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服專區
  • 登入
  • 註冊
焦點產業

events近期活動

      keyword關鍵議題

      expert熱門專家

        POP REPORT熱門文章

        i卡會員

        歡迎免費加入,享有多項免費權益!

        >

        PRESENTATIONS主題推薦

        FIEKView:淨零碳排風潮帶動 國際供應鏈四大變化
        • 2021/09/14
        • 7652
        • 210

        國際淨零碳風潮下,各國承諾更積極減碳目標,並陸續採取行動。4月美國主導的全球氣候峰會上,拜登強調,未來十年是氣候變遷的關鍵階段,美國將在2030年前降低溫室氣體排放至2005年標準的50%至52%;中國也再次宣示2030碳達峰、2060碳中和目標;日本則預計2030年溫室氣體排放量降低至2013年的46%。

        相較於各國的減碳承諾,歐盟多走了一步,將減碳行動延伸至國際貿易規則。7月歐盟執委會提出「Fit for 55法案」,最受矚目者為碳邊境稅(簡稱CBAM)機制,預計2023年上路,2026年全面實施。在CBAM機制下,超過歐盟規定碳排放量的產品進口至歐盟市場時,廠商必須購買CBAM憑證,該憑證價格依歐盟排放交易(ETS)每週碳權拍賣的平均收盤價格計算。若產品在出口國已支付碳價且未享有出口退費,或該產品在歐盟享有免費排放額度,則可獲減免。

        儘管歐盟「Fit for 55法案」尚需27個會員國國會和歐洲議會通過,此法案已引起廣泛討論與重視。產業界密切關注歐盟此舉,是否引發連鎖效應,加速更多國家推出碳稅、碳交易政策工具。觀察全球淨零碳風潮,將對國際供應鏈帶來四大變化:

        一、無法達到減碳目標的供應商,在國際市場發展空間將受到壓縮。為加速實現淨零碳目標,國際大廠進行供應商評選時,將更看重供應商減碳表現。國際品牌大廠主導供應鏈之廠商,除了價格與附加價值外,也必須在減碳行動上與其他競爭者進行競賽,無法勝出者,僅能轉向減碳要求較低的客戶與市場,而這類市場的獲利性可能較低。

        二、全球價值鏈的利益分配或更向跨國企業傾斜。欲實現淨零碳目標,創新技術發展扮演舉足輕重之地位。然技術創新亦需要極高資本與人力投入,可預見這些淨零碳技術將掌握在口袋較深的先進國家與跨國企業手中。在碳邊境稅未考慮包容性的情境下,無力自行開發淨零碳科技的中小型規模企業,必須在碳交易市場向掌握淨零碳技術的跨國企業購買碳排放憑證,致使價值鏈利益分配更兩極化。

        三、綠色供應體系中,由先進者占優勢地位。企業的碳排放量多取決於使用的設備、產線與工廠的設計。而設備、產線與工廠使用年限往往長達數十年。換言之,一家工廠的2030年碳排放量,可能很大部分已被2022年以前執行的設備採購案、產線升級計劃決定。越早投入綠色轉型的企業,就能越早收割減碳的果實,進而在淨零碳導向供應鏈中佔據更穩健位置,儘管過程可能長達數年。

        四、廠商偏好就地採購或向綠色貿易自由度較高地區移動。為了減少碳足跡,在有替代產品的前提下,廠商會優先選擇就地採購。再者,對各國而言,淨零碳雖是目標,但前提仍是保護自身經濟利益。預計淨零碳話語權較高的國家,可能先設立普遍性綠色貿易規範,再透過個別貿易談判,開放特定國家、特定商品免關稅進入市場。廠商為鞏固本身在供應鏈之地位,可能傾向往綠色貿易自由度較高(有FTA優惠或低碳環境完備度較高)的地區移動。

        台積電、台達電等廠商已意識到淨零碳重要性,並即早進行部署;但整體而言,已採取行動的台廠仍為少數。2017年起我國政府啟動再生能源憑證(T-REC)機制,鼓勵廠商進行綠電交易;今年起,要求用電大戶企業必須在5年內建置10%的再生能源容量。在政策引導下,廠商實有必要盡早展開減碳作為,包括開發低碳產品、製程與配送體系,透過製程改良或數位管理降低生產能耗,投資再生能源與淨零碳技術等。台灣高度參與國際供應體系,須審慎面對這場綠色競賽,這是一場耐力的馬拉松,保守觀望的人勢必得付出更巨大代價追趕。

         

        本文同步刊載於2021年9月8日【工商時報】
        著作權所有,內容非經同意不得轉載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