定義在當地的應用角色,最終進行跨地理區域的創新,提出新的產品或服務設計。

臺灣有能力協助東南亞發展

由於東南亞的政策法規與產業規範尚未完善,企業需長期觀察當地經濟架構與消費者行為,釐清當地市場的機會與障礙。企業可透過對東南亞市場特性與生態的獨特見解,媒合臺灣技術與東南亞當地資源,推出創新產品或新興商業模式。理想的狀況下,跨地理區域創新可提升在地社會經濟狀況與確保環境永續發展,在商業方面則可樹立產業標準甚至促成修法,最終掌握新興市場話語權。

以綠能微電網產業為例,我國電力業者健格科技觀察到印尼鄉村栽種的棕櫚樹除了可煉油之外,農業廢棄物可再利用做為穩定生質能發電燃料,進而導入臺灣綠能微電網技術並建立原料收購模式,促使煉油廠可自行供電運作。此創新在印尼鄉村啟動了正向的產業循環,提升鄉村小農經濟自主權與農村就業機會。對企業而言,健格科技也獲得與印尼鄉村合作社聯盟簽屬MOU的機會,獲得有權開發全國1,000個綠能工業發電計畫的商機。

對於在臺灣境內的東南亞勞工客群而言,產品與服務的跨域創新同樣重要。如臺灣移工境外匯款的需求與障礙為長期問題,統振根據對移工生活型態的觀察,推出結合便利商店繳費的電子跨境匯款服務平臺,讓移工可以安全又有效率地將積蓄匯到家人手中。移工薪資可更有效率地被運用,間接活絡東南亞經濟活動。

對臺灣社會而言,數位金融創新減少黑市經濟活動的發生,可提升我國治安。在產業層面,統振的跨域創新進入金融監理沙盒實驗成功,未來電子支付條例修法後,可成為新型態電子支付機構,拓展數位金融市場藍海。

培養人才懂觀察 鼓勵青年走出臺灣

從上述個案可見,對於新南向的跨地理區域創新,通常不需要高科技研發能力,但需要培養優秀的「創新促進者」發現市場切入的契機,以及勇敢的「堅毅實驗家」推動創新的執行。

更重要的是,業者在東南亞推出新興商業模式或創新產品服務,我國可能尚無法規依據可管理或提供協助,因此,如何創造更有彈性的政策環境與企業輔導機制支持,以協助企業拓展新興市場,或許是新南向政策中,下一步需要思考的課題。

基於全球經濟型態的轉變,臺灣已不能仰賴過去的代工思維。面對需要我們協助提供整體解決方案的新興市場,臺灣應培育國際化的跨產業人才,鼓勵青年跳脫舒適的生活環境,學習觀察國內外資源與媒合機會的素養,以及獨立作業的能力,進而促進臺灣產業、政策觀念,以至於生活文化的輸出,才能確保臺灣產業的國際影響力與韌性。

如健格科技串連臺灣太陽能、生質能、工業設備產業,應用美國國際組織資金,打入印尼棕櫚產業鏈,成為印尼農村經濟發展典範;統振則跨足臺灣便利商店繳費通路與電子金融系統,與東南亞各大金融機構合作解決移工匯款問題。

鬆綁法規建造彈性政策環境

在建立創新環境上,臺灣政府與金融體系過去慣於從防弊的角度控管產業品質與提供融資,若以同樣的嚴格標準審核業者在新興市場的合作,則容易造成遺憾。

如健格科技在印尼的開發案,因未能從臺灣銀行取得優惠貸款,計劃引進國際基金的投入;另外,海外綠能產業的投資跨足外交、能源、工業等面向,臺灣無合適的政府機關能給予輔導,業者只能自行摸索。而統振的電子跨境匯款目前也還在沙盒中,須等相關法律通過後才能正式推出。

面對創新產業的崛起,建議政府對於新產業發展的各項規定給予更多彈性,並加強我國金融產業與行政單位對新興市場及創新商業模式的認識,讓業者更容易獲得支持開發創新服務並向海外拓展。

臺灣內需市場有限,產業往海外拓展是必然的趨勢,而臺灣整體產業97%為中小企業,其營運彈性非常適合拓展國際上容易忽略的新興地區與利基市場。國家應鼓勵年輕人才養成海外市場觀察的能力,並創造更有彈性的政策環境,協助臺灣企業開拓國際藍海商機,建構臺灣產業的多元韌性與國際影響力。而面對臺灣社會逐漸民族多元化的狀況,應鼓勵與東南亞國家建立廣泛層面交流,全方位建構發展臺灣新經濟。

 

IEKView

跨區域創新思維 

臺灣產業近年來致力推動往東南亞布局,但因當地市場特性與臺灣迥異,且許多法規尚未完善,企業須自行累積對市場特性的真知灼見,重新定義本身產品與服務在當地的應用角色,進行跨地理區域的創新,提出創新產品或商業模式。

面對需要整體解決方案的新興市場,臺灣應培育國際化的跨產業人才,促進臺灣產業、政策觀念等元素的輸出,並在臺灣建立更有彈性的法規環境,加強我國行政與金融機關對新興市場及創新商業模式的認識,讓業者更容易獲得官方支持,勇敢創新並至海外拓展,建構臺灣產業的多元韌性與國際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