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4/09/25
- 4882
- 159
近年來隨著社會環境的變革,獨居生活已成為全球重要發展趨勢,包括城市規劃、特殊空間設計(如安養中心)、日常產品,都將隨之產生變化,如何能夠因應社會型態的轉變,並透過環境打造,發展各類型創新產品,都將會是因應未來潮流不可或缺的要素。

2025年虛擬實境是不可缺少的重要技術,各種影像的呈現多為實際真人,在系統設計上,要能夠透過網路傳輸,完成更為無所不在的服務
花蓮縣豐田鄉,2025年酷暑。
7月的豔陽天,72歲的老楊正揮汗在田裡搶收玉米,今天一大早睡醒,個人化的預警系統透過手機告訴他,兩天後的颱風會對他個人小農場造成86%的傷害。想著住在台北的孫子喜歡的甜玉米就要被吹倒,「再怎麼累也要趕快採收啊!」老楊心裡想著。正當老楊想到孫子露出喜悅的笑容時,老花眼鏡的通訊功能開啟了,原來是他所屬顧問公司正在進行的跨國研究案,需要請他提供專業建議。掛電話後,老楊想起10年前,各國政府為了因應老人社會的來臨,紛紛將退休年限延長,還好,科技的進步讓他可以不用在辦公室也可以處理所有的公務,對老楊的顧問公司來說,也更能彈性運用各國不同的人才。
經過一個小時的跨國連線,老楊終於在開會的過程中,將多數成熟的玉米都收割完成,就當他在樹蔭下休息時,他手錶也發出了聲響,原來是他專屬醫生打來的電話。
「老楊,系統顯示你的心跳持續處於高檔一段時間了,記得要稍微休息喔!」王醫生說道。「知道了⋯⋯知道了⋯⋯」老楊喘吁吁的回答著。「雖然科技的進步讓我看醫生不用這麼麻煩,也不用面對冰冷的電腦語音提醒,可是想想還挺煩人的。」
收割完玉米的老楊,一回到家迎接他的掃地機器人就投影出畫面。「爺爺!你帶了好多玉米回家唷!」老楊的孫子跟孫女開心的跟爺爺打著招呼。和孫兒視訊完的老楊,開心想著,一個人能在好山好水的豐田享受著有如退休生活的豐富人生,「其實除了一天到晚煩人的醫生,科技的進步也滿好的嘛⋯⋯」
獨居生活趨勢下,個人生活數位支援之需求與市場機會
獨居生活比率趨高 社會型態轉變要素
家庭一直是人類文化的基礎與成長驅動力,近年來隨著社會環境的變革,獨居生活已經成為全球重要的發展趨勢。Eric Klinenberg在「獨居時代」一書中提出女性地位提升、社群媒體與數位支援科技興起、都市化、以及長壽等是獨居人口提升的重要驅動力,為全球尤其是已開發國家帶來獨居個人生活的風潮。
獨居的個人生活快速成長的趨勢,也逐步的影響我們的生活甚至未來的產業發展。2008年Euromonitor International指出全球獨居人口從1996年的1.3億,到2006年超過2億,成長了超過30%。其中歐美是成長最快的區域,瑞典全國有多達47%的獨居戶,首都斯德哥爾摩則有約60%住宅屬於獨居型態。其他如北歐各國、英國、法國、日本等,都有30%以上的獨居比率。根據主計處的統計,台灣2010年獨居戶也來到163萬戶,達全台家戶數的22%,10年內成長超過15%,雖然低於全球的發展趨勢,但已可看到這樣的重要成長趨勢已在台灣逐步發酵。
獨居生活所帶來的不僅是社會結構與生活型態的轉變,更重要的是包括城市的規劃、特殊空間設計(如安養中心)、日常生活中的產品,都將隨之產生變化。
台灣一直以來都是全球ICT產業生產與研發的重要據點,如何能夠因應社會型態的轉變,並透過環境打造,讓台灣不但能夠因應趨勢的變化,亦能在本地透過服務驗證,發展各類型創新產品,將會是因應未來潮流不可或缺的要素。
數位支援 促進社交行為的拓展
數位支援是運用ICT技術,透過產品與服務的型態,讓使用者可以享受更為便利且舒適的生活。我們認為,真正優良的個人數位支援產品與服務,並非「取代」現有的社交圈與生活,而是透過ICT的技術優勢,讓人們能夠更便利的連結,進而快速且即時的「拓展」社交行為。當網際網路與行動通訊的快速普及,人們可透過各類終端,保有與社交行為的連結,卻又可享受獨居生活所帶來的彈性等好處,這樣的精神,也將成為未來個人生活的數位支援的發展核心。

數位科技在未來將會完整融入生活周遭,任何食衣住行育樂,都會與數位密切結合
歸納國際大廠對2025年所勾勒的願景與情境,針對個人生活的數位支援的產品與服務內涵,可以看到幾個重要趨勢:
更為主動的個人化服務型態
因為各類聯網裝置的逐漸成熟及服務雲端化的趨勢,「個人化」的雲端服務體驗,將成為關鍵的發展核心。簡單來說,所有產品的設定與服務供應,將根據使用者日常使用的行為記錄,主動的回饋服務體驗與建議給使用者個人。例如,每個人回到家中前,能根據不同成員的習慣,「自動」給予空調的調整。
自動與個人化的服務體驗,是各大廠的發展重點,但應該注意的是,此類的應用情境開發重點, 是結合專業的「真人」服務,例如,當老人家平常透過穿戴式裝置,監控的身體狀態突然發生異常時,手機會主動連線負責的專業醫生,便能有即時的真人影像與醫療互動,讓照護服務體驗能夠更為即時且真實。
日常生活與工作 界線逐漸模糊
為了完成更多個人化的服務體驗, 也勢必帶來(1)產品的連結更加全面且即時、(2)服務將更為即時且不中斷、( 3 ) 網路的覆蓋將更為無所不在。這樣的改變下,也讓人們真正走向anytime及anywhere。為了完成這樣的願景,雖然自動化的後台系統能降低一定程度的人力,但此情境並非讓人失業,而是能在隨時隨地「處理公務」,才可讓無所不在的數位支援能夠實現。
舉例來說,各家大廠勾勒的2025情境中,VR(Virtual Reality;虛擬實境)是不可缺少的重要技術。各種影像的呈現多為實際的真人,而非創造的虛擬人物。
因此在系統設計上,要讓不同時間/地點的人們,能夠透過網路傳輸,完成更為無所不在的服務體驗,能夠高速且即時的傳輸服務供應端的影像及資訊,其後台系統扮演極關鍵角色。
更為彈性且分散的基礎
為了讓個人化的數位支援更為全面,各類聯網裝置與感測器的建置勢必將成為接下來幾年的重點。根據IDC的預估,全球每年產生的數位資料量,將會從2010年的1.2ZB成長30倍以上,達到2020年的40ZB,預估其中約有33%的資料經過分析後,將成為有價值的資訊。
大量的資訊的產生,需要更為完整的基礎建設,包括分析、傳輸、儲存、管理,網路架構承載的壓力愈來愈大(龐大傳輸量、Quick Response Time),未來基礎建設面臨的最大問題不在運算能力,而在於資料傳輸效率。
也因此,如CDN(Content Delivery Network)或是如Fog Computing等分散式的運算架構,都成為這幾年各家廠商積極發展的重要方向。Emerson Network Data Center 2025指出,高達56%專家認為2025年60%以上網路節點,將成為具備運算能力的節點。這表示未來運算架構必須要彈性的對應不同的運算任務調整,讓應用服務要能夠被彈性重組與配置,達到最佳的運算效率。
連結城市與生活 台灣未來商機發展
總結來說,面對獨居人口比例的逐漸增長,以及各類ICT技術的逐漸演進,產品與服務的設計思維,勢必須要重新建構。

近年獨居人口成長,未來利用社群的連結,將能造成可觀的商機
面對2025年將來臨的產業變革與挑戰,工研院IEK分別針對產品、居住空間、城市規劃,歸納出以下重要的思考方向:
考量獨居思維 連結社群為重點
個人化的獨居生活,對於許多產品設計應該更為彈性,例如一個人不需要大容量的冰箱,但卻需要有大冰箱分層管理的功能。此外,產品在功能設計的思維上,要避免導入取代社交功能的方式。以機器人為例,日本廠商近年推出多款家用機器人,其目的並非取代人與人間的溝通,而是透過機器人能夠連結其他社群;例如透過掃地機器人蒐集遠方長者的生活行為,讓親人可以達到主動關懷與互動上的功能。
銀髮商機將不可忽視
台灣近年獨居人口雖然逐漸成長,但高齡族群卻面臨不一樣的發展趨勢。根據主計處統計,台灣65歲以上的獨居比例,從1986年的11.5%、成長至1996年的12.3%,到2012年卻又下滑至8.5%。深究當中原因,還是在於多數在安養中心度過的高齡族群(在安養中心的高齡族群從1996年的0.9%成長至7.5%),並非都完全需要全天候的照顧,若能有更合適年長者的獨居環境,相信未來銀髮的商機將不可限量。
城市規劃應思考個人生活的差異
當獨居家庭在都會區中的比例越來越高時,許多城市的設計思維勢必需要調整,例如如何增加公眾運輸的比例,甚至創新的個人運輸載具,都會是可能思考的改變方向。此外,當人們工作與生活的區隔越來越低,也表示上班地點可能不一定侷限在辦公室中、甚至休憩的場所也不一定在家中;因此,許多城市中的生活「中繼站」將成為城市規劃的考量。
台灣擁有密集的都會區連結、甚至密集的24小時便利商店等特色,都有利於思考如何在城市發展的過程中,逐步加入相關的設計概念,讓民眾生活與工作均能夠與城市一起連結,如此的環境勢必能讓台灣孕育出更多的創新服務與產品。
IEKView
面對個人生活型態的轉變、以及2025年的產業變革與挑戰,工研院IEK針對產品、居住空間、城市規劃,歸納出以下重要的思考方向:
產品:
未來真正優良的個人數位支援產品與服務,並非「取代」現有的社交圈與生活,而是透過ICT讓人們便利的連結,並「拓展」社交行為。
居住空間:
台灣近年獨居人口雖然逐漸成長,但高齡族群卻面臨不一樣的發展趨勢。針對在安養機構生活的高齡族群,他們並非都需全天候照顧,重新思考需求將擁抱無限商機。
城市規劃:
當獨居家庭在都會區中的比例越來越高時,許多城市的設計思維勢必需要調整,政府也更應提早思考生活情境變化下所帶來的挑戰。
【延伸閱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