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自駕車如何跨越死亡之谷?
How does global autonomous driving cross the death valley?
- 2018/04/24
- 3148
- 99
在2016CES揭開自駕車元年,Google, Tesla, Apple, Uber展開自駕車的道路實車測試,讓原本不能跨越車輛產業鴻溝的資通訊業者充滿希望;以及原本車廠也將視野從賣車改為以車子當作移動服務的工具當起服務提供者。然,在Tesla, Uber相繼發生幾起喪命的車禍後;民眾開始了解自駕車不是手機,「它」要比人類新手開車更具備駕車的經驗,才可讓人放手坐車。本文將CES 2018案例、 2030年自駕車應用情境、自駕車的死亡之谷課題、以及對台灣發展自駕車的建議提供各界參考之依據。
【內容大綱】
- 一、CES2018塑造自駕車美好未來
- 二、未來2030年自駕車對未來城市交通影響的情境
- 三、自駕車死亡之谷的課題
- (一) 自駕車先驅者(Tesla, Uber, Google):都是在車道維持系統出現嚴重失誤
- (二) 自駕計程車的共乘機制成功:在於可否取得使用者的信任
- (三) 自駕車零組件維修:改採取預先維護代替後保養制度
- (四) 自駕車驗證程序要長時間或長距離使用者的經驗累積
- 四、民眾對於自動駕駛態度:願意嘗試自駕車
- IEKView
【圖表大綱】
- 圖1、Toyota e-Palette 自動電動車
- 圖2、Bayton 智慧電動車
- 表1、2030年自駕車在未來城市產業發展情境
- 表2、Tesla, Uber, Google自動駕駛車禍事件整理表
- 圖3、消費者願意搭乘自駕車的意願
- 圖4、消費者願意搭乘有部分功能自駕車的意願
- 圖5、自駕車對車主的誘因
- 圖6、消費者對於自駕車疑慮之處
- 圖7、選擇那種類型企業作為自駕車製造者
- 圖8、各國對於自駕車製造者的選項
- 圖9、消費者認為自駕車用哪種動力方式
- 圖10、消費者願意支付全自動功能費用的意願
- 圖11、各國消費者對於自駕車功能願意支付的金額區間
- 圖12、臺灣自動駕駛場域
- 表2、臺灣在全球領先的產品
- 圖13、臺灣人口老化指數
- 圖14、臺灣人口年齡在2017年新增300萬老年人
- 圖15、臺灣自駕車產業發展藍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