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研院自詡扮演產業升級火車頭的角色,開展出多元樣貌的成功模式,持續不間斷地替臺灣產業創造出新的價值,走出新的道路。所創造的出色表現,與本專刊所提之韌性臺灣的概念如出一轍。內文中透過深度個案研究與歸納,提供讀者一條邁向韌性臺灣的康莊大道:以人為本,以創新為工具,以創造在地價值為手段,達到環境的永續價值、社會的資本價值、經濟的均富價值,最終成就多元韌性的臺灣。這個思維脈絡,值得讀者細心咀嚼、思索。
時至今日,臺灣未來發展所面對的競爭環境,相較過去更加詭譎多變。從規模的觀點,臺灣既不可能做到兼濟天下;也礙於國內與國際間的高度鏈結,無法獨善其身。有很多臺商已經全球布局相關的技術,外移海外設廠賺錢,更加受制於國際之間的各種局勢改變的影響,諸如雷曼兄弟造成的金融骨牌效應、美中貿易對各產業的壁壘封鎖、各地域間的競爭、新冠肺炎造成全球疫情影響、極端氣候變遷造成天然災害等,這些都很難以過去的經驗來預測所遭受到的衝擊。因此,回到臺灣自身的發展上來看,跨域創價來增強臺灣產業韌性的需求更加與日俱增。
為了做到跨域創價以提升產業的附加價值,過去著眼於研究單位與學界結合,讓技術快速的產業化,這思維多半綁在同項技術領域範圍之下。而產科國際所從研究產業的角度出發,又在近幾年透過內部的組織調整,納入了推動國際業務的團隊,加入了國際局勢的分析、產業的研究能量、甚至到與國際新創基地的鏈結,擴大了整體的創新生態系。從更宏觀的角度上研究,探討出背後的四大關鍵推手:創意偵察員、創新促進者、堅毅實驗家與資源啟動者,一棒接著一棒來促進源源不絕的跨域創新,以成就臺灣的強韌生態,這就是臺灣未來求勝的關鍵。
近年來跨域創新轉為顯學,透過跨域創新的思維,大幅地降低了發展的風險,也連帶創造了截然不同的新局面。細數這一路走來,有的成功,有的失敗,但是如果跳脫個案的成敗,過程中最有價值的貢獻,是為臺灣產業孕育出有價值的人才。以工研院為例,統計到2020年創新及育成的新企業累計超過318家;在臺灣公開發行的公司中,工研院也孕育出將近5百位高階主管。這些新創企業與人才,就是灌注臺灣產業,推動跨域創價的活泉。
本專刊的內容對於產官學研在構思未來策略時,可做為絕佳的輔佐資訊,替未來的新變局預先做足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