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op
IEKTopics|從產地到城市餐桌 食材吃到安心

民以食為天,是眾所皆知的道理,在未來智慧城市的發展下,資訊取得越來越容易,資訊越來越透明,消費者開始希望能吃得更安心、吃得更安全,因此對於食品安全的標準要求也越來越高,希望利用更多資通訊科技來達到食品安全的目的。台灣食品產業的製造工廠約六千家,僱用從業員工12萬5千人, 2014年產值6,542 億元,在製造業產值中排行第八位(食品所2015 出版食品年鑑),其中主要有近九成產值供應台灣市場,但食品安全議題近年來受到科技的發展與國際貿易的盛行,顯得越來越重要。世界衛生組織(WHO)在2015 年的世界衛生日(World Health Day 2015)中,特別強調食品安全發展所面臨的機會與挑戰:「從農場到餐盤,讓食物安全」(From Farm To Plate,Make Food Safe)。世衛組織總幹事陳馮富珍博士即表示:食品生產的工業化、及其交易、配銷活動的全球化,讓食品有更多機會受到病菌、病毒、寄生蟲及有害化學物質的污染。而且一地的食品安全問題,透過國際貿易,很快就會變成全球問題。  

 

食品來源是

台灣消費者重視的食安問題  

研究機構Markets & Markets 的分析指出, 造成食品安全問題的主要原因不外乎錯誤的烹調方式(27%)、不當儲存溫度(20%)、不安全的食品來源(19%)、受污染的器具(19%)、不良的衛生習慣(9%)等。這些因素不僅會發生在食品生產及配銷的相關環節中,當然也會發生在消費者處理及儲存食品的空間中。

而台灣近年來的食安事件,大多起源於不安全的來源,從2008 年9 月開始三聚氰胺事件,2011 年5 月塑化劑事件,2013 年毒澱粉事件,2014 年餿水油事件,2015 年茶飲殘留農藥事件,這些都是食品來源方面所造成的食安事件。 

根據網路口碑分析公司意藍資訊(OpView)發布的2014年度百大網路熱議排行榜中,第1名是食安事件,今年(2016年)工研院IEK透過與意藍合作,進行過去三個月社群、新聞(含回文)、討論區等網路之輿情正負向聲量分析,發現台灣在地網路社群近期生活關切議題負面情緒篇數排名第二為食品安全領域,主要在於消費者認為問題很可能發生在食品原料上、食品生產履歷不清楚、基改食品標示不清、食品安全衛生法過於寬鬆、立法過程公民參與不足等,這些都說明台灣消費者對於食安問題的關注與重視。

根據E-ICP從2012到2015年調查發現,消費者因為食安問題會改變了生活態度,像是在選購商品時,會詳細閱讀包裝上的說明、注意餐廳所使用的食材和料理方式、新聞有爆出食品問題的產品不吃等行為比例提高。

 

從農場到餐盤

揭露一千五百種食材身份證

隨著ICT技術的發展,資訊的搜尋變得容易,消費者可以根據不同的需求找到食品資訊。超市採購食品、食材時,可用手機辨識食材、食品的營養含量、產地、檢驗結果,並且利用數據分析與傳輸,告知消費者怎麼煮更健康;提供美味菜餚的食譜,甚至是詢問親朋好友的意見,這些都是科技可應用的重點,但是先決條件在於為了達到食品安全,消費者必須能夠清楚並信賴食材、食品資訊,並且能追蹤從產地到販賣處運送過程並無受到污染。

目前台灣因應食安問題,制定法規要求食品業(類)者以電子申報方式申報追溯追蹤相關資料,主要目的在於強化食品安全風險監測與警示。例如南僑企業在2012年針對皇家可口冰品投入皇家雲端溯源管理系統,到2015年已針對427個產品品項、147家供應商、400種原料進行登記與管控,打造Farm to Table食品履歷追溯鏈。消費者透過手機或是電腦連線到安心履歷,就可查到產品的相關資訊,包括產品資訊、產品檢驗報告、製程資訊、原料來源、營養成份、流通資訊等;另外像是味全企業也針對林鳳營鮮乳進行產品追溯追蹤系統,消費者購買鮮乳時,透過手機掃讀條碼便可以取得生乳來源、生產流程與相關檢驗報告等,從牧場到賣場生產製程資訊化,讓消費者對食品安全資訊相對透明;但這樣的資訊提供就夠了嗎?

在2015年米蘭世博會上義大利最大連鎖超市集團Coop Italia與建築師Carlo Ratti合作,設計未來超市(Future Food District) 概念館,展示了如何滿足消費者對於食品相關資訊與安全的需求。在未來超市供應一千五百種食品,在各個擺設食物商品的桌子與陳列櫃的上方都設有一排顯示幕,當你走在貨架指向某項產品時,鏡面螢幕上除了自動顯示價格外,螢幕顯示產品的詳細資料,像是每單位重量的價格、生產者、產地地圖、原料名稱、營養成分等,甚至連碳足跡以及烹調方法建議,皆顯示在貨架上面的互動式螢幕中。

對於消費者來說,食品安全最大的問題在於資訊的不對稱,無法正確知道食品的來源、食品是否在製造或運送過程中是否受到污染。隨著科技的運用,資訊的提供可以越來越多元,成本越來越低;但是資訊透明度越高,也表示消費者獲得的資訊也越來越多,從米蘭未來超市的案例看來,提供更多以往沒有標示的資訊,但這樣資訊爆炸的時代,到底甚麼是消費者所要的資訊?

產品資訊的提供可分為兩個層次,一個是資訊多元性,一個是資訊正確性,這些都會影響消費者購買意願以及對於產品的信賴。對於消費者來說,產品資訊的提供越多越好,來源、內容物、營養成分、檢驗安全報告及明確告知使用方法、保存方法的產品,消費者會優先選擇;另外是正確性,因為法規與消費者力量的影響,越來越多製造廠商選擇告知消費者食材來源與餐飲營養成分,以及使用具產銷履歷的食材,但是這些資訊必須在合理的管控下,是必須正確且可追溯的資訊,如此消費者才會信賴並安心的購買產品。

 

從源頭下功夫:

讓消費者主動篩檢產品的新服務

在上述食品追溯系統中,為了提供資訊多元性,必須考慮前後端資訊流的串連,以及相關作業標準流程的建立,而台灣ICT技術發達,在產品資訊電子化與上下游串連方面,透過網路雲端系統的連結,已使得越來越多食品廠商以及通路商開始建構食品追溯系統,政府也有相關單位與法規管控食品追溯系統,像是衛福部食品雲、經濟部FMIS食品工廠產程管理平台、推動食品業者建立私有雲 (13家)、源頭管理資訊服務平台等。

而資訊的正確性成為接下來食品安全的重要課題,其中食品安全檢測成為未來重要技術發展與商機所在,食品安全檢測主要用來監測食品及其原料的品質,雖然食品安全檢測可以由食品業者自主檢測,但為取得更精確之檢驗結果及讓檢驗結果更具公信力,第三方實驗室的檢測服務也有其存在的必要。

為了更快的提供資訊,並且確保食品安全的正確性,食品檢測技術及產品的發展日益關注於快速檢測法(Rapid Testing Methods),快速檢測法是應用各種新近發展之微生物學原理,將食品上的污染物放大、標定出來,以便能更快速、準確且低成本地偵測出食品是否受到污染或是變質。

但就目前法規來看,都要求食品產業相關之業者負起維繫食品安全的責任,這顯然是不夠的,消費者只能被動接受食品業者提供的產品,巿場上缺乏提供給消費者可以主動維持自己及家人食品安全之產品或服務。因此從消費者需求端來看,隨著食安事件的持續發生,若相關業者研發快篩產品提供消費者購買使用,讓消費者採取更主動的姿態保護自身吃的安全,可以回饋至食品追溯系統,讓消費者得到更多元、更安全的資訊,也會為食品安全領域帶來另一個成長商機。

       

IEKView

對於消費者來說,食品安全最大的問題在於資訊的不對稱,無法正確知道食品的來源、食品是否在製造或運送過程中是否受到污染,食品產品資訊的提供可分為兩個層次,一個是資訊多元性, 一個是資訊正確性,這些都會影響消費者購買意願以及對於產品的信賴程度。台灣ICT 技術發達,在產品資訊電子化與上下游串連方面,透過網路雲端系統的連結,已使得越來越多食品廠商以及通路商開始建構食品追溯系統,滿足消費者資訊的多元性。巿場上缺乏提供給消費者可以主動維持自己及家人食品安全之產品或服務,未來如能研發快篩產品提供消費者購買使用,讓消費者採取更主動的姿態保護自身吃的安全,如此便可滿足消費者對於資訊的正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