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IEKTopics|培養預防性的防災意識

颱風、地震、洪水、山崩、海嘯、乾旱及極端氣候等災害,對人類生活與基礎設施可造成毀滅性損害。臺灣位處全球災害高風險地區,不僅面臨環太平洋西岸之地震威脅,亦須應對颱風侵襲及土石流等多元自然災害之嚴重挑戰。世界銀行於2005估計,一旦臺灣遭受災害影響,受災領土及受害人口比例可能超過90%。

根據氣候變遷災害風險調適平臺統計1,1958 年至2024年間,臺灣共發生398起災害事件。其中,颱風災害佔65%、水患/豪雨災害佔23%、地震災害佔9%,其他災害事件則佔3%。2012年至2022年間,臺灣因災害導致之傷亡人數約達3,500人,颱風、豪雨等災害性氣候平均每年造成150億元新臺幣的直接經濟損失。

此外,全球亦受氣候變遷及板塊異動影響,自然災害類型多達19種,其中豪雨災害佔2 0 %、地震災害佔 19%、水災災害佔 18%2。世界經濟論壇(WEF)災害模型預測,至2050年,全球累積死亡人數將達1,450萬人,經濟損失‧維護現代化基礎設施的安全性:建立現代化建設安全標準及防救災原則,並落實基礎設施定期檢查、保養。透過科學安全之檢查及更新,可有效減緩災害衝擊,同時提升社會對災害風險的整體警覺性及應對能力。‧整合跨部門的防救災協調:面對災害損害及災後復原情況,須精確掌握防救災資源及其配置進度,有效整合跨部門合作,實現最大化協作效益。此種協調整合機制,不僅有助於提高災後恢復效率,亦能強化社會對災害應對的韌性及永續性。達12.5兆美元,醫療支援需求則達1.1兆美元。

上述數據凸顯臺灣及全球面臨之災害風險及其潛在影響,對民眾生活與基礎設施安全上產生嚴重損害,進一步弱化社會韌性制定。有效防災及減災策略,確實有其迫切性與重要性,當前亟需加強防災與減災以提升韌性。

培養社會防救災意識,盤點6項核心關注議題

災害不僅會破壞住宅和基礎設施,導致人類流離失所和生態系統受損,還需要投入大量資源進行重建和復原。因此,迫切需要解決減災韌性不足的問題,若能有效處理以下幾項議題,將有助於強化防災風險意識:

  • 減緩防災風險的系統性機制:面臨多元災害風險時,需建立全面性防災資源準備機制,此機制應包含防救災資源盤點、執行程序建立、風險預警系統開發,以及災後重建規劃等軟體設計。藉由上述措施可提升災害應變能力與降低災害損失,也促進減災韌性及永續發展。

  • 維護現代化基礎設施的安全性:建立現代化建設安全標準及防救災原則,並落實基礎設施定期檢查、保養。透過科學安全之檢查及更新,可有效減緩災害衝擊,同時提升社會對災害風險的整體警覺性及應對能力。

  • 整合跨部門的防救災協調:面對災害損害及災後復原情況,須精確掌握防救災資源及其配置進度,有效整合跨部門合作,實現最大化協作效益。此種協調整合機制,不僅有助於提高災後恢復效率,亦能強化社會對災害應對的韌性及永續性。

  • 導入防救災創新技術及應用:應用新興科技及技術,提升災害應對及災後恢復能力。透過技術創新,如早期預警系統、災後快速恢復機制等新型科技;系統性建設智慧城市的基礎設施,可有效提升防災減災能力。

  • 強化民眾與社會防救災認知:民眾對防救災認知的提升,不僅能培養災害應變能力,也能提高防災警覺性。此種認知有助於在面對災害時能,更有效地減少損害及加速恢復流程效率。

  • 關注社會脆弱性及弱勢團體:弱勢群體面對災害時呈現較高脆弱性,此現象影響其應對災害風險、災後復原能力及可選擇方案。深入理解社會脆弱性如何影響群體保護及復原,並規劃與執行相應支持措施及政策,實現社會公平及減緩災害影響。

新創公司加速防救災方案創新,2 家案例展示緩災成效

透過調查全球重要防救災新創公司,共152家公司納入分析範疇。防救災新創公司平均應用3.42種防救災技術,總計涉及156種不同技術類型。其中,主要應用技術包括工業安全、防災安全、防災顧問、防災產業、防災科技等領域,反映當前防救災技術應用之多樣性及複雜性,也凸顯跨領域合作在提升災害應對能力方面之重要性。以下分享2個具代表性的新創公司,探討其防救災解決方案,在實務場景可帶來哪些效益。

案例1:One Concern
One Concern為一創新科技企業,由史丹福大學畢業生AhmadWani, NicoleHu, TimothyFrank於2015年在美國加州創立。該公司專注於減緩災害影響及保護生命安全,迄今已累積約1.2億美元之募資金額。

One Concern掌握的核心技術優勢,可透過災害風險模型及機器學習方法進行參數校正,並考量地理、氣候及人口等外部因素,構建高精度的動態災害情境模擬系統,即時提供防災資訊服務。近年來,One Concern業務範疇已擴展至金融服務、永續環境、人工智慧及數據分析等多元領域,成為全球知名之防災風險評估新創公司。

案例2:ICEYE
ICEYE由丹麥阿爾托大學畢業的Laurila及Modrzewski在2014年在芬蘭艾斯波創立。該公司擁有全球最大合成孔徑雷達(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SAR)系統而聞名,目前總募資達4.06億美元。

ICEYE提供微波成像技術之高解析度空間數據服務,業務範疇涵蓋海上監控、環境監測、資源探勘、國土安全、災害管理及災害保險等數據分析領域。他們的技術優勢在於救災動態成像系統,結合雲端運算技術,實現24小時即時監控洪水預警及森林大火,提供全方位災害風險減緩解決方案。

防救災加入數位科技元素,創造4大顯著效益

觀察減災韌性的解決方案趨勢,呈現多元化及高科技化特徵,包含結合人工智慧、物聯網、遙感技術、雷達系統、衛星成像、智慧型手機、社群媒體平臺及前瞻建築材料等新興技術,以提升防救災的效益。針對相關技術的應用說明如下:

  • 遙感技術作為遠端環境資訊收集方法:主要依賴衛星或無人飛行載具(UAV)等平臺,應用於颱風、森林大火及洪水等災害之監控與追蹤,並可與地理資訊系統(GIS)及三維災害潛勢地圖整合,分析災害損失及空間分布圖。

  •  雷達技術利用無線電波進行物體偵測及定位:主要用於颱風路徑追蹤、山崩監測及環境有害物質偵測,其應用包括都卜勒雷達(Doppler Radar)、微波感應位移模組等,提早透過預警系統提醒,強化防救災應變能力。

  • 衛星成像技術捕捉地表影像:蒐集災害範圍相關數據,搭配防救災地理資訊系統(GIS)、異常氣候監控、洪水監測系統及森林大火預警等,為災害早期預警提供重要依據。

  • 物聯網技術利用網際網路及雲端運算:各類型感測器相互聯網,搭配地震偵測器、地震監控震動檢測儀等,有助於災害識別與管理和降低人員傷亡。

  • 智慧型手機及社群媒體:災害預警及救援活動中提供即時通訊,例如:救災簡訊系統(SMS)、即時資訊傳送,提高防救災資訊透明度,有助於穩定受災人員心理狀態。

另一方面,各種防救災情境借助導入前瞻科技後,在強化減災韌性連帶有4項重大的效益。

  • 資訊整合優化資源配置

精準資訊整合和資源配置機制,提升防救災反應速度及決策準確性。將可有效降低災害人員及財產損失,提高整體防災效能。

  •  強化即時監控系統靈敏度

使用遙感技術、衛星成像及地面感測器網路,可提高預警系統靈敏度及延長預警時間。預期有助於減少災害帶來的社會經濟損失,增強社會災害韌性。

  • 提升通訊穩定度及智慧化監控

通訊網路結合智慧化監控模式,藉由人工智慧技術,提高數據分析速度及準確性,可預期加快預警系統傳輸速度,最小化災害影響。

  • 增強基礎設施抗災能力

採用前瞻建築材料、設計技術、以及施行嚴格的工業安全標準,提高關鍵基礎設施抗震、防颱、防洪等的能力,有助提升整體抗災韌性。

結語

自古以來,災害對人類生命安全、社會經濟、基礎設施構成重大的威脅。特別是近年來災害發生頻率與危害程度持續增加,探討防救災意識與強化基礎設施的安全維護,其必要性不言而喻。在此背景之下,前瞻技術導入在實際場景的應用,成為不可或缺的解決方案。

聚焦抗災新創技術對災害風險減輕(Disaster Risk Reduction, DRR)及增強防救災韌性的效益,可藉由遙測、雷達、衛星、物聯網等新創技術,在防救災管理狀態下來部署,能協助人類更精確地進行災害預測、應對及復原,從而增強對人類生命的保護,並將基礎設施損害降至最低。

因此,建議從防救災風險減輕融合新興技術、創新思維和相互協作中著手,積極朝向即時化、智慧化、數位化和整合化的韌性思維目標邁進。此外,新創技術在災害管理領域的潛力,促進社會、經濟和環境的共同進步,為建構更安全、更具韌性的社會奠定基礎,有助於完善的災害風險管理實踐,進而實現長期的社會安全與永續發展。

本文檔案:2024 IEKTopics|培養預防性的防災意識下載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