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動車、5G基地台需求元件的基石:化合物半導體材料最新發展與應用
- 2023/09/15
- 21
- 0
半導體材料的發展,從第一代的矽(Si)、第二代的砷化鎵(GaAs)/磷化銦(InP),逐步演進到第三代,以氮化鎵(GaN)、碳化矽(SiC)、三氧化二鎵(Ga2O3)、磷化銦(InP)、氮化鋁(AlN)或鑽石為主的化合物半導體。化合物半導...
半導體材料的發展,從第一代的矽(Si)、第二代的砷化鎵(GaAs)/磷化銦(InP),逐步演進到第三代,以氮化鎵(GaN)、碳化矽(SiC)、三氧化二鎵(Ga2O3)、磷化銦(InP)、氮化鋁(AlN)或鑽石為主的化合物半導體。化合物半導...
日本政府正協調在2023年內敲定的經濟安保應對方針中,加入應對外國的貿易限制和要求技術移轉等「經濟脅迫」的內容。考慮到的是以巨大市場為背景、以經濟實力為武器,向其他國家和企業施加壓力的中國。日本將與各國及產業界展開合作,應對單方面壓力。
資源價格上漲使全球經濟的風險加大。主要產油國決定減少供應,國際原油價格指標創下10個月以來最高值。美國的物價上漲率下降至3%以上,貨幣緊縮出口也已經出現,如果通貨膨脹在此時死灰復燃,那麼全球經濟的軟著陸可能變得危險。
半導體需求的復甦仍需要一定時間。雖然智慧手機等最終產品的出貨量減幅收窄,出現了觸底反彈的跡象,但由於消費缺乏強勁動力,台積電(TSMC)等主要企業的高層對前景依舊保持警惕。也有中國經濟風險加大的原因,2023年下半年「低空飛行」的狀態仍會...
功率半導體被用於控制電壓,使用高強度化合物製成的新一代功率半導體的研究開發正在被推進。作為強有力候選產品之一的氮化鎵(GaN)半導體,與使用矽單質的傳統產品相比,電力損耗較小,有望被應用於消耗大量電力的純電動汽車(EV)和數據中心。雖然高...
半導體設備投資正在踩下煞車。全球10家主要半導體企業2023年度的投資額將同比減少16%,降至1220億美元,4年來首次出現減少。雖然由於政府押注未來增長而主導的招商引資,令工廠建設持續掀起熱潮,但由於中國經濟放緩隱憂等原因,各企業在投資...
全球資源企業開始嘗試提升作為半導體和電池材料的重要礦物的勘探技術。日本三菱商事和澳大利亞必和必拓集團(BHP)等在夏季向新興的美國KoBold Metals出資總計約1.95億美元。KoBold Metals將以籌集的資金為基礎,加快掌握...
總部位於京都市的中型製藥公司日本新藥針對患者人數很少的疑難雜症和罕見病研發治療藥物,持續實現增長。與研發生活習慣病治療藥物等需求大的藥物的大型製藥公司正好相反,日本新藥一直為了「1萬人中有1名患者」(的疾病)努力開發治療藥物。該公司在尖端...
面對2022年產值衰退、2023年終端產品庫存的壓力下,臺灣的電子零組件產業該如何逆風而行,開創商機?工研院「電子零組件產業景氣研討會」中,以六大電子零組件的產業概況切入,剖析臺灣顯示面板、PCB、被動元件等前三大關鍵電子零組件的未來前景。...
生醫科技攸關人類生命品質,是國力進步的展現。累積數十年發展,臺灣2021年生醫產業已近7,000億元。工研院自1970年代投入醫藥製程研發,從新藥開發、新興醫材、生物晶片、防疫科技,到近年的再生醫學、健康照護,積極打造臺灣成為全球智慧醫療的...
半導體產業在疫後陷入庫存調整,許多人都關心,盤整期何時結束?是否有機會恢復往日榮景?工研院「掌握半導體未來趨勢、發掘市場商機」研討會,從應用端切入,剖析半導體在AI、高效能運算、數位化、電動化需求帶領下,將在2024年恢復成長趨勢。 先蹲...
任職於紐約公共圖書館的視障教育者傅莉特,致力於推廣觸覺化圖像。 2020年正值疫情封城期間,我和先生在紐約布魯克林區買了房子,決定重新裝潢。兩人腦力激盪,討論起開放式廚房與浴室裝備等大大小小的細節,只是沒過多久,我們就發現溝通地不夠精準,...
2016年AlphaGo打敗世界圍棋冠軍,寫下AI人工智慧發展重要里程碑。早在1990年代,工研院就以原有的資通訊研發基礎,努力推動AI與巨量資料分析技術應用的發展;時至今日,已助攻我國的金融、醫療、農漁、物流等多項產業找到轉型新解方。 ...
工業革命以來,大量製造已造成地球資源耗損,土壤、水與空氣深陷汙染危機,極端氣候加劇,均已危及人類生存。1980年代起,工研院即投入風光地熱等再生能源的研究,並配合環保法規演進,以水處理專業與產業並肩同行,進而在淨零世代,以科技兼顧經濟成長與...
臺灣工業從早期勞力密集型的傳統產業轉向機械製造,從機械產業的根基工具機,到工具機的大腦控制器,甚至是現在智慧製造所需的機器人、機器手臂,工研院一直為提升臺灣產業的國際競爭力而奮鬥不懈。 臺灣工業在政府推動與重視下,從早期勞力密集型產業逐漸...
臺灣紡織業曾名列全球四大紡織品出口國,為經濟立下汗馬功勞,後因時代變遷,一度成為夕陽傳統產業;時至今日,在業者努力創新及工研院以科技量能協助下,紡織業已蛻變轉型,全球7成機能布來自臺灣,面對淨零排放趨勢,紡織業也積極邁向永續,再創產業新未來...
車輛產業是各國重要的經濟支柱,工研院執行「共用引擎計畫」,派遣工程師前往英國學習,開發首顆國人自製引擎。隨著汽車走向「電動、聯網、自駕」趨勢,工研院也持續投入相關研發,建立三電系統與充電基礎設施、全國第一套車載資通訊系統,並於2019年實現...
材料創新推進物質文明演進,也能為產業再創成長曲線。工研院一路從碳纖維、電池材料、奈米科技,做到低溫共燒陶瓷技術(LTCC)的高頻通訊應用,不僅寫下材料創新的精彩篇章,更帶動產業轉型升級,做臺灣產業海外開疆拓土的堅強後盾。 科技的演進與工業...
身為全球ICT大國,臺灣擁有世界級的資通訊產業實力,在多項領域都拿下世界第一的亮眼成績。從2G到5G,在每個世代交替的關鍵時刻,工研院都不曾缺席,貢獻扎實的技術能量,協助臺灣資通訊產業不停轉型,從穩固根基出發,翱翔在更大的國際市場。 臺灣...
在一間豆漿店拍板定案,50年來半導體產業已成為臺灣的「護國神山」,在國際間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從半導體產業的草創、成長到茁壯,工研院皆扮演重要推手,近年更瞄準AI人工智慧、5G與AIoT等科技進展,持續投入研發次世代先進記憶體技術,補足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