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次級房貸所引發的金融危機,造成全球GDP下跌4.7%、超過8百萬人失業、資產淨值損失17兆美元。2020年新冠肺炎所引發的經濟危機,造成全球GDP下跌7.7%、因封鎖政策而失業的人數將超過1.55億人,經濟損失將超過4.1兆美元。
2008年的金融危機,全球大約花了十年才得以復甦;2020年的新冠肺炎危機,目前正方興未艾。
每一次危機來臨,總是考驗著人類社會、環境與經濟的韌性。韌性的強弱,決定了復甦時程的長短。我們或許無法避免危機的發生,但若能在危機來臨前強化社會、環境與經濟韌性,將有助於縮短復甦所需時間,降低危機所帶來的衝擊與損害。
韌性的功能性內涵包含了剛性(Robustness)與適應性(Adaptability)兩種概念。剛性是指對衝擊所帶來影響的吸收能力,目的是恢復至衝擊前的狀態;適應性是指因應衝擊所帶來的影響而調變自身能力,目的是以「符合新環境為目標」而存活下來。
這些韌性能力主要來自於人類的心智、企業的餘裕、經濟的結構、文化的連結與天然的資源,而韌性的衝擊點則可能為個人、組織、產業、社會與環境。不同韌性能力與韌性衝擊點的交互組合,將形塑出一個國家的多元韌性。
研究個案 找出建構臺灣韌性的路徑
多元韌性的衡量流程,可分為事前的評估(Assessment)、準備(Readiness)與預警(Forewarning),以及事後的回應(Response)與復甦(Recovery)。實務上的衡量項目,通常為韌性發生所在地的多元價值創造,透過數位科技的應用而體現於產業的轉型升級、社會的信任建構與環境的永續發展。
為了提升臺灣未來的多元韌性,工研院產科國際所結合多位資深產業研究同仁,進行一系列的個案研究,利用紮根理論的思維,嘗試找出建構臺灣多元韌性的路徑,以提供政府與企業界參酌。
首先,我們將多元韌性區分成經濟韌性、社會韌性與環境韌性,並將之說明如下:
經濟韌性―回到過去或奔向未來
經濟韌性是指由事件衝擊中回復至原本的經濟成長方向,或因而產生新興經濟成長方向的能力。
可衡量的指標有:總體經濟的穩定性(如政府財政收支狀況、政府的舉債程度、GDP的成長率、勞工就業率)、產業經濟的發展性(如產業產值、產業競爭力、企業家數、產業結構),以及個體經濟的成長性(如企業產能、境外投資、市場占有率)等。
如健格科技公司與印尼全國鄉村合作社聯盟(Induk KUD)合作的占碑省(Jambi) 綠能微電網與經濟扶植計畫,規劃設置一套以生質能及儲能為主的綠能微電網系統,以提供穩定的綠電供煉油廠使用,同時將煉油廠的殘渣提供給生質發電系統做為燃料發電,從而發展當地的循環經濟產業,促進當地勞工的就業率與GDP的成長。
社會韌性―適應並變得更強
社會韌性是指面對衝擊時,個人、社區和社會的回復、適應、轉變,並可能變得更強韌的能力。
可衡量的指標有:人際之間的社會資本(如社會網絡的擴大、社會信任的增強)、個人的人力資本(如工作能力的增強、健康的促進、知識的擴散與普及)、社會的實體資本(如大眾交通的便利、能源使用與遮蔽物的普及),以及社會的財務資本(如社會存款的增加、信用的普及)等。
如臺北藝術大學的「關渡共生共好計畫」,讓師生透過課程設計走出校園,與關渡的歷史、文化、社群交流互動,擴增社會的網絡。同時建造開放性的社區工作站,以微型窗口與課程活動做為中介,與關渡地區的居民共存共榮,形塑信任的社會氛圍。
透過藝術做為媒介,與關渡的歷史、文化以及在這裡生活的人們互動,實踐「讓居民也能擁有藝術能力」的目標,讓藝術的知識能夠擴散與普及。甚至透過這樣的實踐,能夠讓居民更進一步地發掘並掌握生命的美好。
環境韌性―減少衝擊並恢復生態
環境韌性是指面對衝擊時最大限度地減少與衝擊相關的環境風險,在衝擊發生後迅速使關鍵的環境和生態服務恢復功能,同時應用此學習過程來減少環境的脆弱性和未來事件的風險。
可衡量的指標有:空氣品質、水資源、土壤及物質流等的改善程度。
如大豐環保科技公司的廢棄物回收平臺,利用物聯網技術、智慧排程與人工智慧影像辨識技術,來提升資源回收的效能,解決垃圾回收的汙染與環保的問題,達成環境永續的目標。
韌性的強弱 取決於在地價值的創造
再者,我們發現韌性的強弱與在地價值創造有關。而價值創造的多寡,取決於創新頻率的高低,不同的跨域創新類型,將創造出不同的在地價值。
因此,我們在這一系列的個案研究中,嘗試歸納出五大類的跨域創新類型,其分別為:跨區域創新、跨應用創新、跨技術創新、跨世代創新與跨文化創新,並將之簡要陳述如下:
跨區域的創新―結合異地供需
跨區域的創新,指將A區域的解決方案,提供給B區域使用,創新概念是在供給與需求皆存在,但因某些特定因素而無法形成有效的市場下,提供創新的解決方案,讓需求與供給可以結合。
創新的重點在於找到一個有效率的創新平臺或商業模式,將供給與需求給合成一個有效率的市場。如Science Exchange的生物實驗研究平臺,媒合全球的生物實驗研究需求與生物實驗研究服務,讓不同地理區域的需求與供給,能在同一個市場上產生交易。
跨應用的創新―創造另一方的供或需
跨應用的創新,是指應用A場域的技術方案,滿足B場域的特殊需求。創新概念是在有需求而無供給、或是有供給而無需求的情況下,創造出另一方的供給或需求。
創新的重點在於將其他場域的解決方案,經過必要之技術改良或需求重組,滿足或建構另一場域的需求。如台灣生醫材料公司的人工泡沫腦膜,就是利用化學工業的泡沫髮膠技術,應用於開腦手術中,解決手術後的縫補不易、易有腦脊髓液滲漏、腦組織沾黏與感染等難以處理的問題。
跨技術的創新―運用不同技術滿足需求
跨技術的創新,是指將A領域技術,結合B領域技術,滿足或創造新的需求。創新的重點在於結合不同領域的技術,創造出新的應用需求。
如史丹福大學的Folding@home專案,利用分散式運算工程技術結合蛋白質折疊分析技術,來探索目前各種尚未有解決方案的疾病,例如癌症、失智、臟腑纖維化與伊波拉病毒等。
跨世代的創新―青銀族群的合作
跨世代的創新,是跨不同年齡世代的共同創新與合作,來滿足雙方或特定族群的需求。
創新的關鍵在於如何融合代際之間的協同合作。如臺北市陽明老人公寓的青銀共居,學生以「以工換宿」的方式參與共居,只需負擔便宜的租金,但每人每月必須額外提供20小時的公寓服務時數,為老年人的生活注入新活力,讓老年人的生活年輕化,以降低老年人對醫療的依賴與費用。
跨文化的創新―利用不同文化的多樣性
跨文化的創新,是指利用不同文化的多樣性與內涵,尋找對既有需求的新滿足方式,進而形成有價值的創造力的過程。
創新的重點在於透過將新文化的內涵包含於既有文化的內涵中,來滿足特定族群的需求。如戴夫.亞斯普雷(Dave Asprey)的「防彈咖啡」,是西藏茶飲文化結合美國咖啡文化的創新產品,並成為生酮飲食(高脂肪、適量蛋白質和低碳水化合物飲食療法)的必要飲品。
跨域創新的成功之道 從「人」出發
跨域創新要能成功,人是關鍵,創新角色的扮演是核心。所有的創新活動,皆是由「人」所開創出來的。在創新過程中,需要不同關鍵角色來化解不同創新困境,以成就非凡的跨域創新。
是故,我們在這一系列的個案研究中,試著將跨域創新的關鍵角色區分為創意偵查員、創新促進者、堅毅實驗家與資源啟動者等四類,並將其定義如下:
創意偵查員―尋找及連結跨界創意
創意偵查員(Idea Scout),他們尋找有關跨界的創意與相關資訊,並將其以各種不同的組合方式連結起來,提供給創新促進者,並與創新促進者一起嘗試找到可能的創新機會。他們探索其他的產業和文化,然後把所見所聞應用到企業上,並經常驅動著跨應用與跨文化的創新。
如圖策智能科技創辦人兼執行長林清詠,將先前曾應用於人類行為預測與金融資安管理的解決方案,透過跨場域的型式應用於生醫產業,將所彙整的全球近400 株新冠病毒基因序列,結合知識圖形的人工智慧演算法技術,快速繪製完成新冠病毒基因演化樹,並公布全球新冠病毒的數百種變異和全球的散播路徑,同時從中分析出幾株傳播力頑強的病毒亞型,成為全球第一個可提供控制和預防資訊的平臺。
創新促進者―評估創新可能性
創新促進者(Innovation Facilitator),他們與創意偵查員協同合作,將創意偵查員所提供的潛在創新想法,結合其技術知識與市場觀察,評估將其發展成創新產品或服務的各種可能性。他們會向外界開放其創意流程,並在開放式創新的意義上搜索公司外部的創意和新技術,同時驅動著跨區域、跨應用與跨文化的創新。
如Toyota-HY Project計畫顧問Cristina Zubillage,在開發次世代電動車輛警示行人用聲學車輛警報系統時(Acoustic Vehicle Alert System,AVAS),將AVAS頻率設定於有助於植物生長的頻段,讓電動車輛成為有助植物生長和收成的移動載具。
堅毅實驗家―實現潛在創新機會
堅毅實驗家(Determined Expe-rimenter),他們與創新促進者密切合作,將潛在的創新機會實現化,他們有堅毅的性格,是解決問題的專家,不斷地把新構想製成原型,在嘗試錯誤的過程中得到啟示,並加以學習,同時驅動著跨世代的創新。
如SAP公司的全球跨代智慧主管Annice Joseph,推動SAP公司內部多世代團隊的合作共創方案,堅毅地透過不同計畫的嘗試,努力推動多世代團隊的企業制度與跨世代共創文化。
資源啟動者―制定及量化新計畫
資源啟動者(Resource Enabler),他們致力於將想法與擁有執行力的資源聯繫起來,且制定實施計畫,並嘗試量化新計畫的成果和經驗,同時積極支持創新過程的所有步驟與想法的產生、選擇、測試和傳播。經常驅動的創新類型有跨區域、跨技術與跨世代的創新。
如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於2010年所成立的「全國互助連線中心」,啟動各地志工服務單位的資源來相互協助,照顧家鄉的獨居高齡親人,並透過「時間銀行」的概念,媒合服務提供者與服務需求者,以及確保服務過程的安全性。
培育關鍵創新角色 形塑產業轉型升級
為了提升臺灣未來的多元韌性,我們所進行的一系列個案研究中,發現建構臺灣多元韌性的核心路徑為:以人為本,孕育關鍵的創新角色,將能驅動成功的跨域創新類型,進而形塑產業的轉型升級,創造在地的多樣價值,強化臺灣在事件來臨前的準備度與事件衝擊後的復甦力,最終建構出臺灣的多元韌性。
是故,在這一系列個案研究中,我們發現了一個重要的創新思維,那就是:跨域創新,終須以人為本;轉型升級,成就多元韌性。
IEKView
每一次危機來臨 都考驗著人類的韌性
每一次危機來臨,總是考驗著人類社會、環境與經濟的韌性。韌性的強弱,決定了復甦時程的長短。我們或許無法避免危機的發生,但若能在危機來臨前強化社會、環境與經濟韌性,將有助於縮短復甦所需時間,降低危機所帶來的衝擊與損害。
多元韌性的衡量流程,可分為事前的評估、準備與預警,以及事後的回應與復甦。實務上的衡量項目,通常為韌性發生所在地的多元價值創造,透過數位科技的應用而體現於產業的轉型升級、社會的信任建構與環境的永續發展。
為了提升臺灣未來的多元韌性,我們進行的一系列個案研究,發現建構臺灣多元韌性的核心路徑為:以人為本,孕育關鍵的創新角色,將能驅動成功的跨域創新類型,進而形塑產業的轉型升級,創造在地的多樣價值,強化臺灣在事件來臨前的準備度與事件衝擊後的復甦力,最終建構出臺灣的多元韌性。是故,跨域創新,終須以人為本;轉型升級,成就多元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