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IEKTopics|危機中的生機:瞄準「韌性」,永續發展

產業科技國際策略發展所(產科國際所,ISTI)在去年工研院50周年慶所發表的《奔未來:深耕50 領跑世界》年度專刊,首次揭露臺灣2035年的十大趨勢,包含:數位賦權、網宇世界、移動革命、成功老化、健康進化、脫碳能源、低碳生活、資源循環、敏捷治理、韌性城鄉。隨此研究同時進行的「跨世代臺灣民眾共同譜寫的2035 生活樣貌」問卷調查,針對年齡介於18~69歲的臺灣民眾進行十大跨域趨勢的20大情境之期待性與重要性調查,出人意料的是,「防災無死角」情境超越了媒體和產業常討論的議題,成為「民眾期待發生比例最高(92.6%)」、「民眾認知重要性最高(94.9%)」的雙料冠軍。而對於其他韌性相關情境,如「用電自給自足」、「高防護資安」、「敏捷製造」,分別有90.3%、89.4%、79.6% 的民眾期待發生,此結果驗證臺灣民眾對於建構韌性社會抱著高度期望

我們以此十大趨勢為基礎,調整了工研院「2035技術策略與藍圖」,除了既有的以智慧科技創造幸福新生活的「智慧生活」次領域、以先進醫療照護讓生命更美好的「健康樂活」次領域、以科技創新打造生生不息未來的「永續環境」次領域之外,新增以科技因應風險穩健社會成長的「韌性社會」次領域,完備工研院「2035技術策略與藍圖」的布局。這意味著打造一個能在各種挑戰中屹立不搖的社會結構已成為重要課題,而工研院的前瞻性科技布局,可成為此目標的助力因素,透過提升產業內外整合能力,強化公共建設韌性,以應對產業會面臨的各種風險。「韌性社會」不僅將成為企業穩健成長的基石,更是臺灣邁向永續發展的支柱

作為臺灣產業發展的推手,產科國際所今年延續並擴大2023年度專刊中「韌性社會」應用領域,並以此為主題,推出2024年度專刊《韌我行:科技致能 永續臺灣》,展示工研院的前瞻技術,並了解科技成為社會韌性的關鍵因素,助臺灣在全球變遷中轉危機為轉機,實現永續發展。這份專刊不僅匯聚多年研究成果,更為各界提供以科技強化韌性、推動永續社會的實用指引。

自2013年以來,產科國際所持續深耕產業研究領域,每年匯集所內產業分析師、院內及各領域專家的智慧,發布年度專刊《IEKTopics》,解析未來五年內臺灣應關注的產業與科技重大議題,讓各方能夠即時掌握產業變化趨勢。歷年專刊如下:

2023《奔未來:深耕50 領跑世界》
2022《樂淨零:綠色生活 你我同行》
2021《鏈國際強韌協創 永續共榮》
2020《韌生態跨域創價 人才領航》
2019《創生態科技加值 服務匯流》
2018《探新機:科技亞洲 產業創新
2017《建永續循環共生 創新經濟
2016《解問題智慧創新 樂活城市
2015《搶先機串心聯 網力全開》
2014《贏未來:形塑生活 引領創新》
2013《逆轉勝:臺灣先進製造的新動力》

韌性奠基使臺灣向前

韌性社會的核心在於能夠即時預警且有效地抵抗、吸收與適應各種外部衝擊,並迅速從挑戰中恢復。對臺灣而言,無論是面對短期的自然災害、疫情衝擊,還是長期的人口結構變遷與能源安全挑戰,都須透過科技解方和創新策略來強化韌性,並憑藉著韌性推動經濟復甦、實現社會及永續發展。

科技加持,進化韌性藍圖

年專刊涵蓋了10大主題,共收錄13章深入探討如何增強社會韌性的專論。專刊全文從多角度剖析,透過國內外標竿科技發展政策與應用案例,並提出具體可供臺灣借鏡的解決方案。探討主題包括防災救災政策、產業供應鏈韌性、AI / GAI與資安防護、交通設施與運輸補給、能源供應保障、醫療與健康照護等。同時,聚焦於工研院「2035技術策略與藍圖」中的「韌性社會」領域,深入介紹「基礎設施韌性」、「資源能源韌性」與「生產力韌性」三大次領域的技術研發與創新應用方案,如通訊與電網基礎設施、關鍵材料、水資源供應與機器人生產力等,展現工研院在增強臺灣社會韌性上的努力與成果。全文以多元化、分散式及替代性策略,勾勒出建構韌性社會的各種可能性,並透過數位化、智慧化及自主化的創新科技方案,呈現未來的發展藍圖。

結語

建立韌性社會是一項長期而艱鉅的任務。產科國際所期望透過本年度專刊,為臺灣韌性社會的建構提供全面且深入的視角。如同專刊封面所象徵的,透過科技創新解方,我們將共同築起一道堅實又具有彈性的城牆作為防護,為臺灣產業打造一個更具韌性、包容性及永續發展的社會。

本文檔案:2024 IEKTopics|危機中的生機:瞄準「韌性」,永續發展下載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