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國科技發展競逐下 中國人工智慧之發展前景趨勢與挑戰
- 2022/12/07
- 557
- 25
人工智慧已成為各國科技競逐焦點,且對於中國在人工智慧領域崛起感到擔憂,美國尤其慎重應對。對於中國而言,持續以政策支持人工智慧產業發展,同時元宇宙、雙碳目標等趨勢帶動下也將進一步促使AI的進展與落地應用。如以人工智慧協助客戶加速綠色發展轉型...
人工智慧已成為各國科技競逐焦點,且對於中國在人工智慧領域崛起感到擔憂,美國尤其慎重應對。對於中國而言,持續以政策支持人工智慧產業發展,同時元宇宙、雙碳目標等趨勢帶動下也將進一步促使AI的進展與落地應用。如以人工智慧協助客戶加速綠色發展轉型...
近期在美中科技戰下,使得半導體產業備受囑目。然而,美中產業爭端不僅發生在半導體業,近期於太陽能產業亦有諸多攻防作為。鑒於歐洲因俄烏戰爭後引發之能源危機,使得能源自主成為各國重視之議題;加上在淨零排放趨勢下,各國加快太陽能等再生能源建置,亦...
工研院綜整國內外政經情勢,舉辦「2023年臺灣製造業暨半導體產業景氣展望記者會」,發布2023年臺灣製造業及半導體景氣展望預測結果。工研院向下修正2022年製造業產值為25.49兆元新臺幣,年增率4.76%。展望2023年,國際需求不振,...
工研院院長劉文雄自2018年開始,帶領全院單位以「2030技術策略與藍圖」規劃長期技術開發方向,持續觀測重大國際趨勢變化,包含COVID-19疫情,並不斷更新藍圖內容。之後,工研院於2022年提出對於臺灣2050年淨零排放路徑圖的技術發展...
面對美中貿易戰/科技戰、疫情、俄烏戰爭等不同的挑戰,提升供應鏈現代化程度,確保供應穩定與安全的訴求躍升為中國大陸中長期的重要產業政策。基於此,本文聚焦三大中國大陸供應鏈韌性發展議題,包括:(1)從多元增強供應鏈韌性政策措施中觀察,供應鏈的...
經過十多年扶持,中國已成為全球第一大電動車市場與最大電動車工廠,國內新能源汽車保有量突破千萬輛。在產業高速成長後,中國政府引導車廠朝向高能量比電池和高續航里程發展。 各方人馬投入造車,包括中外合資、自主品牌、新創、網路科技業者皆加入戰局...
工研院綜整國內外政經情勢,今(10)日發布2022年臺灣製造業景氣展望預測結果,預測2022年製造業產值為25.80兆元新臺幣,產值成長率為6.04%,四大業別均延續正向成長。但在美國升息、俄烏戰爭、中國封控等國際不確定性增加、國內疫情升...
Seizing Business Opportunities during the Pandemic Increase International Connections and Strengthen Industry Ecochains...
中國政府近年力推數位經濟發展,目標2025年數位經濟核心產業產值占GDP達10%,強調以數據爲關鍵要素,透過數位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來強化數位基礎設施建設,積極推動數位產業化和產業數位化,培育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建構數位中國為目標。 ...
近期俄羅斯大舉入侵烏克蘭,歐美先後宣布加大對俄羅斯進行經濟與金融制裁,包括自SWIFT剔除、限制進出口等。然而,全球經濟正由疫情緩和復甦,面臨通膨高漲的壓力,無疑對俄羅斯經濟制裁加劇全球經濟的不確定影響。本文主要有四部份,分別探討俄羅斯經...
隨著極端氣候威脅加劇,2020年起全球掀起一波淨零碳排浪潮。中國身為全球最大碳排放國,在國內外壓力下,已提出「2030碳達峰,2060碳中和」之雙碳目標,各部會亦隨之展開相關政策制定,並推動產業低碳轉型。除了中國政府要求外,國際品牌大廠如...
美中之間的對抗基調於美國總統拜登上任後並未改變,仍視中國為“唯一”有經濟、外交、軍事及科技綜合實力、挑戰美國建立國際體制的“競爭對手”,並持續單邊對中國進行管制,美中科技戰並未結束。面對美國...
Countries around the world are increasingly taking actions and enhancing their commitment to carbon reduction, in order...
The tremendous disruption caused by COVID-19 to the supply chains of different industries has prompted developed countr...
工研院綜整國內外政經情勢,今(28)日發布2021年與2022年臺灣製造業景氣展望預測結果,2021年製造業產值為23.06兆元新臺幣,年增率達21.26%,為歷史次高成長。展望2022年,各國經濟重啟、國際需求強勁,加以內需可望回溫,2...
工研院產業科技國際策略發展所( 簡稱產科國際所,ISTI )於2018 年劉文雄院長領導組織精進開始,陸續整合了原來的產業經濟與趨勢研究中心( IEK,2018 )、國際中心(IIC,2018)、五個國外辦公室(2020)、 及區域與兩...
擔任工研院院長三年多以來,一直鼓勵同仁朝三個方向努力:工研院需以市場為導向,要做產業界、學術界與國際間有效的橋梁,更要支持產業轉型升級。其中,做為國際的橋梁,是快速讓臺灣價?向上提升的重要作為。2018 年工研院成立「產業科技國際策略發展...
去年( 2020 )以來,全球產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疫情席捲,迫使個人與企業面臨新常態;美中科技鏖戰,引發供應鏈版圖移轉、原物料供應失序。面對一連串變局,工研院本著守護臺灣、振興產業之心,發揮多年累積的研發能量,運用科技力、快速展現韌性,...
2020年疫情帶來的居家時間變長、供應鏈斷鏈等變化,為物聯網解決方案帶來契機。疫後宅經濟、碳中和等要求持續擴大物聯網應用市場,加上新基建、新興科技成熟,促成物聯網發展環境及應用成形,使得中國物聯網市場未來前景看好,預期2025年市場規模將...
在全球發展智慧移動的趨勢下,自動駕駛是矚目焦點之一。中國近年來陸續出台智慧聯網車的相關政策,並完善5G基礎建設以加快車聯網、自動駕駛技術的應用落地,在大環境推動及產業發展環境逐漸成熟下,中國科技巨頭與新創紛紛跨入自駕領域的AI技術研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