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終綜合篇:幫助全世界形塑更美好的未來
- 2020/12/31
- 4428
- 134
2019年12月爆發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簡稱COVID-19),已造成全球確診人數到2020年底,突破8200萬,超過200萬人死亡。目前國外已經有些國家開始施打疫苗,但是也看到變種病毒開始全球竄起,台灣也剛宣布2021年1月要開始鎖...
2019年12月爆發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簡稱COVID-19),已造成全球確診人數到2020年底,突破8200萬,超過200萬人死亡。目前國外已經有些國家開始施打疫苗,但是也看到變種病毒開始全球竄起,台灣也剛宣布2021年1月要開始鎖...
工業技術研究院產業科技國際策略發展所(簡稱產科國際所)於2018年8月,在院長劉文雄領導下,進行組織改造,整合產業經濟與趨勢研究中心(Industrial Economics and Knowledge Center, IEK,2000年...
COVID-19 has thrown the world into a global recession and marked the beginning of the 0-Touch Economy. Whether the 0-To...
臺灣素以製造業享譽世界重要地位,雖然沒有廣大的內需市場,但卻有眾多的臺商工廠,其供應鏈遍佈全球無遠弗屆,這些眾多製造工廠可說是臺灣智慧機械及相關應用系統的最大「準內需」市場,因此發展「工業4.0」亟具場域優勢與機會。過去臺灣產業擁有「製造...
未來十年的生活會是什麼模樣?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疫情衝擊全球產業與經濟,又帶來哪些衝擊與影響?站在生活、健康與環境的關鍵十年轉折點,如何應用科技研發超前部署,找出臺灣新定位,攸關下一代的競爭力與福祉。 根據工研院IEK Co...
工研院綜整國內外政經情勢,今(4)日發布2021年臺灣製造業景氣展望預測結果,預測2021年製造業產值為19. 68兆元新臺幣,產值成長率為4.75%,金屬機電、資訊電子、化學工業、民生工業等製造業四大業別均正向成長,對明年景氣前景持審慎...
工研院自詡扮演產業升級火車頭的角色,開展出多元樣貌的成功模式,持續不間斷地替臺灣產業創造出新的價值,走出新的道路。所創造的出色表現,與本專刊所提之韌性臺灣的概念如出一轍。內文中透過深度個案研究與歸納,提供讀者一條邁向韌性臺灣的康莊大道:以...
每一次危機來臨 都考驗著人類的韌性 每一次危機來臨,總是考驗著人類社會、環境與經濟的韌性。韌性的強弱,決定了復甦時程的長短。我們或許無法避免危機的發生,但若能在危機來臨前強化社會、環境與經濟韌性,將有助於縮短復甦所需時間,降低危機所帶來...
工研院產業科技國際策略發展所(簡稱產科國際所)於2018年8月劉文雄院長領導組織改造至今,整合了原來的產業經濟與趨勢研究中心(IEK)、國際中心(IIC),以及今年剛加入的五個國外辦公室,希望透過新組織來促進臺灣與國際的科研及產業合作,持...
肺炎疫情(COVID-19)影響已然蔓延,不僅改變人類行為,亦對企業營運產生重大變革。然而面對後疫情時代有許多新興應用及商機群起而生,包括0接觸經濟、0國界製造、0距離創新、0負擔健康、0污染生態等,因此臺灣應該要超前部署,如布局防疫科技...
台積電宣布赴美國亞利桑那州建造120億美元的先進晶圓廠,包含設備、材化、晶圓、自動化等相關的上下游供應鏈也會跟著赴美設廠。 雖然,預估台積電在2024年美國產能約只占台灣總產能的2%,運用的5奈米製程技術也落後台灣廠,但有兩項關鍵議題需...
肺炎疫情爆發以來,許多國家祭出居家防疫令,經濟活動大幅減緩,持續衝擊全球經濟,對於產業供應鏈的影響逐漸顯現。 疫情最初在中國大陸武漢爆發,一開始對大陸供應端的影響上,從台灣整體製造業的結構來看,產業組成以半導體、顯示器、機械、石化、鋼鐵...
2019年12月中國武漢市爆發的新冠肺炎(COVID-19),至今年4月中已影響到全球超過190個國家,造成確診及死亡人數遠超過SARS和伊波拉病毒。其中,中國在1月23日開始陸續對80座城市封城,引發製造業供應鏈的斷流。接著3月美歐疫情...
國際智庫預估,至2025年全球數位轉型對產業經濟之影響,將為全球經濟帶來100兆美元之增加。數位轉型對經濟成長的貢獻,在產業層面的影響主要來自於自動化或AI等新興技術的採用,提升了生產力更甚是創造了新的營運模式,同時,也帶動了持續創新投資...
受疫情蔓延影響,主要國家生產活動趨緩、供應鏈採購遞延、民眾消費亦受影響,而國際油價較去年呈現大幅下跌,根據工研院產科國際所IEKCQM預測團隊研究結果,預測2020年臺灣製造業產值將為18.59兆元新台幣,產值較去年減少5.05%。美中貿...
儘管台灣疫情暫趨穩定,但全球仍陷肺炎疫情(COVID-19)膠著中,為了避免近距離接觸,以往發展數位經濟都要依賴擴增社會網脈(Social Networking),如今卻強調要保持社交距離(Social Distancing),一些新興的...
COVID-19 疫情敲響了全球經濟衰退的警鐘,也吹響「零接觸經濟」的號角,而零接觸技術或服務是否能獲得使用者或市場青睞帶來實質經濟效益,關鍵則在於科技創新加值是否能縮短零接觸之後,人與人 或人與物之間的時空距離。工研院產科國際所提出「0...
當前COVID-19疫情全球大流行,疫情已擴散至193個國家及地區,不僅為全球經濟、產業帶來極大衝擊,台灣中小企業亦面臨嚴峻考驗,除了「度小月」,同時還需思考如何開創數位經濟新契機。 自疫情爆發以來至今,各國政府為落實防疫,倡導各級學校...
在資訊爆炸的時代,如何從龐雜且倍速成長的資料中,擷取出具有意義和應用價值的內容尤為重要,大數據(Big Data)結合AI人工智慧的數位應用,是有效提升工作效率及產值的關鍵。尤其是產業分析師,需要從各產業收集的意見、研究報告、新聞資料、期...
邁入2020年,除了美中貿易戰衝突持續,還有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正在全球延燒,不僅衝擊當前國際情勢,也對於未來十年全球產業鏈帶來影響。 工研院提出《2030年臺灣智慧生活情境與科技應用發展》,勾勒全球、亞洲及台灣的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