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總動員 拆解小行星撞地球危機
- 2025/11/15
- 4
- 0
如果有人說,某件事情發生的機率是3.1%,聽起來真的不算高,但對負責保衛地球的人來說,這絕對不容小覷。 2月18日,天文學家判定有一顆直徑長約130至300呎的小行星,在2032年撞擊地球的機率達3.1%。這麼大的小行星有這個高的機率撞上...
如果有人說,某件事情發生的機率是3.1%,聽起來真的不算高,但對負責保衛地球的人來說,這絕對不容小覷。 2月18日,天文學家判定有一顆直徑長約130至300呎的小行星,在2032年撞擊地球的機率達3.1%。這麼大的小行星有這個高的機率撞上...
在全球高科技產業鏈中,量測標準被譽為「共同語言」,若無一致標準,技術創新將難以落地,亦無法獲得國際市場的廣泛認可。臺灣身為半導體重鎮,如何在量測規範上與國際接軌,甚至引領規範制定,攸關產業能否維持領先。 工研院日前與英國國家物理實驗室(N...
工研院於10月27日舉辦院長佈達暨交接典禮,由張培仁博士接掌新任院長。張培仁表示,未來將聚焦三大方向:凝聚專才,發展前瞻關鍵技術;深耕臺灣,輔導產業升級轉型;布局全球,協助經貿合作,促進產業產品行銷國際。 工研院新任院長張培仁上任,佈達與...
隨著技術的日益精進,無人機已經成為助力國防安全、智慧城市、農業檢測與救災應變的關鍵科技。地緣政治升溫,臺灣憑藉著研發能量與完整產業鏈,正加速邁向國際無人機市場,從法規與技術驗證,到場域應用、國際市場,形塑屬於民主國家的可信賴供應鏈。 全球...
全球機器人產業正以年增14%到20%的驚人速度成長。臺灣要在國際競局中找到自身定位,須兼顧全球需求與在地挑戰,打造具競爭力的機器人產業鏈。工研院「創新週」系列活動之一「SOUTH NEXT:機器人產業創新論壇」,匯聚產官研觀點,試圖從研發、...
南臺灣匯聚AI晶片、智慧製造、綠能與數位轉型能量,在研發聚落與政策支持下,AI與科技創新基地正在成形。工研院「創新週」系列活動之一,於臺南沙崙綠能科技示範場域舉辦「SOUTH NEXT:大南方產業轉型國際論壇」,匯聚產研專家,分享南臺灣產業...
車多路小、車種混雜的交通狀況對臺灣駕駛而言是一大考驗。資策會研發的VisionSafe視界安全智駕系統,將原本分開的防撞、盲點、導航與警示功能整合為單一智慧介面,並以4,000萬筆在地交通資料校準AI模型,數據驅動優化效能舊車也能無痛升級變...
臺灣每年上萬噸廢漁網,終於找到「高值化」出路!成功變身為醫療氣墊床的關鍵材料。紡織所與暄達醫學科技跨界合作,解決了頭痛的海廢問題,更為醫療產品帶來抗菌與舒適的升級,引領醫材產業邁向循環經濟新紀元,勇奪2025全球百大科技研發獎。 清晨的港...
快時尚製造出的廢棄衣物洪流,該何去何從?根據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研究報告顯示,全球每年產生9,200萬噸廢棄紡織品,大多採掩埋或焚化,已造成環境負擔。工研院與興采集團合作開發創新的「回收織物再製低碳循環防水透濕膜」(Circu-Texfilm)...
集工研院生醫與材料領域,與紡織所三方之力開發的「仿生韌帶支架」,兼顧高強度和生物相容性,讓原先一條不到20元的鞋帶,加值為8萬元的人工韌帶,助攻臺灣紡織業跨足高值化醫材領域,獲得2025年全球百大科技研發獎肯定。 在運動醫學的世界裡,韌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