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幾年,臺灣在以創新驅動產業轉型升級、提升附加價值、促進經濟成長的方向上,已獲得不少全民共識,也因此已有各項科技研發資源及產業推動政策投入,引領創新相關議題。
但是,比起歐美先進國家,往往我們對於解決問題的方案與技術研發有較多著墨,而相對較少研究問題本身的定義,甚至了解其相關要解決的需求何在。
本文應用多年來向國外學習的研究方法,以形塑未來生活情境的方式,描述臺灣要解決的在地及目標海外市場需求,期待透過產、學、研各界討論,引領出創新解決方案及技術研發方向。
此次未來生活情境之描述,主要聚焦於2025年對臺灣相關的三大生活型態:數位生活、活躍樂齡、綠色永續。
數位生活,敘述網路基礎建設,如:行動網路、社群平台等,如何影響居家環境、智慧生活、開放式創新、終身學習之生活層面。
活躍樂齡,針對高齡族群快樂的基本元素:健康、尊嚴、參與和貢獻,檢視未來相關生活趨勢與需求。
綠色永續,則是探索在臺灣自然資源局限下,未來如何能透過開源、節流、再利用,讓我們更充分與環境共享資源,以達「天人合一、物我共生」的境界。
以下針對前述三大生活型態進一步闡述。
產業痛點❶
如何運用數位化力量改善人們生活?
數位生活型態源起於網路建設發達、行動通訊隨身裝置普及、穿戴式裝置興起,加上網路社群服務興起,人們的生活已離不開數位世界,或稱為虛擬世界。
現象:人類生活與數位世界漸趨融合
舉凡食、衣、住、行、育、樂、身、心、工作、溝通等生活構面,都看得到數位世界的身影,網際網路已無所不在地連結世界各地,成為生活必需品,如空氣般讓數位世界與真實世界分不清界線,彼此水乳交融。
例如,網購成為生活必需品,中國大陸的光棍節演變成網購節,在2013年一天內,網購交易金額突破人民幣350億元(約新臺幣1,645億元),電子商務與實體通路爭食消費大餅,是擋不住的趨勢。
網路線上遊戲、宅在家的生活型態,造就了宅經濟商機,更進一步顯示數位世界對日常生活的影響力。
另一股如影隨形,對現代生活影響重大的數位媒介,是社群平台新媒體。
社群平台新媒體介入生活,已是不爭的事實,數位生活型態因應而生。
在數位化的世界裡,各種事物經數位化傳遞,得以無遠弗屆、無孔不入、無所不在地黏人與散播,超級便利地造就了現代社會的生活新樣貌。
新興服務商機將持續如雨後春筍般冒出,網路無國界的傳達力改變著世界的脈動,運用數位化的力量,改變人們生活及生活型態的商機將無所不在。
產業痛點❷
如何讓「高齡社會」變「樂齡商機」?
活躍樂齡生活型態的根源,在於高齡化社會已是不可逆轉的趨勢。過去,高齡社會議題,多集中於先進已開發國家,但2013年聯合國人類發展報告中指出,新興國家也將要面臨高齡化社會的問題。
全世界六十歲以上人口的分布地區,2025年仍是以亞洲地區居冠,高達59%,包含日本、臺灣、韓國與中國大陸。
屆時,高齡化社會現象已不單純是高齡者本身健康照護等問題,還會包含整個政策制度、福利措施、稅賦、基礎建設規劃(交通運輸、公共設施與建築)、公民和社會參與等,因此我們更需要從現在開始進行全盤考量。
2002年世界衛生組織大會在馬德里對「活躍樂齡」(Active Ageing)的定義為「維護老年人最佳健康狀況及安全,來增進老年人社會參與以提升生活品質」;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ECD)定義為「隨年紀增長創造愈多的能量,領導社會和經濟共創生活的產出」;歐盟(EU)定義為「符合老化社會的策略,應盡可能達到美好老化」。
現象:渴望活得好、活得健康、活得有尊嚴與開心
下一個即將進入高齡世代的,是戰後嬰兒潮世代,他們的樣貌有別於戰前的熟年世代。投入老人福祉科技多年的徐業良所描繪「新世代高齡者」圖像顯示,他們更重視身體健康、獨立生活與生活品質的追求,且經濟能力較佳、壽命更長、教育水準提高、科技接受度較佳、子女數少等。
未來活躍樂齡的核心價值與生活態度所形成的生活型態,將會以活得好、活得健康、活得有尊嚴與開心、獨立自主等為主,尤其是獨立不依賴人的想法,將促使許多生活模式與消費習慣發生改變。
這個族群不再拘泥過去許多觀念想法,面對死亡也以正面思考態度面對,不會對晚年享受人生感到愧疚,反而會積極面對、謹慎處理,在有規畫的情況下進行食、衣、住、行、育、樂的身心靈消費與生活,管理好身體狀態與財務,以不造成他人負擔為生活原則。
在這樣的新生活型態驅使下,活躍樂齡者在食、衣、住、行、育、樂、身、心等構面的生活所形成的新需求,將引發各種新型式的產品與服務,帶來不同以往的活躍樂齡新商機。
產業痛點❸
如何追求發展與永續間的平衡?
綠色永續生活型態源自於資源短缺、氣候暖化等全球關注的議題。
對此,西敏大學(University of Westminster)之定義為:在滿足消費者基本的生活需求、提供更高品質生活並不危及下一世代生活需求之前提下,減少天然資源的耗費及汙染排放。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則認為,綠色永續生活是重新思考我們的生活方式,改成能與自然環境和諧的社會與生活。
現象:綠色永續備受重視
做為公民,在家庭和工作中,可透過能源使用,以及交通、食品、垃圾、溝通和聲援等選擇,對綠色永續生活型態做出自己的貢獻;企業,可發展綠色永續生活型態的創新方案,並充分參與民間社會運動;各國政府則通過建立適當的架構和基礎設施(管理文書、技術創新、新的公共服務),促使公民能夠改變。
綠色永續已成為全球關注的議題,永續生活中各種對環境友善的方案將持續提出。人們不斷建立的綠色永續知識,對物品的選購、居家節能需求、家庭消耗品的使用考量與斟酙,程度將更甚以往。
潔淨技術、可利用資源回收再利用、升級再造(Upcycling)的企業將受到推崇;資源共用共享、以租代買、回收再用、減少物資消耗的生活方式,以及藉由虛實互動的體驗來減少實體消耗之個人化及數位化的生活型態,將受到人們喜愛。
無所不在的技術(Ubitech),如:物聯網的運用,主動掌握環境資訊,提供最佳化的資源運用,創造主動式節能舒適的生活環境;區域式的在地資源有效運用,實現以最低哩程方式供應地區資源之生活方式等,將不斷在生活周遭湧現,永續生活型態將成為未來顯學。
永續議題包括了環境、社會與經濟等構面,其影響層面既深且廣。它是一個不鼓勵物資消費、友善環境、愛惜有限資源的創新商機。在人們對綠色永續意識的追求下,永續生活型態將歷久不衰。
因應架構
生活趨勢創新樹,引領創新大躍進
數位生活、活躍樂齡、永續生活,三大生活型態的機會已來敲門,應如何掌握先機,使產業以協助人們從生活型態先驅者的角色出發,建立在地的實務典範,再移轉典範地到面臨類似挑戰的地區或國家,從而發揮臺灣在全球的影響力?
未來,雲端和網路應用結合普及,「創新」是提升技術應用的廣泛度及提升產業發展機會的關鍵因素。
創新的商品和服務將能使生活及環境品質更加優化,也使得人們的生活更加便利。找出未來需求與機會的「前端創新」,是相當有效及有價值的重要起步。
本文在這樣的概念下,開發出「生活趨勢創新樹」的架構,以「生活型態」為主幹,發掘出影響使用者的生活需求與價值觀,以及促使各方面生活現象發生的外部驅動力,以Outside-In的方式找出未來需求,引領未來重大科技創新議題,進而結合產業生態體系,讓創新方案更能滿足使用者。
此外,本文也從未來影響全人類最重要的生活、生命、生態三個面向切入,探索這三個面向的機會,提出數位生活、活躍樂齡及綠色永續,做為未來十年最重要的三個創新方向,將可為臺灣產業帶來許多機會與挑戰。
這三個未來創新的方向和趨勢,雖然看起來和許多人的印象或認知頗為相近,但藉由「生活趨勢創新樹」(圖1)的分析描繪,可以更深入了解未來生活情境及驅動力,並延伸出應著重的創新項目。譬如,在「綠色永續」中,引用了歐盟對社會未來情境的研究,當中以社會的主導力(來自政府或公民)與技術(具普遍性的或地方特有的)為二軸線,形成超冠軍菁英(Singular Super Champions)、公民治理(Governing the Commons)、區域循環(Local Loops)、同理心社區(Empathetic Communities),共四個象限。(圖2)
圖1:「生活趨勢創新樹」描繪未來生活情境
圖2:綠色永續生活的四個情境
以「超冠軍菁英」為例,就是屬於由政府主導、技術高度發展的菁英管理社會。若是套用在「綠色永續」的生活情境,就是一個由綠色新政所主導的永續社會,關注的焦點圍繞在綠色經濟發展。
因此,包括:如何讓產品升級、如何回收材料再利用、如何降低都會區資源使用、如何減少食物浪費、如何建造智慧運輸系統等,再加上這些問題相對應的各種解決方案,就可以組合成未來在「超冠軍菁英」領域的創新結構。
這些情境敘述與分析內容,可在「生活趨勢創新樹」上一一呈現,提供清楚的創新分布。同時,我們更以2025年為目標,著重於和政策的關聯性及影響產業廣度等條件,從眾多創新項目中收斂篩選出優先議題。譬如,在「綠色永續」中,就有資源再利用、快速安心的食品安全、自然能源有效運用、共有共享的個人移動等更具重要性的議題。
在「活躍樂齡」與「數位生活」部分,也是利用相同模式來解構,並能有新的發現,例如:下世代銀髮族具有更高的經濟能力與教育水準,同時也更注重自尊與生活、行動等方面的自主性;或是在數位資訊的持續發酵、單身人口快速增加,以及工作型態改變下,建構一個人的友善生活環境和集結科技、家庭、健康的網絡社交生活。這些,已是未來相當重要的趨勢,也將會引領相關的產品及服務創新。
促進跨領域創新發展,以「生活趨勢創新樹」做為前端創新的發展架構及流程,並且整合趨勢、華人價值觀、生活型態、創新方案等資訊,轉換知識的基盤與模組,變成一個系統化的創新流程。
這種以未來生活情境及議題做為刺激創新的素材和能量,不只對工研院各單位在技術研發或策略規劃有所啟發,也可應用於院內外跨領域團隊進行未來生活型態經濟體系的創新,成為擴大「開放創新」(Open Innovation)平台,這個機制將對整個國家的創新有極大助益。其中,針對如何達到「活躍樂齡」、「數位生活」的產業目標,我們用以下兩個案例深入探討。
案例❶
樂齡村打造人機自然互動的友善數位生活環境
在活躍樂齡生活型態領域,隨著人類平均壽命增長、人口持續朝都市移動、經濟活動擴及全球性、環保訴求產品的擴大流行,以及運用網路從事商業活動與人際交流等,如何因應生活型態的轉變,打造友善數位生活環境,將會是產業科技發展不可或缺的要素。其中,樂齡村是臺灣在2025年興起的住宅型態,為七十歲以上的高齡者設計。
老楊,2019年入住,原本擔心會不會和原本的生活習慣不同,但這裡專為高齡者設計的居住環境,常常令人會心一笑。
改變1:穿戴裝置,使互動更方便
閱覽室是老楊常去的地方,手上的穿戴裝置微微震動,原來是手機來電;將穿戴裝置輕輕往桌上一靠,手機畫面便在桌面形成10吋螢幕,原來是隔壁村打電話來商量下個月的聯誼活動,討論是要舉辦歌唱KTV、高爾夫友誼賽、還是圍棋大賽?
桌上的大螢幕引來閱覽室中其他人圍觀,大家在桌上恣意放大修改議程,有人提議直接在上面點選投票,老楊心裡想:這就是十年前常聽的「協同設計」與「多裝置互動」吧?現在用起來直覺多了。
改變2:跌倒偵測,讓長者生活安心
走回房間,老楊想起,去年剛入住時,晚上在浴室跌倒,緊急協助鈴又在好幾步外的床邊,心裡想著要不要大叫時,就有人來幫忙了。雖然沒什麼大礙,聽說這裡的地板會判斷是不是有人跌倒,儘管有時也會造成誤會,但不大驚小怪的處理方式倒也給人一種安心感。
老楊心想,就是這種安心,並給人獨力自處生活的感覺,讓他打算在這裡一直住下去。
改變3:機器互動,幫銀髮族融入社會
晚上,對老楊來說,通常是獨處時間,電視打開可以連上社群網路,用聲音、眼睛控制畫面,看看孫子一天的活動,有時聊聊天,抓一些有趣的照片和影片與家人朋友分享,雖說這些應用在十年前都有了,但眼睛、耳朵愈來愈不靈光,注意力也不像過去專注……
每個人都會變老,近幾年,科技發展也注重高齡者使用科技的市場。每晚最新鮮的事,是最近樂齡村引進的機器人,有時像僕人幫忙送東西、有時像朋友陪伴下盤棋,不用特別的遙控器,只要像跟一般人說話互動……,老楊覺得,即使年紀大了,還是跟以前一樣融入社會的流行脈動。
改變4:情緒感知,以回憶為人生加持
樂齡村標榜科技融入生活,一眨眼、一揮手的自然肢體動作,就能帶來生活的便利與獨立。
老楊最近對電視廣告播放的情緒偵測住宅很有興趣,聽說只要一到家門口,就能偵測今天是開心還是生氣,搭配情緒將屋裡的燈光音響做調整,雖說很多人批評沒必要,但老楊想起,三十年前,一回到家門口,孩子們就能感受自己的情緒,高興時開口多要些零用錢,讓他覺得很貼心。
案例❷
雲端平台創造數位教育與學習機會均等理想
在「數位生活型態」領域,當前數位學習發展趨勢已擴展全球,透過雲端平台提供免費的「均等、一流」教育機會。數位學習趨勢已明確宣示,傳統教室的圍籬將被打開,學習已不再是階段性任務,而是終身的使命。
2011年秋季,16萬個來自190個國家的學生,同時註冊了「人工智慧概論」免費數位學習課程,因為開課的是該校的教授暨Google Fellow Sebastian Thrun與Google研究總監PeterNorvig。
起初,約有兩百位學生選擇於教室中接受同一課程,但幾週以後,教室中卻只剩下約三十位學生;同期間,史丹佛大學教授吳恩達開設的另一堂免費數位學習課程「機器學習」,也吸引了10.4萬個學生註冊,其中1.3萬人修完課程,獲得由吳恩達個人提供的修課證明。
這個實驗結果,直接於2012年催生了Udacity及Coursera兩家新創公司。發展至今,Udacity、Coursera、edX、Canvas和NovoEd等,大規模開放網路課程平台,簡稱磨課師(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 MOOCs),各自與幾十家著名大學合作,吸引了數以百萬計的學生,雖然收入有限,但網路上可以免費觀看一流教授的授課影片這件事,確實震動了整個高等教育體系。
這波方興未艾的數位學習風潮非常值得觀察與借鏡,以下篩選三個案例做為參考。
課程1:可汗學院(Khan Academy)
可汗學院是由SalmanKahn於2006年創立的非營利教育組織,目標是提供全球所有學習者免費且優質的數位課程,已提供包括數學、歷史、健康照護、物理、化學、生物等領域超過六千個存於YouTube的教學影片,與十餘萬個以數學為主的練習題。到2013年為止,已有超過一千萬個學生註冊學習,前述教學影片更被觀看了四億四千餘萬次。
講師使用免費的SmoothDraw電子黑板系統講課,並以Camtasia Studio錄製成長度約十分鐘的單元影片,再由一串由易到難的單元銜接成一門課程。
網站記錄了每位學生的學習歷程,並依學程規劃提供後續的學習建議,而其中的練習系統,則提供了自動評量與完整的紀錄,提供以此為輔助工具的教師評估教學進度。
美國的Clintondale高中是第一個完全使用數位學習的學校,學生在課外時間觀看教學影片,利用上課時間做練習,並與同學及老師討論不會的問題,已證實可讓學習較慢的學生獲得驚人的進展。
課程2:Coursera
Coursera是史丹佛大學的吳恩達與柯勒爾(Daphne Koller)兩位計算機工程教授於2012年創辦的MOOCs公司,截至2014年4月止,共有710萬個學生註冊,參與Coursera與108所機構合作開設的641門課程。這些合作機構,包括:臺灣大學、北京大學、史丹佛大學、普林斯頓大學、東京大學、倫敦大學等世界知名學府。
目前Coursera的課程,仍以易於評定學習成效的計算機工程領域為主,但也已推出社會學、醫學等課程,並由同學交互評量課後練習與透過交流平台互助學習。統計顯示,交流平台提出的問題,平均約22分鐘就獲得解決,大幅提高學習成效。
課程3:edX
edX是由哈佛大學與麻省理工學院共同創辦,目的是希望做為現行教學的輔助工具。主張由單一入口平台匯集各大學教學內容,協助使用者更有效學習。
這套課程,只要登錄即可學習,學習完成後可付費取得修習證書。目前已有53所學校、非營利組織、機構與公司提供課程內容,至2014年6月為止,已開立兩百餘門課程,有超過兩百五十萬個學生參加課程。
edX平台具備影片瀏覽、嵌入式測驗系統、即時回饋、不同程度學生之問答系統、合作性實驗室、討論區、wiki-based合作式學習平台,以及學生自主式學習等功能,參與的學校與機構可自行調整或研發新功能。史丹佛大學與麻省理工學院並組成團隊分析學習紀錄,希望改善數位學習與學校教育的學習效果。
結語
以人為本、以在地生活為軸心
未來產業的競爭格局必將涵蓋整個生態體系,從產品延伸至應用服務,其中掌握消費者的價值觀、生活型態與消費者心理,才會是產業競爭成敗的關鍵。
臺灣產業競爭力受到歐美消費品牌和新興國家低成本製造夾擊,更應該思考如何以人為本、在地生活為軸心,逐步發展具有臺灣文化特色的場域,帶動高價值的經濟效益,以及具臺灣特色的生活品牌。
本文期盼延續以「Life in Taiwan」之創新驅動理念,擴充到製造業以外的應用服務產業,透過勾勒2025年臺灣在地及全球之生活情境,發掘相關需求及解決方案,並建議臺灣未來產業與技術的發展方向,期待在追求經濟成長時,也能兼顧環境永續與社會公義,為臺灣的下一世代挹注新的曙光,幫助臺灣的下個世代,贏在未來。
後續重大關聯事件
2018年12月 ● 循環經濟是2016年蔡英文總統的重要政見,為政府推動「五加二」產業創新政策之一。透過能資源的再利用,讓資源生命週期延長或不斷循環,以便有效緩解廢棄物與汙染問題,是「從搖籃到搖籃」的新經濟模式。
為宣示臺灣向循環經濟邁進的決心,讓產業發展從「開採、製造、使用、丟棄」直線式的線性經濟,轉型為「資源永續」的循環經濟,行政院於2018年12月20日通過「循環經濟推動方案」,將循環經濟理念及永續創新的思維融入各項經濟活動,期創造經濟與環保雙贏並接軌國際。
2020年4月 ● WEF報告:COVID-19導致世界各地的學校關閉,讓遠距數位學習異軍突起,使教育發生巨大變化。
在COVID-19之前,教育技術就已高速增長和採用,2019年全球教育技術投資達到186.6億美元,預計到2025年,線上教育整體市場值將達到3,500億美元。
在語言APP、虛擬轉導、視頻會議工具或線上學習軟體,因COVID-19的出現,使用量更急劇增加。
2020年4月 ● 行政院科技會報提出「臺灣2030科技願景」,並樹立「創新、包容、永續」三大願景,提出「樂活社會、高值經濟、強韌環境、創新教育及普惠科技」五大目標,並期透過連結在地、國際與未來三大方略,引導臺灣未來社經及科技發展趨勢。
2020年7月 ● 半導體龍頭台積電(TSMC)計劃2050年達成100%再生能源的目標,於2020年7月27日正式接獲國際倡議「RE100」認可,成為臺灣第五家、全球兩百多家的RE100企業新成員,同時也是全球首家簽下RE100承諾的半導體業者。
2020年12月 ● 行政院「第十一次全國科學技術會議」以承先啟後之思維,在科技部「科技發展策略藍圖」與科技會報「臺灣2030科技願景」等先期研究與意見徵集的基礎上,對焦2030年創新、包容、永續的科技願景,同時鏈結資訊數位產業、資安卓越產業、臺灣精準健康戰略產業、國防及戰略產業、綠電與再生能源產業、民生及戰備產業六大核心戰略產業方案,透過部會協作及跨界共議,共同擘劃國家的科技施政藍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