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美中貿易戰、COVID-19疫情到近期的俄烏戰爭、以巴衝突、紅海商船攻擊等,不斷考驗全球緊密相連的供應鏈韌性,並凸顯所有產業均無法置身事外。即使疫情趨緩,但COVID-19導致的長鞭效應(Bullwhip Effect)仍持續擾動產業秩序,例如疫情期間因害怕缺料,導致過度下單,但遇到市場消費放緩又產生過多的庫存及呆料。
以紡織業為例,2020年疫情爆發,品牌商於2021年積極追單,但到2022年下半年下單趨於保守,2023年品牌商則積極去庫存,致使產業動能減緩。儘管2024年受惠奧運商機,出口與外銷訂單回穩,但仍受到歐美零售業景氣復甦緩慢影響,品牌商追單力道仍低迷。
頻繁的黑天鵝因素影響供應鏈穩定性
全球氣候變遷,亦會造成供應中斷的風險。據統計2023年是有溫度紀錄以來最熱的一年,其影響之一是「乾旱」導致巴拿馬運河的大型船隻通行量減少36%,迫使航運須改道或造成船隻交通壅堵,預估可能導致2億美元損失。
另一影響供應中斷的因素是「地緣政治風險」,以哈衝突爆發和中東衝突持續升級,引發紅海商船襲擊事件,導致船隻改道,打亂全球遠洋運輸秩序。海事數據公司Linerlytica表示,全球港口壅塞情況已達到18個月最高水準。除美中兩大強權的對抗,2024年也是重要的全球選舉年,約60%地區的人口正在經歷國家重要選舉,選舉結果可能引起各國政策的調整,進而引發不同型態的地緣政治風險。
更意想不到的,還有新興技術也會引發供應中斷風險。數位工具(如AI與網路科技)雖可協助企業有效地管理供應鏈或企業營運的複雜問題,但也帶來一些負面影響,例如:越來越頻繁的網路攻擊事件、假資訊詐騙、以及不適當資料訓練衍生的歧視偏見,都可能對供應造成中斷風險。
提升產業韌性核心精神:化被動為主動、超前做足準備
WEF&Kearney研究發現,企業歷經疫情洗禮後,在因應供應中斷的能力呈現越來越強趨勢。除企業增加庫存,以及許多產業需求略微減少導致營運壓力減緩外,最為根本的原因在於企業投入供應鏈韌性策略,化被動為主動,為應對下次風險做好準備。
大體而言,核心精神是建立主動式的供應鏈風險管理,避開可能之潛在供應風險。但若無法規避風險,則是構思如何將潛在影響最小化,或是如何以最快速度恢復常態。其中,隱含的思維轉向,是從「成本效率」延伸到「風險管理」。換言之,企業策略除了成本效率和競爭力,也要納入建構敏捷性(短期衝擊因應)與強韌性(長期優勢)投資,以因應隨時可能發生的供應中斷意外。
建構產業供應鏈韌性有多元方法,取決企業所處之產業環境與面對國際局勢的差異,在賦能供應鏈韌性的作為就會因時制宜。舉例來說,疫情造成營運中斷,迫使企業即時調整供應商管理機制,如檢視關鍵且不易取得的原物料,掌握其可能斷鏈風險。同時除了加強分層管理與預測未來需求,中長期也會建立多元採購來源,以降低可能缺料風險。若無法拓展既有的供應來源,有部分產業選擇加強建構在地供應鏈,特別是針對供應鏈脆弱的環節,投入研發資源建立在地供給能量,以降低依賴特定國家/市場的進口風險,如臺灣半導體材料與設備在地化就是一個典型案例。
另因應地緣政治風險,越來越多產業到海外建立第三地生產據點,建立區域性或全球產能調度機制,針對未來可能的供應中斷做好準備,如近期許多PCB(印刷電路板)產業前往東協的泰國、越南擴廠,以強化全球PCB供應鏈韌性。此外,因應未來淨零減碳需求,除企業自身直接排放(範疇一)、間接排放(範疇二)的碳排來源,也開始加強對上下游供應商的管理,為範疇三的減碳要求預做準備,讓永續低碳成為企業營運的重要指標。
數位工具成為協助管理複雜供應鏈議題的重要工具,主要作法有二:一是工廠內的智慧製造與數位營運管理,如產線製造彈性,可快速因應急單要求;二是加強數位供應鏈轉型,提升端到端供應鏈的資訊透明度,確保順暢地對整個供應鏈管理,以利於意外中斷時可快速調整並兼具成本效益。因為供應鏈斷鏈問題嚴重,企業可能無法完全改善,從中長期來看,透過供應鏈可視化,有助於企業得以隨時監控、即時預測與快速因應。
運用關鍵技術強化供應鏈,解析2家企業提升供應鏈強度策略
全球知名的企業轉型顧問公司Frost&Sullivan於2023年提出,截至2030年將有8項影響供應鏈發展的關鍵技術如下:
-
路線優化技術:以AI結合5G規劃。自動駕駛送貨車輛的動態路線、區塊鏈的追蹤與安全功能。
-
循環供應鏈技術:建置循環供應鏈體系,具備分揀技術整合、支援訂閱模式的數位平臺。
-
分散製造技術:微型自動化製造系統(包括人機協作)、3D列印機服務、雲端ERP解決方案。
-
近岸製造相關技術:近岸製造暨服務、按需製造、原物料採購平臺。
-
全通路供應鏈技術:自主移動機器人於倉儲及配送中心應用、設立幕後店(DarkStores)、雲端倉儲管理系統。
-
零碳航運技術:使用高能效、零碳燃料、零碳船隊技術、雙燃料引擎技術。
-
數位供應鏈分身技術:遊戲化/混合實境培訓學習系統、供應鏈端到端之管理。
-
雲端航運管理技術:數據隱私與安全法規的輔助管理系統、開發綠色SaaS、最後一哩路配送。
由上可知,數位科技的導入與運用速度,將決定新局面的競爭力優劣。本文將以兩家國際知名的品牌公司為例,說明科技如何強化企業的供應鏈強度,進而提升品牌的價值。
案例1:拜耳集團
拜耳(Bayer)集團是一家超過150年的創新公司,主要領域為醫療保健與作物科學,以提升人類與植物的健康福祉為職志,並成為生命科學領域上的世界級領導企業。他們所面臨的挑戰是過度依賴最佳條件的國際物流網絡,但面對需求市場的長鞭效應,導致嚴重依賴空運作為緩解方法。
為此,拜耳集團重新修改供應鏈策略,以應對跨洲物流中斷風險。主要作法是依循整個價值鏈,開發一套可支援端到端數位營運的智慧數據中心,並以客戶為核心的數據驅動思維,優化營運供應鏈。改變過往獨立且分散的供應鏈決策,如風險事件出現時,透過大量會議與協調工作,被動因應問題。
新方案的核心精神在彙整多種來源的數據資訊(如SAP Business Network商務網路、規劃與運輸管理數據等),並形成數據決策流程,透過即時數據監控與異常警報通知機制,讓員工可主動依據訂單進行調度,而非急於尋找解決方案,或接受高運輸價格來滿足最後一哩路需求。此策略效益已在紅海商船襲擊事件中體現,拜耳集團透過優化物流營運,減少銷售額下滑,並避免庫存和貨運成本增加。此外,這一策略也有助於減少貨物運輸之碳足跡。
案例2:New Balance
New Balance 成立於1906 年,為一家美國體育用品製造商。在1970~80年代,當所有運動品牌把生產基地轉移到亞洲,New Balance 將部分製造業務保留在美國境內。多元生產基地的佈局一直是New Balance經營的核心思想,設計出兩大調度原則:一是策略性設定海外製造基地的生產目標比重,以60:30:10比例生產特定鞋款,減輕任何一家工廠突發倒閉風險;二是與供應商維繫良好關係,以便能在短時間內轉移採購。
New Balance 投入的數位營運管理,是支持多元生產基地得以快速調度的重要根基。例如:使用3D建模與導入數位系統,可快速將產品設計規格傳送到另一個製造工廠。另外,持續挹注創新企業資源與供應鏈規劃軟體,改造超過25年的歷史資料系統,結合Microsoft和o9 Solutions(一家總部位於美國的科技獨角獸)系統,集中掌握所有製造產能調度,特別是使用AI預測供應與庫存規劃。
另外,New Balance 持續在總部創新中心開發新技術,支持國內與在地生產。即便在COVID-19期間,面對全球供應鏈局部停止運行,New Balance 仍能憑藉其多元化生產基地和數位化管理系統,保持營運彈性,有效應對供應鏈中斷風險。
結語
影響供應鏈中斷的因素不斷推陳出新,產業需與時俱進建構韌性能力,以便因應下一個風險事件。企業若能建立強韌化供應鏈管理模式,推動關鍵轉型戰略,亦能掌握到全球價值鏈區域化的機會,找到自我優勢定位,創造新的競爭優勢。不過,供應鏈強韌化的樣態與方法非常多元且複雜,企業須考量自身企業體質與佔據產業鏈位置的差異,建議盡早擬訂策略踏出調整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