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物聯網正在引領以資料應用為主的「資訊經濟」(Information Economy)全面興起,不但迅速帶動產業商機成長,更將催化新的產業典範轉移,創造比以石油、天然氣為主的「能源經濟」(Energy Economy)更高的產業價值。
由於物聯網的特性在於從端點資料擷取到雲端應用與巨量資料的分析與智慧,將不只是另一項等待市場採用的技術創新,更將引領下一波產業革命,包括:由資料分析與智慧的價值所引導的物聯網生態體系顛覆式創新價值,更將創造可持續性商業模式的典範轉移。
未來在物聯網領軍的「資訊經濟」時代,即使各項應用呈現多元化創新且遍地開花,臺灣仍應聚焦在解決以人為本的核心問題(Problem-Centric)之前提,追求使用者價值創造(User Value Creation),才能從全球競爭者脫穎而出,並促進整體產業轉型升級,提升產業經濟附加價值。
至於如何針對使用者需求創造更高的價值,要先掌握消費者及企業客戶的未滿足需求,再尋求差異化的創新解決方案,包含產品與服務,而不是盲目發展技術和產品,再來尋求使用者和市場的出海口。
為了能夠創造更高的使用者價值,臺灣產業需要建置哪些關鍵核心能力?
產業痛點
資訊經濟來臨,必須從「新創」到「心創」
當前是「資訊經濟」的時代,在此之中,巨量資料分析(Big Data Analytics)能透過分析資料、結合領域知識,將這些資源轉化為客製化服務,成為產生價值的最重要工具。
一如頁岩氣和頁岩油在能源經濟上成為未來百年最重要的遊戲規則改變者(Game Changers)之一,巨量資料分析也將在可預見的未來資訊經濟中,大幅改變遊戲規則。
由於物聯網基礎建設基本上包含集中式的系統與分散式的裝置,透過網路通訊互聯,巨量資料分析對於「資訊經濟」中的商業價值將產生巨大影響。
舉例來說,目前物聯網的一項早期應用,是健康照護監測的智慧手錶。
由於個人資料可被智慧手錶蒐集達一天數小時、一週七天之頻繁,在這種情況下,被蒐集的資料量將超過醫療專業人士傳統分析的規模,若不使用一些大數據分析的方式來消化如此大量的數據,以及透過人工智慧擬定醫療建議,那麼,從像智慧手錶這樣的穿戴裝置所蒐集的大量資料,將無法對使用者增加任何價值。
然而,當大多數市場預測焦點放在智慧手錶或智慧電錶裝置相關商機有多大時,卻鮮少注意如何蒐集與分析資料。
關鍵:滿足人們尚未滿足的需求
針對這點,所有追求物聯網商機的公司必須記得—以人為中心,應為所有商業模式和科技發展的焦點。
雖然「以機器為中心」或「資料分析」是物聯網價值網絡的重要元素,但應只被用於提供貼心的創新服務,以滿足「人」在企業對消費者(B2C)或企業對企業(B2B)的商業模式中尚未被滿足的需求。
藉由強調人對服務(P2S)並整合於物聯網相關應用,建立心聯網(Internet of Minds, IoM)將是物聯網的關鍵成功要素。
物聯網時代的商業模式所必須解決的關鍵問題,將在於如何從整體生態系所構成的完整價值而形成的資訊流、服務流,以及金流。
例如,大家都免費使用Google Search,但是Google靠使用者人潮跟廣告商收費,廣告商則從使用者身上獲得使用資訊再加值利用。這種使用者購買產品不用付錢,相關成本將由第三方廠商吸收的商業模式變革,甚至是透過Open API與生態體系建構。
透過開放式生態經濟體系,加速創新應用服務的整合,讓商業模式更為彈性與創新,將是支撐未來物聯網市場的重要關鍵。
因應架構
軟硬整合策略,臺灣資通訊產業大躍進
資訊經濟時代,為免於被淘汰,產業生存之道的關鍵,在於思維轉變。
如何運用資料創新應用以解決商業議題,進而獲得價值,是最先應該思考的問題,也是最大的挑戰。而以解決核心問題為前提,如何以人為中心的技術/產品/服務開發策略,解決眾人生活問題,並透過資料分析與智慧,以及完整服務生態體系,構成新型態的物聯網商業模式,將是臺灣產業升級的關鍵。
那麼,究竟如何達到這個產業目標?
由於物聯網少量多樣化的市場特性,唯有透過軟體加值方式,才能凸顯硬體的價值,也才能在強調客製化的各種垂直應用市場需求中生存。
根據臺灣廠商在未來物聯網產業價值體系中扮演的角色,依其軟、硬整合的方式,可區分為四種模式,包括:服務型解決方案者、系統代工者、服務型品牌者,以及服務系統整合者。藉由軟體能力提升硬體價值,期待能將臺灣現有資通訊產業提升至下一個境界。
模式1:服務型解決方案者
透過建立軟體能量與策略性作為跨入垂直應用解決方案,掌握並建立領域知識(Domain Knowledge),從原有之硬體或零組件供應商,形成具備服務價值之解決方案提供者(如:研華、台達電等)。
這個模式的重要核心,在於可以原有之特定垂直應用系統整合能量,以軟體切入應用端的解決方案,甚至是跨垂直領域之平台化方案。
此模式的產業價值在於:深化垂直應用解決方案之技術能力與領域知識、改變解決方案銷售模式;從硬體解決方案走向軟、硬體整合解決方案,以及提升面對終端客戶能力,從透過系統整合廠商銷售走向直接面對客戶提供解決方案。
模式2:系統代工者
過去,臺灣ODM業者代工模式習於由品牌客戶定義其硬體功能需求(如:廣達、鴻海代工國際大廠資料中心),依此定位在物聯網市場大規模應用市場為主要目標(1億台以上/年),結盟國際大廠生態,透過提升軟體能力朝向軟硬整合,轉型為系統代工(Original System Manufacturing, OSM)業者。
這種模式的重要核心在於,以原有代工模式掌握硬體製造能力,針對不同應用,加上如SDx(Software Defined Everything)等系統軟體技術,進一步針對特定廠商需求提供彈性化軟、硬整合解決方案,形塑系統製造能力。
此模式的產業價值在於:改變原有產業鏈商業模式,從協助品牌硬體廠商代工升級為直接面對資料中心營運商,提升軟、硬系統整合能力,透過SDx能力的深化,加強在硬體系統與管理軟體的整合能力,從硬體銷售走向解決方案提供商,從單一硬體的銷售走向資料中心軟、硬體整合解決方案的銷售。
模式3:服務型品牌者
以現有之終端與品牌優勢,建立系統服務能量,以掌握使用者資料之互通與深入分析,選擇利基應用發展服務模式(如:宏碁、華碩等)。
這個模式的重要核心,在於透過掌握終端品牌優勢,以軟體能力提升硬體價值,包括:各種智慧手持裝置或利基應用之硬體提供商,針對特定應用,以連結服務之軟體功能,展現整體系統價值。
此模式的產業價值在於:提高硬體品牌價值、提高客戶黏著度,並以單一平台帶動多終端硬體需求,例如:票證系統帶動多類型付費終端設備的銷售等。
模式4:服務系統整合者
物聯網所帶來的少量多樣長尾型市場型態,驅動大量新興系統業者透過對消費者之服務提供,累積定義服務流程與服務需求規格之能力,並透過服務系統之整合,增加對消費者之服務價值(如:7-11、YouBike等)。
這個模式最重要的核心在於,能夠完整且直接掌握消費者需求,並進一步定義消費者需求的解決方案與流程,以及引導出新興系統整合與服務業者。
其中,軟、硬整合的關鍵在於透過平台化軟體方案,串聯各終端之即時訊息,並集中處理與分析後,藉由開放式API或是直接功能設計,讓系統與服務價值持續提升。
此模式的願景價值在於:創造服務整合產業效益、引領在地產業的創新與創業,並帶動硬體設備業者透過軟、硬整合發展服務業,連結相關服務,擴大服務與產業規模,改變傳統的硬體銷售模式。
圖1:臺灣軟硬整合四種產業升級模式
策略
軟硬整合的六種平台化策略
在物聯網發展的軟硬整合趨勢中,透過掌握平台化方案與技術成為最為重要的關鍵,因此奠基在前述四種軟硬整合產業升級模式,可透過六種平台化方案加深產業之布局深度與角色。
策略1:異質元件整合平台
物聯網應用快速發展下,不同設備製造商之同質、異質設備元件需要整合管理,以利後續應用開發與設備管理;異質元件軟體整合平台廠商,如:聯發科建構LinkIt平台,處理不同元件整合問題。
現階段法人投入包括建構穿戴式裝置軟體整合平台,而政府推動做法,包括:促進跨廠商合作、擴大元件整合平台之硬體設備涵蓋率、協助國內與國際應用平台,如:Google、蘋果等之整合介接。
策略2:網路控制管理平台
為提高資料中心營運效率,透過資料中心整合管理平台可協助叢集資料中心軟、硬體資源整合運用與管理;透過SDN技術,可簡化資料中心營運者管理工作,並允許不同作業系統在平台上獨立運作而不互相干擾。
現階段法人與業界投入在包括建構資料中心系統管理軟體平台,如:工研院Cloud OS、資策會Café,以及資料中心環境管理平台,如:台達電InfraSuite Manager等。
至於政府推動做法,將朝向培育國內系統管理軟體人才,建構產、研合作機制,提升人才軟、硬整合實作能力,以及未來有效橋接新興市場資料中心建置需求,協助國內廠商跨領域整合整案輸出。
策略3:雲端系統整合平台
為提高不同端點設備、網路通訊平台、系統設備等之介接,以及資訊處理、儲存、應用服務之開發等,透過雲端系統平台進行整合,提供快速連結各種領域之應用服務設計與提供。
在現階段,國際大廠,包括:IBM、Amazon、微軟(Microsoft)、思愛普(SAP)等,皆透過對於系統整合或是企業資源規劃知識的掌握,投入整合型雲端系統平台方案開發,可讓垂直領域之應用開發與服務提供商可以快速進行網路與雲端資源存取,甚至是在此雲端平台上提供許多不同的分析與模組化工具,讓企業自行進行功能設計。
由於雲端系統整合平台需要高度網路與雲端軟、硬體資源的投入,政府推動做法建議朝向國內快速連結國際雲端系統平台大廠之解決方案,在此基礎上進行各垂直應用服務之方案設計。
策略4:應用服務營運平台
針對不同垂直應用的特定需求,開發應用整合平台,向下串連相關硬體與作業系統,建構應用整合平台提供服務營運的單一作業平台。現階段業界與法人投入現況,包括:汽車製程與維修服務平台、電子旅遊服務營運平台等;而在政府推動做法部分,可以民眾有感應用為目標,挑選潛力應用場域建構示範應用,並鼓勵服務營運商投入專屬服務平台之開發,促進產業升級轉型。
策略5:系統整合解決方案平台
針對各種智慧生活場域之垂直應用需求,整合應用運作所需的硬體、作業系統、應用執行等整合解決方案之軟體平台,但不負責應用服務之維運。
現階段業界與法人投入在包括多卡通電子票據驗證系統(如:寶錄)、智慧公車與智慧醫療系統等(如:研華)、銀髮族/慢性病患飲食健康管理(如:工研院)等;而在政府推動做法部分,應以臺灣資通訊產業垂直整合優勢,推動異業結盟發展垂直解決方案平台,並擴大現有解決方案結合智慧生活之實證經驗,鏈結地方政府場域擴大應用規模。
策略6:跨應用服務資訊平台
針對不同智慧生活垂直應用的資訊整合與交換,開發應用資訊整合平台,橫向串聯不同應用與資料格式,建構跨應用互通的資料管理平台。
現階段法人與業界投入現況,包括:健康照護與個人復健與運動保健平台、冷鏈物流整合資訊平台、跨應用資料整合平台(如:華碩AOCC)、製造業應用整合平台(如:廣達CAMP)等;而在政府推動做法部分,應促進跨領域應用資料互通與介接,並協助法人投入不同廠商平台API介接技術之開發等。
面對物聯網時代來臨,唯有透過持續深化軟體技術,有效發揮軟、硬整合實力,才是未來的生存之道;而依照這樣的原則,在物聯網的價值鏈中,以平台化技術做為發展重點,成為平台方案之供應商,將是臺灣產業關鍵的發展與布局策略。
以下用兩個例子深入說明。
圖2:六種臺灣軟硬整合平台策略
案例❶
智慧健康,資料加值創造健康新契機
因應高齡化社會來臨,高齡族群生理衰退衍生的治療與照護需求持續湧現,也增加龐大醫療支出;隨著勞動人數逐年下降,高齡族群照護人力數量顯著不足;加上生活型態轉變,獨居人數與比重也持續增加,因此,協助高齡族群生活自立的自助方案將亟待滿足,而為有效解決這些關鍵議題,也帶動創新解決方案的發展。
以發展Jawbone UP手環結合APP軟體,提供互動式睡眠、活動、飲食、心情追蹤等管理服務的Jawbone公司為例,有鑑於消費者平均使用時間約三至六個月,因此積極運用服務模式設計來提升與延續消費者使用意願,如:透過社群互動分享功能,增加互動樂趣;也透過里程碑設定模式,以使用者達標後慶祝等模式,增加個人成就感,以提高持續使用意願。
值得重視的是,Jawbone採取開放式合作模式,以開放式API介面,與超過兩千五百個合作夥伴開發APP,包含其他穿戴裝置廠商、平台廠商,以及後端服務提供者,藉異業結盟模式達到共同推廣的效果,以快速掌握成功的關鍵方程式。
關鍵1:價值訴求
從需求角度來看帶給消費者必要的價值,如:以年齡、成長階段做為市場區隔,需要針對各族群的關注重點來發展各項健康服務。
例如:25歲至40歲女性族群,以美麗、孕產後的健美需求為主;40歲至50歲族群,在運動、休閒與健檢的健體需求相對重要;50歲以上的中高齡族群,他們相對重視養生的健康價值訴求。這些,都可提供廠商規劃產品與服務時的參考,透過界定族群、掌握需求而站穩成功的第一步。
關鍵2:關鍵技術
關鍵技術的突破在於各式蒐集資訊的感測器、跨平台應用界面,以及結合演算法建立預測與評估模型等。
以穿戴裝置為例,透過各式感測器組合運算,提供使用者客製化參數與參考建議,可應用在運動健身、體重控制、基礎體溫、睡眠分析等應用,並透過巨量資料分析,創造預測與評估的價值。
關鍵3:營運模式
由於智慧健康議題多元、面向涵蓋廣泛,因此也強調如何透過跨業合作模式,連結監測產品、軟體中介平台,來延伸價值鏈與服務模式,因此跨平台介面的設計與跨業合作相形重要。
案例❷
智慧農業,善用大數據改寫農村曲
19世紀工業革命後,農業已經不再是決斷國家競爭力的要素,但農業仍然是人類生存主要的熱量來源,應用在農業的技術支撐從未減少。在選育種、農藥肥料動物用藥、農業或畜牧房舍機械等技術支撐下,農業仍然擁有良好的表現。仰賴工業技術增加農業產能並不是陌生的一件事,但如今火紅的物聯網要接力扮演技術支撐的角色,是否能與農業和平相處,所產生的隔閡與疑點,恐怕是過去的支撐技術所未見。
圖3:臺灣在物聯網的發展方向應追求以使用者為中心的價值創造
雖然物聯網在農業上的問題重重,相較於其他產品火紅的物聯網應用,創意略顯冷淡,但仍不乏令人興奮的案例,2010年成立的美國公司Freight Farms,就是其一。
關鍵:統包到位的設計
植物工廠與設施農業的濫觴下,Freight Farms使用全封閉式環境控制、水耕、人工植物照明、自動化滴灌,其實並不讓人訝異;真正奇特的地方在於,Freight Farms把這些原本在水泥建物裡的東西,搬到了方便運輸、可任意堆疊的貨櫃裡。
這組貨櫃長高2.9公尺,寬12.1公尺,可插家用電源,並配有3G通訊模組,可透過無線通訊將貨櫃的溫度、濕度、攝影畫面傳給用戶的智慧裝置,方便用戶遠端監測和控制。
Freight Farms可彈性地點放置的特性,為農業帶來明顯的價值是統包到位(Turnkey)的設計,降低地點、氣候對農業經營者的限制。
影響1:縮減運輸需求
首先,因為彈性放置特性,使得Freight Farms可以放置在都會地區熱鬧地點,直接供應消費者無毒、無藥的農產品,縮短農業對運輸的依賴。
影響2:提升農業生產參與率
其次,Freight Farms只能種植限定的蔬菜種類,利用感測資訊,可將過去隱而未見的農業知識外部化,高度科技化設施吸引農業門外漢快速進入農業生產的行列,使年輕族群更容易參與農業生產。
影響3:提升農業經營者參與意願
第三,Freight Farms在封閉設施中生產農作物,不需要投入農藥,也減少運輸上的碳足跡,使農業獲得更高的附加價值率,經營者也更有意願投入使用物聯網設備和傳感器。
從Freight Farms使用物聯網的案例,可以看到採用的統包到位設計。雖然單一裝置比起動輒數千萬元建置成本的植物工廠產量更小,但化整為零的概念,使經營者可以更為靈活地配置種植地點,直接供應消費者,取代農業運輸和配銷活動,使農業生產經營者向服務延伸,有利於土地面積狹小而零碎的臺灣農業發展都會化。
結語
建置關鍵核心能力,聚焦潛力生態體系
物聯網將進入萬物串聯的使用情境,從最早應用在物與物(Things to Things)的連結,漸漸轉進到人與物(People to Things)、人與人(People to People)之間的連結。
人與物之間的應用服務(People to Services)與資料分析(Data Analytics)已獲高度重視,視為物聯網中的重要環節,但是未來的價值創造,最重要的是從「以人為本」的角度、以資料為基礎,提供創新與貼心的應用服務,透過網路與實體生態體系讓人的心與心串聯起來(Minds to Minds)。
為了創造更高的使用者價值,臺灣產業需要建置關鍵核心能力,包括:領域專業知識、關鍵技術、企業管理制度與文化、策略合作夥伴、以及最重要的人才延攬與培育,特別是與跨領域歷練、系統整合、國際經驗、文化創意設計相關的人才等。
在物聯網時代,全球競爭空前激烈,臺灣應該以速度取代規模、精準取代廣度,目標應先聚焦在臺灣已建立或具潛力的服務型應用生態體系,例如:都會型交通系統、以便利商店為基礎的智慧生活圈,以及結合健保系統與志工社群的健康照護體系等,才能在這一波物聯網引領的「資訊經濟」時代中,全體總動員、搶盡先機,進一步創造新的產業價值。
後續重大關聯事件
2016年1月 ● 韓國政府召開「資通訊策略委員會」,優先針對物聯網產業策略進行商討、審議,決定2016年將從製造、醫療保健、能源、家庭、交通汽車、都市和安全六大面向,去推動物聯網普及。預定投入1,300億韓圜(約1.3億美元),同時也會同各相關部會共組「物聯網促進會」,著手協助市場需求導向的企業模式,並要檢討現階段阻礙物聯網產業發展的不合理法規,目標到2020年要創造出57兆韓圜的生產規模,附加價值與人力雇用方面也分別各增加13兆韓圜與42萬個就業機會。
2016年4月 ● 為了引領歐洲物聯網產業加快發展,歐盟執委會於2016年4月公告推動歐洲產業數位化(Digitizing European Industry)新政策措施,提出將以三大主軸推動物聯網:一、推動蓬勃發展的物聯網產業系統;二、深化以人為中心的物聯網發展;三、建構標準促進歐盟物聯網的單一市場。希望藉此推動歐盟物聯網發展的一致性,以做為支持歐盟單一數位市場(European Single Market)發展的基礎建設。
2016年9月 ● 行政院於2016年9月8日通過「亞洲.矽谷推動方案」,以建構一個以研發為本的創新創業生態系,以及推動物聯網產業創新研發和強化創新創業生態系為主軸,推動臺灣成為全球物聯網創新創業基地。
2018年5月 ● 2018年,Google發布物聯網作業系統Android Things 1.0,此為Google為布局Android系統嵌入到更多物聯網智能設備所推出之系統作業平台,藉此建構物聯網產業生態系。此舉,也讓Google與微軟、蘋果等在物聯網市場的競爭進一步升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