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IEKTopics|電動車為全球汽車產業重塑良機

2021/10/07
點擊次數: 6187
下載次數: 211

案例一

電動巴士領航,啟動淨零碳排先機

成運汽車(Master Transportation Bus Manufacturing )

近年來全球主要國家積極推動節能減碳計畫,制定相關政策並以淨零碳排為目標,臺灣行政院亦宣示2030 年市區公車全面電動化,交通部推行「電動大客車示範計畫」,核定成運汽車為符合具備參與示範計畫資格之合格業者及車型,並成為臺灣首家通過交通部核定的電動巴士製造廠之一

成運汽車成立於2003 年,為擁有自主設計能力的專業巴士製造商。2016年通過國內大客車製造廠自主設計開發技術能力審查,2018 年獲得世界製造商認證( World Manufacturer Identifier,WMI )臺灣製造認證碼,並陸續通過車輛研究測試中心及車輛安全審驗中心的電動車底盤及整車認證,所開發電動巴士已投入量產並在嘉義市及新北市等地正式營運。

成運建立電動巴士自主設計能力,並推出快充系統,彈性滿足營運端長、短途需求。強化電動巴士三大關鍵技術:底盤、車身及三電系統(電機、電控與電池)整合,並將資金及零組件供應鏈落實國產化。同時,攜手臺灣業者提升車輛附加價值,搭載車載智能運輸技術,將調度、營運、行車安全、智能、駕駛行為等大數據導入於客運營運的車隊管理系統,運用數位平台協助客戶優化營運模式

成運以臺灣為總部與研發中心,在臺灣製造廠區響應政府淨零轉型,新廠規劃為綠能示範廠,導入綠能設備、自動化系統及使用環保/再生材料等減碳措施,並規劃於臺灣成立電巴產業園區,擴大全球布局。

2020 年9 月獲沙烏地阿拉伯邀請參與Saudi Vision2030 計畫,與沙國皇室集團Kingdom Group 簽訂MOA 合作備忘錄,協議雙方將以合資公司方式共同投資設廠,成運以整廠輸出技術入股,將在沙國設廠導入電動車輛生產,外銷至中東國家。

成運同時耕耘新南向區域,如印度、馬來西亞、印尼與菲律賓等,初期以整車輸出為主,待於當地蒐集一定行車數據後,依當地天氣、路況修改夾治具,進而輸出底盤車、散件(KD)於當地組裝,成運布局海外主要以技術入股,以技術、訓練協助當地建立電動巴士產業,並複製臺灣綠能減碳生產模式,共同達到環境永續目標。

 

案例二

同步接軌國際,綠色實踐最佳推手

台達電(Delta Electronics )

約10 年前電動車市場尚在萌芽時,台達電即耕耘電動車動力系統與充電設備領域。在充電設備部分,起初從領導廠商的規格趨勢摸索,到加入歐美、日主導的國際充電聯盟CharIN 與CHAdeMO,參與充電介面、電網整合等焦點小組。以領先技術對標準制定做出貢獻,並透過聯盟活動,得與國外領導廠商同步參與車廠新車與充電樁相容性測試、解決終端客戶痛點,客戶遍及歐美日車廠及電能服務營運商。

台達電以電動車雙向充放電設備為基礎,布局V2G( Vehicle to Grid )研發達3~4 年,2020 年分別與日本關西電力、德國布蘭登堡工業大學攜手未來V2G 的場域概念驗證,深入電網彈性調度、再生能源、儲能的整合應用,成效獲肯定,後續有望借鏡國際導入臺灣帶動生態系發展

順應電動車未來成長浪潮,台達電充電事業著眼於未來電網調節、物聯網及能源管理需求,於臺灣近年積極擴編韌體及軟體人才,計劃創建共通的平台拓展各類應用及服務,轉型整體解決方案提供者

台達電充電設備雖以臺灣、中國為主要生產基地,但受惠於公司全球化布局及分散式生產,可將後段製程分散至各地組裝,一方面得以減少貿易戰等地緣政治風險或疫情停工衝擊,同時可彈性應對客製化需求與各國在地比例的要求。並透過理念相同的在地合作夥伴、經銷商支援後段實地建置、維修保固。

因應氣候變遷全球朝向環境永續、零碳,台達電參與國際電動車倡議EV100 及再生能源倡議RE100,目標在2030 年100%使用再生能源及碳中和。在EV100 下規劃全球廠區廣設充電樁及轉換為電動公務車,提供員工及客戶使用。

以2015 年落成啟用的美洲區總部為例,當時在戶外停車場建置一整排充電樁,從最初的低使用率到2020 年時已需要制定管理機制協調使用,且開始規劃增設,台達電從內部即見證電動車時代到來。在RE100 中,2021 年台達電率先導入內部碳稅制度,將碳排量納入事業群的營運支出並收取費用。一方面落實公司政策做為導入節能專案及再生能源取得的基金,另一方面驅動事業部門與員工積極減碳,實踐環境永續及企業社會責任

 

全球電動車產業成長力道強

以平台帶動生態系共創多贏格局

因溫室氣體大量累積,導致全球氣候變遷朝向極端化發展,世界各國皆蒙其害。2015 年《巴黎宣言》指出,交通運輸領域的溫室氣體排放占比達23%,並以高於其他類型的速度成長,預期若不採取行動,到2050 年占比將達50%。為抑制溫室氣體造成的全球溫度上升,運輸領域的電動化勢在必行

為達成低於2℃的溫升,經國際能源署計算,到2030 年全球電動化( 純電動車、插電式電動車及燃料電池車)的各類新車( 含二、三輪、乘用車、商用車及巴士等)銷售占比需達35%。此後,包含歐盟氣候行動與綠色協議、全球領袖氣候峰會等,多國皆相繼承諾2030 年減碳及2050 年淨零碳/碳中和目標,以及在企業、各大車廠的電動化、碳中和轉型宣示,將驅動電動車產業成長。

 

車輛產業價値鏈重塑

距首批大量生產的內燃機引擎車問世已百年以上,過往隨之累積的大量研發資料庫、以車廠為首的金字塔式供應鏈體系,以及完善生態系,成為歐美日車廠及領導大廠的護城河,對於較晚切入車輛領域,加上汽車內需市場規模不足的臺灣廠商而言,難以觸及原廠營運核心。

車輛由油轉電不僅為燃料型態的差異,而是車輛設計架構、關鍵三電( 電池、電機、電控)零組件供應鏈重組,並伴隨充電基礎建設從零開始建置及生態系發展,出現供應缺口。全球電動車產業不論在需求面上邁入高度成長循環,或是在供給面上的價値鏈重塑,皆為臺灣切入電動車發展、鍵結國際的完美契機。

發展電動車產業,可從車輛及充電基礎設施兩者著手。在車輛部分,乘用車具備最大的市場及成長動能,短期而言臺灣多家零組件廠商在此波電動車發展之初,即伴隨現今成為電動車領導廠商特斯拉(Tesla)耕耘正值需求起飛,近年亦可見業者打入傳統車廠供應與逐步補足關鍵缺口;中期來說,此兩類型業者的供應實績成為最佳的技術及量產能力驗證,同時藉由國際車廠合作經驗,強化臺灣於車規產品測試與驗證環境建構,有利於取得有意切入電動車的科技大廠及眾多新創車廠的門票。

相較於國際業者,臺灣廠商多數屬中小型企業,憑藉不斷創新研發,逐漸在國際車廠嶄露頭角,長期可由領導業者投入升級系統整合、平台建立發展,以促進國內電動車產業升級。

 

企業同步實踐永續未來

除了在乘用車市場外,各國在城市運輸的電動巴士需求殷切,電動化的轉型早期多透過政府的政策支持與購買獎勵,屬於公共運輸的電動巴士便成為政府推動城市減碳的最佳標的。

臺灣自2020 年起推動電動巴士普及化政策,規劃2030 年全面電動化。成運汽車( 案例一) 自2016 年起發展電動巴士,2021 年通過示範型計畫,獲選為「臺灣電動巴士國家隊」,所開發電動巴士已投入生產與運轉,並在臺灣製造廠區響應政府淨零轉型,新廠規劃為綠能示範廠,導入綠能設備、自動化系統及使用環保/再生材料。2021 年獲沙烏地阿拉伯邀請參與Saudi Vision 2030 計畫,以合資公司方式,由成運汽車整廠輸出及技術合作,因應沙國及周邊中東國家的電動巴士需求,開展國內電動巴士供應鏈海外商機

在充電基礎建設部分,各國因應在當地交、直流充電需求不同,發展步調相異,甚至採用的充電標準規範皆不相同,業者需跟隨車廠新車推出的腳步,滿足少量多樣的彈性需求。臺灣多家業者投入充電設備,台達電(案例二)以電力電子核心技術為產品競爭優勢,在早期便成為國際充電聯盟的會員,參與國際充電標準制定掌握先機,並著眼於未來電動車高成長所帶來的電網衝擊,與國外電力業者或研究單位產學合作投入電動車對電網( V2G )場域的早期概念驗證階段

除此之外,台達電不僅投入電動車產業,更身體力行落實國際環境永續理念,宣示2030年達碳中和,並為國內首家企業導入內部碳稅機制,做為未來綠色供應鏈的強力說帖。

臺灣發展電動車產業已然為現在進行式,研發投資活絡,多家領導廠商在技術發展與國際鏈結上屢獲認可,並放眼長期趨勢,然而面對海外業者莫不期盼啃食全球電動車商機大餅下,仍有眾多中小型企業資源有限,期盼由大型領導廠商以母雞帶小雞的方式建立平台帶動生態系,突破國際供應鏈既有框架,共創多贏格局

 

IEKView:電動車產業推動新商機

由各國政府、企業承諾的減碳及淨零碳/碳中和目標,成為電動車發展強而有力的支持;而車輛由油轉電的本質差異,則帶來汽車產業鏈重塑的良好契機。

臺灣發展電動車產業,除了自身需補足關鍵技術、建置測試環境、升級系統整合強化產品/服務附加價値與競爭實力外;受限於國內市場的經濟規模,領導業者以臺灣在地技術研發中心為基礎,透過參與國際標準制定、早期場域概念驗證,並與夥伴國家/企業偕同合作,以整廠輸出/系統平台方式,突破國際供應鏈既有框架,帶動國內上游業者海外商機。更進一步,企業突破產品研發銷售格局,響應並落實國際環境永續理念,豎立綠色供應鏈標竿與形象。

全文下載: 下載 分享至: 分享到臉書分享到推特分享到噗浪分享到Line分享到email加入收藏取消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