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IEKTopics|新國際情勢下的國際鏈結

2021/10/07
點擊次數: 10212
下載次數: 149

出口是臺灣經濟的命脈,依據世界貿易組織(WTO)資料統計,2020 年臺灣產品出口到213 個國家/地區,換言之,臺灣與全球超過90%的國家/地區具有經貿往來的關係;2020 年全球經濟深陷疫情衝擊,但臺灣出口逆勢成長4.9% 達到3,450 億美元,排名全球第15 位。

在排名前14 位的經濟體中,只有荷蘭(第4位)、香港(第6位)、比利時(第10位)和新加坡(第14位)的人口數低於臺灣,這四個經濟體的共同特點是扮演區域轉口貿易的重要角色。若以本地製造、出口的直接貿易計算,臺灣的排名將會更高。

以上述貿易數據評估,臺灣的產業,特別是製造業,早已是國際鏈結的優等生。但2021年的IEKTopics 特地選擇「鏈國際」做為探討主題,原因是2021 年會是時代的分界線,未來30年世界的競爭版圖將與過去30 年迥然不同,「國際鏈結」也將有不同的內涵。

 

四大國際趨勢,臺灣產業發展契機

趨勢一︰數位轉型,新市場商機

數位科技的應用深化,是這場席捲全球的大疫情,帶給政府、企業和個人的最大轉變,也因此需要審慎應對。

對製造業來說,未來就近消費市場的區域化布局,將會面臨當地勞動力不足或缺乏規模經濟的問題,必須結合5G 行動通訊、遠距監控和機器人應用,建置智慧化生產線和工廠,提供快速、彈性、客製化的製造服務。從中小型製造業的角度來看,未來要與國際大廠做生意,也必須具備數位化能力。

服務業受到疫情的衝擊最大,面對實體店面的客人瞬間消失,必須從傳統行銷方式轉換為數位行銷方式。臺灣近年來出現不少人工智慧新創公司,例如沛星、愛卡拉等,提供客戶數據分析、精準行銷等服務及解決方案,因疫情而業績大增,在日韓、東南亞等周邊國家市場也表現不俗。

過去臺灣服務業受限於內需市場小而無法做大規模,美中科技戰和疫情衝擊,讓臺灣的人工智慧新創公司更有機會得到臺商回流資金或國際資金的靑睞,跨出臺灣、融入更大的區域市場。

 

趨勢二︰產業生態鏈重組,新成長契機

全球化的經濟思潮在資通訊產業獲得淋漓盡致的呈現。美國品牌、臺灣接單、中國製造的商業模式,持續運轉了30 年,直到2018 年美中貿易戰爆發,美中從合作、交往,快速演變為競爭、脫鉤,「兩隻大象」打架讓「去全球化」正式浮上檯面。

美中貿易戰掀起臺商回流潮,帶動臺灣出口近兩年屢創新高。越南、泰國和印度也成為臺商生產布局重鎮,大部分選擇落腳在距離中國最近的北越,供應鏈支援方便是最主要考量。

然而,貿易戰無法解決美中貿易逆差的根本性問題,拜登政府就任後,貿易戰已非重點,而是集中心力在美中科技戰。美中科技戰將促使攸關國家安全與產業競爭力的關鍵技術與原材料領域,包括半導體、通訊設備、關鍵材料等,從原先強調高效分工的全球生態鏈,轉變為以本土市場為主的區域型生態鏈。不同的區域市場將由各自的生態鏈滿足需求,為具備研發和製造優勢的臺灣產業,特別是原本就極具競爭力的電子產業,創造新成長契機。

 

趨勢三︰重振在地經濟,新布局機會

美中貿易戰後,不僅臺灣推出臺商回臺政策誘因,美日等國政府亦積極鼓勵「製造業回流」,願意為「企業搬廠」提供資金補助。事實上,已開發國家鼓勵「製造業回流」並非源起於美中貿易戰,自2008 年金融風暴後,歐美各國即紛紛提出「再工業化」,希望吸引製造業回歸、提振出口競爭力、發展新興產業,以回歸實體經濟替代金融創新和消費的成長模式。

譬如,2013 年德國政府正式提出「工業4.0 」的國家戰略,發展至今,隨著智慧工廠所需的各項基礎條件,如物聯網、人工智慧、5G 行動通訊等技術完備,高附加價值產品的製造回流已成為可能。

未來企業將逐漸採取鄰近消費市場的供應方式,既滿足各國對在地生產的要求,也可避免疫情等突發事件,所引起的斷供風險。此外,科技競爭更讓各國加強對關鍵材料和零組件的掌控,例如疫情導致的車用晶片荒,讓歐美日等國決心建立本地的半導體製造業,繼台積電公告赴美設廠後,也傳出將赴日、德設廠。

臺灣的產業技術長期與美國、日本合作密切,是可信任的合作夥伴,未來會有更多全球布局的機會。海外布局是實力的延伸,應以正面的態度看待並協助產業海外投資,同時扶植產業持續在臺研發前瞻技術、先進製程,保持技術領先的實力。

 

趨勢四︰淨零碳排,新競爭優勢

由於美國拜登政府重返巴黎氣候協議,綠色復甦將成為疫後全球經濟振興政策的最大亮點。歐盟一向是綠色經濟的領頭羊,2019 年12 月提出2050 年達成溫室氣體淨零碳排放的「碳中和」目標,至今全球已有超過130 個國家宣誓及規劃2050 年淨零碳排目標。

工研院今年3 月成立「淨零永續策略辦公室」,從供給面、使用面、製造面、環境面等四面向協助產業轉型︰供給面包括低碳與零碳電力供給;使用面則是透過節約能源以及不同型態商業模式,提高資源利用率;製造面為改善製程,打造循環經濟;環境面以負碳排與碳捕捉技術,實現2050 年淨零排放。

做為國際供應鏈的重要參與者,臺灣產業一直走在推動綠色供應鏈的前端。例如,為因應歐盟2003 年起推出的三大環保指令(廢棄電機電子設備回收指令WEEE、限用有害物質指令RoHS、耗能產品綠色設計指令EuP),臺灣產業自20 年前即已著手推動綠色供應鏈管理。2050 淨零碳排目標對產業是更高的挑戰,但也是發展創新科技、開創新興產業、創造競爭優勢的機會。

 

國際鏈結四大方向,變局中指引成長

上述四大趨勢將深切影響臺灣未來產業發展。例如︰數位科技深化加速精準健康產業發展,也成為臺灣數位平台企業鏈結國際的推手;產業生態鏈重組為臺灣電動車產業低軌通訊衛星產業創造新的國際合作契機;重振在地經濟的需求為臺灣半導體設備產業帶來布局國際的機會,更為新創企業科技農業注入成長的源泉;淨零碳排趨勢擴大低碳回收材料的國際市場,也讓減碳成為企業維繫國際競爭力的關鍵。

我們期盼透過緊密的國際合作,達成建構強韌生態、強化在地價值、引領創新應用、實現永續環境的四大方向。

一、建構強韌生態︰透過分散供應鏈、擴大全球布局、建立智慧工廠等,即使面對突發的危機,也具備不間斷營運的韌性。

二、強化在地價値︰運用臺灣在產業生態鏈中的優勢,吸引外商來臺投資、建立研發中心,進而培育國際化人才,持續推動產業轉型

升級。

三、引領創新應用︰鼓勵前瞻技術合作,以及國際重點場域的合作淬煉,取得創新應用先機,並引領創新應用產業的發展。

四、實現永續環境︰在2050 淨零碳排的願景下,推動產業轉型,導入淨零碳排生產模式,達成永續環境目標,並提升企業的品牌形象。

 

研究企業個案,歸納國際鏈結八大做法

工研院產科國際所結合多位資深研究同仁,訪談跨越製造業、服務業和農業的18 個代表性企業,進一步歸納提出產業強化國際鏈結的八大做法︰優勢鏈結、國際參與、投資臺灣、全球布局、研發合作、場域驗證、典範領航、共達目標。

做法一︰優勢鏈結

臺灣多年來積極創新研發,擁有豐碩的產業應用支援能量,未來運用此一利基,持續擴展供應鏈夥伴關係,借力合作方優勢,共同創建全球及區域支援體系,確保建立強韌的產業生態鏈。

代表個案︰

  • 昇達科技專精微波/毫米波高頻通訊被動元件,由行動通訊延伸應用至低軌衛星地面設備,打入國際低軌通訊營運商供應鏈,未來亦有機會延伸至太空領域應用。
  • 中衛科技為衛星天線專業供應商,因應低軌通訊商機投入海事衛星天線技術及檢測設備開發,已開始為國際客戶提供檢測服務,逐步跨入國際市場。
  • 科毅科技曝光設備客戶遍布歐亞大陸,因應半導體供應鏈區域化趨勢,強化各區域重要代理商技術服務能量,提供客戶更便捷的支援與服務。
 

做法二︰國際參與

國際技術組織及相關產業協會在制訂新產品標準與規範上扮演關鍵角色。透過積極參與國際組織,臺灣可有效提高全球能見度,爭取未來技術標準規範的發言權,進而掌握關鍵技術發展趨勢,取得研發先機。

代表個案︰

  • 台達電約十年前電動車市場尚在萌芽時即耕耘電動車動力系統與充電設備,在充電設備領域,從領導廠商的規格趨勢摸索,到加入歐美、日本主導的國際充電聯盟CharIN 與CHAdeMO,參與充電介面、電網整合等焦點小組。以領先技術對標準制定做出貢獻,並透過聯盟活動,得與國外領導廠商同步參與車廠新車與充電樁相容性測試、貼近終端客戶痛點,客戶遍及歐美日車廠及電能服務營運商。
 

做法三︰投資臺灣

臺灣位居亞太地區重要戰略位置,多年來製造業的成長與發展,累積了豐沛的生產研發能量與人才資源,積極善用臺灣在地優勢吸引外商來臺投資,以帶動臺灣產業技術提升,切入國際生態鏈。

代表個案︰

  • 森崴能源與新加坡海事工程業者合作,承接台電離岸風場統包工程和維運合約,在臺設置分公司,將離岸風電工程技術與經驗引入落地,並積極尋覓可能的歐美合作對象,在臺建立離岸風電運維服務實力
  • 必揚極限看重臺灣交通便利、產業多元、研發人才豐沛等優勢,在臺設立研發中心,打造人工智慧人才生態系。一方面將既有產品,導入到客戶的現有場域,進行場域驗證。另一方面與客戶建立夥伴關係,共同從零開始發展全新產品,推向全球市場
 

做法四︰全球布局

在全球化浪潮下,國際產業價值鏈已進入精細分工模式。配合國際發展趨勢,以臺灣為企業總部及研發中心,靈活運用多元化商業框架,積極擴大全球布局,為夥伴國家創造價值,也為臺商開拓新市場機會。

代表個案︰

  • 成運汽車以整廠輸出技術入股,將在沙烏地阿拉伯設立合資公司生產電動巴士外銷中東,同時也在印度、馬來西亞、印尼與菲律賓等南向市場布局,將從整車輸出開始,逐步規劃輸出底盤車、散件(KD),於當地組裝,擴大銷售規模。
  • 愛卡拉專精於商用雲端平台與人工智慧分析預測,以國家人口數、社群商家成熟度、基礎數位設施建設程度、應用需求缺口等四大指標,做為海外市場拓展的篩選標準,致力於招募國際人才,因應疫情驅動各國數位轉型的機會,積極開發國際市場。
  • 行動貝果以「AI 普及化、AI 簡單化」為價值主張,因應不同國家文化、不同行業特性,發展最適的國際鏈結策略與合作方案,成功開發美、日、中各國政府和企業客戶業務。
 

做法五︰研發合作

創新研發為產業升級重要能量,未來持續與技術先進國家建立國際合作交流機制,共同拓展創新研發領域,以建立關鍵技術優勢,構築技術研發門檻,強化臺灣於全球市場的競爭力。

代表個案︰

  • 特銓科技與美國麻省理工學院人工智慧專家合作,導入人工智慧技術針對光罩圖形進行預學習的比對檢測,落實缺陷預診斷,鞏固公司在全球半導體光罩檢測市場地位。
  • 緯創醫學科技與加拿大的生醫團隊B-Temia 合作,開發下肢外骨骼機器人Keeogo,已取得臺灣、美國、歐盟、星馬、日本、香港等多國/地區認證,進行全球市場布局。
 

做法六︰場域驗證

場域驗證為創新科技落地發展的重要環節,提供多樣的應用示範場域與完善的流程規範,有助創新科技進行原型測試修正,同時於上市前持續優化營運模式,以利後續更有效地鏈結國際商業體系。

代表個案︰

  • 台達電以電動車雙向充放電設備為基礎,布局V2G( Vehicle to Grid )研發,2020 年分別與日本關西電力、德國布蘭登堡工業大學攜手未來V2G 的場域概念驗證,深入電網彈性調度、再生能源、儲能的整合應用,成效獲肯定,後續有望借鏡國際、導入臺灣、帶動生態系發展
  • 增縉精機運用精密機械科技開發農用中小型無人巡場機器人,以臺灣為場域發展適用於亞熱帶的先進溫室系統分散式多點控制技術,運用臺灣成熟的馬達、電池、感測模組與金屬板件加工等產業鏈支援,帶來農業機器人平價化與推動國際商機的契機。
 

做法七︰典範領航

淨零碳排為全球大勢所趨,臺灣可透過創新研發,導入低碳材料,建立永續生產標準,協助各產業轉型以符合全球SDG 與CSR 的要求,成為引領產業達成淨零碳排目標之典範。

代表個案︰

  • 台達電參與國際電動車倡議EV100 及再生能源倡議RE100,目標在2030 年100%使用再生能源及碳中和。規劃全球廠區廣設充電樁及轉換為電動公務車,提供員工及客戶使用。2021 年率先導入內部碳稅制度,將碳排量納入事業群的營運支出並收取費用。
  • 歐萊德2009 年成為臺灣第一波完成碳足跡認證的五家企業之一,2011 年成為全球第一家獲得英國BSI PAS 2060 產品碳中和認證的髮妝企業。打造全亞洲第一座綠建築化妝品GMP 廠、加入RE100,承諾2025 年使用100%再生能源電力,並將2020 年設定為企業零碳元年。
 

做法八︰共達目標

全球供應鏈環環相扣,欲達成環境永續目標,需要各部門成員的承諾與參與。臺灣將持續與全球供應鏈夥伴及利益關係人合作,延伸導入淨零碳排生產模式,共同打造綠色新經濟,達到環境永續目標。

代表個案︰

  • 台灣化學纖維公司回收廢棄魚網再製低碳尼龍布料,成為國際機能性服飾品牌的紡織品原料。
  • 衛司特科技協助日本PCB 業者,將硫酸銅廢液以電解方式還原成高純度的銅原料,降低傳統回收過程高溫與多次運輸所造成的碳足跡。
  • 永大食品將廢棄檸檬渣發酵轉換為畜牧業優質替代飼料,並從中萃取出保健和民化用途的高質果膠及檸檬烯,實現芸香科果品的循環經濟。

 

深化國際鏈結,開創臺灣經濟新局

依據瑞士洛桑管理學院(IMD)2021 年6月公布的「2021 年IMD 世界競爭力年報」,臺灣在64 個受評比國家中,排名第8 名,為2013 年以來最佳表現。與東亞鄰近經濟體相比,僅次於新加坡(第5名)、香港(第7名);在人口超過2,000 萬人的29 個經濟體中,排名高居第1。

「國際貿易」排名的大幅進步是臺灣整體排名躍升的主要原因之一,這也呼應了本文開篇所提及的2020 年臺灣出口逆勢成長、表現優異。展望未來,建構強韌生態、強化在地價値、引領創新應用、實現永續環境需要更開放、更多元的國際鏈結,我們藉由個案研究歸納出臺灣產業鏈結國際的八大做法,但所有做法的核心都是人才

疫情加速數位科技應用,也讓遠距工作成為大多數企業可以接受的工作方式,更彈性的工作地點讓網羅各地科技菁英與專家更為可行,配合法規機制的完善,豐富國際人才儲備,將為臺灣經濟開創國際化新局。

 

IEKView:儲備人才,為臺灣經濟開創國際化新局

數位轉型、產業生態鏈重組、重振在地經濟、淨零碳排,將是影響未來產業發展的四大重要趨勢,為臺灣產業帶來新的成長契機和布局機會。我們選擇了在此趨勢下極具發展機會的產業,包括電動車、半導體設備、低碳材料、低軌通訊衛星、數位平台、精準健康、科技農業等,訪談其中18 個具代表性的臺灣企業,歸納提出產業強化國際鏈結的八大做法。期盼透過緊密的國際合作,達成建構強韌生態、強化在地價値、引領創新應用、實現永續環境的目標。

人才是國際鏈結的核心,疫情促使遠距工作被廣泛接受,讓網羅各地科技菁英與專家更為可行,配合法規機制的完善,豐富國際人才儲備,將為臺灣經濟開創國際化新局。

全文下載: 下載 分享至: 分享到臉書分享到推特分享到噗浪分享到Line分享到email加入收藏取消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