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為核心,迎接智慧化創新應用新紀元

工研院副院長 張所鋐

這個世紀短短 15 年以來,因為網路應用和物聯網時代的來臨,使得人們經歷了生活習慣的重大改變。搭公車的上班族,習慣了下班前要先查一下手機,得知下一班回家的公車還差幾分鐘到站,決定走出公司的速度;網路購物的習慣快速崛起,無論貨品來自國內、外,只要下單後就能隨時掌握送貨進度,往往比在實體店面挑選貨品還更精準即時。這些可能在幾年前還天馬行空的想法,卻因物聯網的興起而快速普及。而未來,還有多少的不可能將變成習慣?

以即將來臨的工業 4.0 時代為例,智慧機器人將扮演著關鍵的角色,而工研院在此過程中也絕不缺席。工業 4.0 標誌著製造業的電腦化、數位化、與智慧化,其技術基礎即為網宇實體系統(Cyber-Physical System,CPS) 及 物 聯 網(Internet of Things,IoT)的延伸。目前工研院已研發出 3D視覺能力的機器人,並且靠著可撓性矩陣感測器,能判斷夾取物件的位置、方向、力道大小。其中許多的技術進步概念是靠著軟體、知識深度背景去提升了硬體能力,而非只靠硬體;例如我們應用學理上的動力學、控制理論結合的數位模型,讓實體定位精度從 1.88mm 提升二十倍,達到目前國際上的水準。

但機器人大量走進工廠的年代,也引起部分的疑慮,擔心未來人力是否都被取代呢 ? 其實不然。我曾經拜訪西門子的四川成都廠,他們的工廠目前只有 50% 自動化程度,但是訂定的目標是四年內達到 100% 自動化;而同時,員工人數增加 2 倍,產能會提升 4 倍。也就是說,現在很多機器人各做各的,靠共同電腦協調,但未來在工業 4.0 時代裡面,人腦比重反將逐漸增加,人機協同,共創一個更快速、更效率、更智慧的嶄新未來。

過去物聯網發展多集中在平台建置與基本應用,但工研院 IEK 率先指出,物聯網將開始尋求更多創新應用與服務,2015 年可說是進入物聯網創新應用元年;而這個過程中,將不可避免需要更多人腦的創新、創意、構思、經驗的投入,並且創造一個對「人」更友善的未來。很高興看到這本專刊內,廣泛地探討物聯網運用情境,包括智慧家庭、智慧健康、智慧製造、智慧能源、智慧交通、智慧安全、智慧環境、智慧農業、以及智慧旅遊與消費等等,並且進一步提出物聯網時代的台灣產業轉型策略與總體環境建構等重要議題。這不僅提供「物串心聯、網力全開」的宏觀式觀察,更希望藉此專刊,可帶給各界先進考慮未來技術或服務發展時具體的參考,「搶先機」,引領台灣產業邁向進一步的成長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