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感測穿戴應用開始進入落地階段
- 2022/06/10
- 824
- 40
穿戴裝置迄今主要由Apple、三星、Garmin、微軟、Meta…等國際大廠主導,於智慧手錶、TWS耳機、AR/VR/MR三大載具扮演擴大市場規模的領頭羊,透過各種感測應用的創新形成市場成長驅動力。然而近來可發現除上述由IC...
穿戴裝置迄今主要由Apple、三星、Garmin、微軟、Meta…等國際大廠主導,於智慧手錶、TWS耳機、AR/VR/MR三大載具扮演擴大市場規模的領頭羊,透過各種感測應用的創新形成市場成長驅動力。然而近來可發現除上述由IC...
工研院綜整國內外政經情勢,今(10)日發布2022年臺灣製造業景氣展望預測結果,預測2022年製造業產值為25.80兆元新臺幣,產值成長率為6.04%,四大業別均延續正向成長。但在美國升息、俄烏戰爭、中國封控等國際不確定性增加、國內疫情升...
Enhancing the R&D capabilities of the LEO communication satellite industry. Case 1 Case 2
Seizing Business Opportunities during the Pandemic Increase International Connections and Strengthen Industry Ecochains...
The Consumer Electronics Show (CES) in the U.S. is the bellwether of technology trends for the year to come. CES 2022 p...
面對氣候變遷危機,各國數位永續政策在建立強韌家園等議題扮演重要角色,價值鏈也重構商業思維,使得各行各業數位永續風潮擴散。愈來愈多企業投入數位科技落實環境永續,並以數位賦能應用佈局永續未來商機,引領創新服務漸走向數位科技、低碳經濟雙贏價值的...
針對全球AI核心科技演進,機構Gartner提出關於聯邦式學習、預訓練模型、機器學習成本、後設資料採用等四項預測,描寫未來AI運用遠景。另在2022年CES中,大廠NVidia展示最新DRIVE Hyperion自駕平台,成為多家汽車、卡...
人工智慧在「產業AI化」與「AI產業化」的推動下快速發展,產業累積導入AI的經驗走向AI化,AI建模與維運管理、缺少資料與AI人才、AI隱私安全等新興需求在產業AI化的過程中浮現,推進「人工智慧即服務(AI-as-a-Service, A...
美國消費電子展(CES)堪稱年度科技業風向球,觀測本次展會,發現永續發展數位創新與跨界合作成趨勢。 愈來愈多企業投入數位科技落實環境永續,並透過網實融合的實體數位化(Phygital)情境,以數位賦能為生活型態加值,促成數位樂活。新服務...
CES 2022由去年線上數位展重回實體展覽,因Omicron病毒干擾,Google、Meta、亞馬遜、AMD、微星、聯想、T-Mobile、Panasonic、BMW、IBM等大廠於展前宣布不參與實體展,但仍維持在線上進行各項創新產品技...
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嚴峻,Omicron變異株疫情持續延燒,產業受影響程度不一,幾家歡樂幾家愁,卻也催化數位轉型的步伐加速。受到疫情推動居家辦公、線上學習等零接觸經濟及遠距商機的影響,相關資通訊產業,如5G、AI人工智慧、高效能運算、車用電子...
世界經濟論壇(WEF)於2022年達沃斯議程中,提出「數位物理融合」(Digital-Physical Fusion)的概念,數位分身已在全球先進工廠產線、物流倉庫和車輛中整合應用。WEF預計在2030年,數位分身技術將全力發展服務及應用...
回顧2021年,受惠於疫後企業數位轉型與零接觸經濟的帶動,使全球網路設備、5G通訊產品的需求成長。台灣網通產業雖面臨零組件供應吃緊、海外生產基地疫情反覆,但總體而言,在2021年仍然取得不錯成績,預期國內5G用戶更可能在年底達到600萬戶...
元宇宙一詞在2021年10月28日Facebook正式改名為「Meta」時推上了高峰,Mark Zuckerberg在公開影片中指出,Facebook是一間元宇宙公司,元宇宙是一個將網路和真實環境融合的情境,使用者可以以更自然、直覺的方式...
因AI模型演進膨脹,如何提供足夠算力成為重要課題。NVIDIA推出「SuperPODs」以模組化方式建構HPC運算群,僅需數週即可完成部署,非常適合大型企業在短期內開發複雜商用AI模型使用。Intel喊出「HPC民主化」,希望提供人人皆可...
AI新創為近年熱門投資領域,AI產業發展即將進入成長期,AI應用日益多樣化,如何快速滿足大幅成長的市場需求,成為企業追求加速發展AI的驅動力。對於具備一定資產規模的科技大廠,選擇透過併購AI新創加速技術能耐累積。本文從投資與併購活動的角度...
2018年迄今「可解釋AI」、「可信任AI」等陸續出現在國際組織或重點國家規範之中,原本僅停留於倫理道德層次的討論,但隨著AI應用廣泛,也伴隨AI風險,因此2020年開始朝向工具化、技術化落實,一方面提升AI被導入的意願,將間接加速AI應...
ToF 3D感測器自2020年底iPhone12Pro/Pro Max首度搭載D-ToF3D感測模組後快速掀起風潮,並進一步結合當前熱門的元宇宙概念,透過頭戴裝置實現與實境世界的深度場景互動。除Apple、微軟、Google、FB等國際I...
工研院綜整國內外政經情勢,今(28)日發布2021年與2022年臺灣製造業景氣展望預測結果,2021年製造業產值為23.06兆元新臺幣,年增率達21.26%,為歷史次高成長。展望2022年,各國經濟重啟、國際需求強勁,加以內需可望回溫,2...
去年( 2020 )以來,全球產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疫情席捲,迫使個人與企業面臨新常態;美中科技鏖戰,引發供應鏈版圖移轉、原物料供應失序。面對一連串變局,工研院本著守護臺灣、振興產業之心,發揮多年累積的研發能量,運用科技力、快速展現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