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sla 4680電芯的技術及設計探討
- 2023/04/20
- 612
- 35
自從Elon Musk在2020年9月的Tesla - Battery Day Event裡發佈了4680尺寸的電芯與無極耳(Tabless)、乾電極(Dry electrode coating)及矽負極的使用等幾個先進技術後,這兩年多來...
自從Elon Musk在2020年9月的Tesla - Battery Day Event裡發佈了4680尺寸的電芯與無極耳(Tabless)、乾電極(Dry electrode coating)及矽負極的使用等幾個先進技術後,這兩年多來...
從全球如中國大陸、美國、歐洲近期在電池回收政策上的投資補助以及法規制定等布局之下,一方面推動回收業者擴大規模及技術升級,進而完善境內電池全生命週期供應鏈之建置。另一方面在新電池法規頒布後,對於電池回收比例,是否增加電池與相關回收業者成本,...
鋰離子電池(以下簡稱鋰電池)在生活中的應用已不可或缺,但鋰電池對稀缺金屬的依賴、安全性以及價格居高不下等議題,使鋰電池技術發展上產生許多的瓶頸,也因此在發展中出現許多不同解決或替代技術。其中,鈉離子電池(以下簡稱鈉電池)在近年來也逐漸受到...
工研院綜整國內外政經情勢,舉辦「2023年臺灣製造業暨半導體產業景氣展望記者會」,發布2023年臺灣製造業及半導體景氣展望預測結果。工研院向下修正2022年製造業產值為25.49兆元新臺幣,年增率4.76%。展望2023年,國際需求不振,...
工研院院長劉文雄自2018年開始,帶領全院單位以「2030技術策略與藍圖」規劃長期技術開發方向,持續觀測重大國際趨勢變化,包含COVID-19疫情,並不斷更新藍圖內容。之後,工研院於2022年提出對於臺灣2050年淨零排放路徑圖的技術發展...
鋰電池隨著應用市場擴大,各廠大舉投入,其中以電動車應用為主。為因應電動車發展趨勢,在電池設計上除電池材料的研發外,電芯設計也是關鍵技術,如為簡化電動車車體結構,發展出CTP技術、刀片電池、麒麟電池等設計;體積利用率的提升,由21700到4...
因應淨零碳排及再生能源佔比持續提高之國內外趨勢,大型儲能系統市場需求持續上升,未來勢必越來越多儲能系統投入國內電力交易及滿足用電大戶條款,然目前仍有關鍵技術待克服。大型儲能成本動輒千萬以上,業者對儲能的投資當然希望可以像太陽能躉購一樣,可...
全球動力電池回收利用產業正在各地逐步擴散中,為了提出適宜且符合經濟、環境效益等作法及商業模式,各業者在互相競爭與合作之下,研究開發出針對退役動力電池的回收拆解技術及回收模式,以利金屬材料有效回收及實現資源循環利用。本文針對現行回收業者在預...
電化學儲能系統的安全隱憂令各國政府與相關人士望之怯步,相對來說液流電池對於深充深放條件下對電池性能影響較低,且具有較長的生命週期和容量等,故裝有液流電池的儲能系統被視為較具安全性的儲能電池技術之一。目前可使用全釩、鋅溴、鐵/鉻、多硫化物等...
鋰離子電池中導電劑材料逐漸受到重視,對電芯運作時內阻的降低、倍率性提升、循環壽命增加以及散熱性達到有效的幫助,因此在動力電池應用上導電劑也成為關鍵的角色。導電劑在市場規模表現上隨著電動車的發展,需求量也隨之上升,在2021年鋰離子電池需求...
因應電動車的需求,近年來電池材料技術發展有著很大的突破,在發展上,動力電池的充電條件已來到3C~5C的應用,充電時間可縮短至10~15分鐘可達到70~80%的電容量條件,其中在快充應用上,導電劑扮演著重要角色。在電芯設計中僅使用少量導電劑...
歐洲退役電池供應鏈產業近期持續大幅擴展中,由於缺乏上游電池材料,加上材料價格飆漲,吸引各國電池生產與回收業者跨海尋求合作機會。本文將以Neometals Ltd集團為例,研究集團旗下公司在電池回收技術授權上的商業模式應用,並藉由布局歐洲市...
工研院綜整國內外政經情勢,今(10)日發布2022年臺灣製造業景氣展望預測結果,預測2022年製造業產值為25.80兆元新臺幣,產值成長率為6.04%,四大業別均延續正向成長。但在美國升息、俄烏戰爭、中國封控等國際不確定性增加、國內疫情升...
Seizing Business Opportunities during the Pandemic Increase International Connections and Strengthen Industry Ecochains...
全球再生能源搭配儲能系統的布建風潮仍健,使得儲能系統布建數量如雨後春筍不斷成長。然而,主流的電化學儲能系統產品本身組成複雜,一旦起火現階段難以有一套通用的配套消防法規,甚至還有滅火裝置恐無效的隱憂,使得國際間正視儲能系統布建前中後各階段的...
政策方向一直是產業發展的重要推手,隨著二次電池應用的多元性與重要性提升、淨零碳排等議題發燒等,次世代二次電池技術的競爭賽局持續擴大與白熱化。各主要國家皆欲透過政策扶植自家產業、積極鞏固自家供應鏈、促使電池產業在地化。此舉恐因此打破原先韓、...
2020年全球新能源車(含BEV、FCV與PHEV)銷售量296.3萬輛當中,中國占1/2,而歐美各占1/4,儘管美國累積百年汽車工業生產製造能量,但因切入電動車腳步晚,僅有TESLA在近年取得全球電動車市占率23%。隨著拜登政府推出多項...
隨著近20年來手機與筆記型電腦等移動式電子設備之普及,能量型的鋰離子電池已被廣泛地使用在日常生活中;另也隨著近年電動工具、無線家電等發展,陸續由鎳鎘、鎳氫電池轉換至鋰離子電池,拓展了在動力型電池的市場;再加上近來報導不斷的電動汽車與儲能(...
電芯的放電能力是平衡輸出性能和產品使用便捷的關鍵,更大的放電電流可以讓電動工具機類型終端產品的設計更遊刃有餘。因此作為鋰電池穩定發展的下游應用市場來說,無線電動工具機長久以來一直是鋰電池的重要下游出海口,加上其著重於電池高功率輸出的高技術...
工研院綜整國內外政經情勢,今(28)日發布2021年與2022年臺灣製造業景氣展望預測結果,2021年製造業產值為23.06兆元新臺幣,年增率達21.26%,為歷史次高成長。展望2022年,各國經濟重啟、國際需求強勁,加以內需可望回溫,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