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研院產業科技國際策略發展所(簡稱產科國際所)於2018年8月劉文雄院長領導組織改造至今,整合了原來的產業經濟與趨勢研究中心(IEK)、國際中心(IIC),以及今年剛加入的五個國外辦公室,希望透過新組織來促進臺灣與國際的科研及產業合作,持續掌握全球產業與科技趨勢,在兼顧經濟、社會、環境的全面考量之下,協助臺灣產業成為全球創新生態的關鍵夥伴,提升整體附加價值。
前瞻視野,產業科技創新
從2000年史欽泰前院長創立IEK開始,今年產科國際所已經滿20歲了。為銜接工研院的2030技術策略與藍圖,我們將2025年的願景設定為:「促進臺灣產業科技創新與價值提升(Inspire Science-technology Innovation and Value-up for Taiwan Industries)」,並負有四項重要任務:Technology Scouting—掃描前瞻科技與新興應用市場、Ecosystem Networking—連結全球創新生態網絡、Strategic Partnering—結盟科研策略夥伴共創未來、Capability Boosting—提升臺灣產學研整體的創新科技研發能量。
產科國際所持續以IEK Consulting的名稱,持續推動與產業相關的會員及顧問服務,每年的主題研究專刊《IEKTopics》,主要是針對在未來五年內值得臺灣關注的產業與科技重大議題,提出研究成果及發展政策建言,歷年的主題包含:
- 2019《創生態:科技加值 服務匯流》
- 2018《探新機:科技亞洲 產業創新》
- 2017《建永續:循環共生 創新經濟》
- 2016《解問題:智慧創新 樂活城市》
- 2015《搶先機:物串心聯 網力全開》
- 2014《贏未來:形塑生活 引領創新》
- 2013《逆轉勝:台灣先進製造的新動力》
今年2020年的專刊以《韌生態:跨域創價 人才領航》為研究主題,主要背景是因為今年全球有兩個重大事件。第一,新冠肺炎疫情從2019年底蔓延到今年,截至8月底已經有超過2千500萬的確診案例、超過85萬人死亡,許多專家預測未來每隔幾年就會出現重大疫情,成為新常態。第二,美中貿易戰已經演變到科技戰,未來除了將會影響全球製造供應鏈重新布局,也會改變全球科技創新的研發合作生態。臺灣做為兩隻大象爭鬥之間的小老鼠,恐難置身於外或是左右逢源。這兩件重大國際事件,都將加速全球開始爭取「0接觸經濟,0距離創新(Zero-touch Economy,Zero-distance Innovation)」的商機,各國也將思考未來韌性產業或韌性家園的需求。
以跨域為核心 以專業打造藍海優勢
隨著數位經濟來臨,創新的科技與商業模式的速度持續加快,大國及大公司的規模優勢有可能變成大者恆大、贏者通吃。臺灣產業既然無法決勝於規模,就應該力拚高度專業知識(Domain Knowledge)與應用技術(Applied Technology)的跨領域融合,創造在新藍海中的競爭優勢,才能提升價值。因此,我們歸納出五大跨域創新類型:跨區域創新、跨應用創新、跨技術創新、跨世代創新與跨文化創新。
為了促進跨域創新,最重要的還是會回到以人為本,臺灣最大的資源就是有多元文化為底蘊的人才,透過各種不同的創新產品與服務,來實現社會包容、環境永續、經濟均富的理想。例如,未來AI的應用涉及複雜的科技倫理,若是用以人為本的思維,從任務設計的源頭就必須強調以AI輔助人,而非完全取代人。我們在專刊中歸納出四種關鍵創新角色:創意偵查員、創新促進者、堅毅實驗家、資源啟動者。臺灣需要培育本地的人才、引進適當的國際人才,才能領航國內企業走出去。
後疫時代,人才是驅動創新力量
過去,臺灣產業一向具備「製造業的功夫、服務業的精神」,我們期待未來臺灣產業能加速轉型升級,打造具有「智慧臺灣價值(Smart Taiwan Value)」的「強韌產業生態(Resilient Industrial Ecosystems)」形貌,有如提升身強體健、頭腦清晰的個人體質,透過智慧化決策讓頭腦更智慧、不間斷營運讓軀幹更強壯、分散式製造讓手腳更敏捷,以及零接觸防疫讓免疫力更無慮。
最後,這次IEKTopics 2020專刊封面的設計,是將團隊研究的所有案例,呈現跨領域合作而創造高價值的關鍵元素,以及其中扮演創新角色的領航人才,所層層組成的圖像,象徵在後疫時代,我們必須透過產官學研加上民眾的齊心合作,幫助臺灣產業邁向多元韌性的轉型升級,才能達到今年專刊呼籲《韌生態:跨域創價 人才領航》的願景。
Amidst the pandemic spread and technology war, it is the worst of time for the world, but it is also the best of time for Resilient Taiw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