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服專區
  • 登入
  • 註冊
焦點產業

events近期活動

      keyword關鍵議題

      expert熱門專家

        POP REPORT熱門文章

        i卡會員

        歡迎免費加入,享有多項免費權益!

        >

        PRESENTATIONS主題推薦

        FIEKView:製程、設備、產品碳足跡、公司管理… 台灣需掌握淨零轉型契機
        • 2021/11/30
        • 13104
        • 366

        為因應全球氣候變遷並致力於環境保護,目前已經超過130個國家宣示或規劃於2050年之前達到淨零轉型,國際大廠也紛紛加入淨零轉型的行列,並逐漸要求合作廠商減少碳排放。淨零轉型的議題在上位政策推動、國際大廠驅動、全球倡議啟動下,已成為企業不可忽視的重要議題。

        面對淨零碳排趨勢,對於資訊及資源有限的中小企業來說,更需要政府的引導與支持。目前國際已有許多國家相繼投入資源協助中小企業對接淨零趨勢,從製程、設備、產品碳足跡、公司管理等面向,讓中小企業具備足夠的淨零素養及能力,可做為臺灣制定政策的借鏡。

        日本

        鼓勵中小企參與節能活動

        日本東京都因應氣候變遷,除針對大型工廠或辦公室導入總量管制交易機制,亦為了鼓勵在地中小企業回報碳排放數據,制定「中小企業地球暖化對策報告書制度」,以便政府分析排放情況、推動節能策略,並逐步向其他地方政府推廣。東京都訂定前一年度境內能源使用量(包含電力、燃料或其他用途等)超過30公秉但未達1,500公秉的中小型工廠或營業場所,必須向政府報告針對全球暖化所採取的措施,耗能1,500公秉以上之企業另有特定配套措施。

        日本中小企業雖不須參與東京碳交易機制,但東京政府亦檢視中小企業潛在節約能源程度,提供相關節能誘因。若符合政府規定機制,申報之中小企業投資節能設備可獲得營業稅優惠和相關低利貸款,而中小企業成功的減碳額度,可被轉換成碳交易額度轉賣給東京碳交易市場,以此機制吸引中小企業積極參與。

        英國

        一站式服務
        提供激勵措施與資源

        今年5月,英國發起「企業氣候領袖們,一起為我們的星球奮鬥(Together for our Planet"Business Climate Leaders")」倡議,號召中小企業共同加入「2050淨零排放」目標,鼓勵中小企業也能立下承諾,並在平台提供各種減碳資訊或輔導資源協助願意做出承諾的中小企業共同達成此一目標。

        英國99%的企業屬於中小企業,英國政府期望這些業者,透過採取具體措施,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降低碳足跡,共同保護地球,此次倡議亦為2021年11月格拉斯哥氣候峰會(COP26)開啟領頭。中小企業氣候中心為中小企業提供一站式服務(One Stop Shop),致力於進行氣候行動,主要目的為提供中小企業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容易減少碳排放的激勵措施和其他資源,將創新的綠色解決方案推向市場並建立企業彈性。

        歐盟

        創新媒合平台DigiCirc
        激盪永續經濟解方

        根據科研計畫裡Horizon 2020計畫,歐盟成立創新媒合平台DigiCirc,鼓勵歐洲中小企業與新創公司面臨永續經濟的各種挑戰,提出創新解決方案,並藉由平台加速器協助該解決方案商業化。今年分為三大主題:「永續城市」、「藍色經濟」與「生質材料」,其中淨零碳排被列為「永續城市」的子題目之一。

        歐盟致力於將循環經濟理念導入整個中小企業或新創公司中,讓物質循環運用。為實現循環經濟,平台推廣四個數位工具:一、循環經濟數據中心,提供各國環保、永續經濟相關的開放政府資料、能源排放、碳排放等相關資訊;二、媒合平台,透過此平台尋找未來的業務合作夥伴和潛在客戶並與其聯繫;三、產業共生平台,使企業、公共機構和研究機構互相協助合作,過程中,除了能節省能源浪費、提高效益之外,促進產業資源共享,使「廢物=資源」,實現資源永續效益;四、信息平台,獲取有關循環經濟生態系統的知識,如投資機會、監管環境、市場趨勢和技術進步等訊息。除提供四個數位工具外,亦提供一對一的業務輔導及專家主題指導。

         

        綜觀上述,國際在協助企業轉型的過程中,除建立減碳指引、數位計算工具、顧問輔導、設備補助等配套策略,亦有些國家提供綠色認證標章、金額補助、保險機制,鼓勵中小企業加入節能減碳行動。臺灣政府亦已積極啟動相關措施。然而,對於資訊及資源有限的中小企業,面對淨零碳排的議題,應該更積極提早布局,不論是課程/減碳工具/各式補助,應更積極地踏入,掌握淨零轉型的創新機會。

         

        本文經編輯後刊載於2021年11月21日【工商時報】
        著作權所有,內容非經同意不得轉載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