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op
IEKTopics|台灣智慧城市 發展大契機與新思維

工研院IEK 從2013 年開始每年發表一次前瞻性的主題式專刊,鎖定在2020 年前值得台灣關注的產業發展議題,在2013 年發表《逆轉勝:台灣先進製造的新動力》、2014 年發表《贏未來:形塑生活引領創新》、2015 年發表《搶先機:物串心聯網力全開》,今年2016 年則以《解問題:智慧創新 樂活城市》發表專刊,期望以解決城市生活相關的問題為前提,利用智慧型之創新科技如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4G/5G 通訊、人工智慧等,不僅實際解決民生痛點與城市治理問題,也促進台灣產業轉型升級並獲取出口商機。

  

智慧城市 物聯網的重要應用領域

預估到2050 年全球都市人口將超過全球人口的70%,有29個超過千萬人的巨型城市(Megacity),甚至發展出大都市組成的集合城市(Conurbation),如德國Ruhr、荷蘭Randstad、美國紐約與紐澤西等。因為都市人口密度的持續增加,將會帶來交通、安全、污染及醫療等城市居住與治理的新挑戰。但是智慧城市發展可帶動產業創新與經濟發展,根據世界銀行估算,一個百萬以上人口的智慧城市建設,當實際應用程度達到85% 時,經濟效益可增加至投入的2-2.5 倍。智慧城市除了創造經濟價值之外,還可以促進文化與歷史結合,以及幫助發展環境永續。

有別於以往的智慧城市推動方案較注重新興科技的應用、或是城市治理的亮點建設,近幾年來以英國為首的歐洲智慧城市運動,較多著墨於解決城市居民的生活痛點。台灣各地方政府在智慧城市的發展已行之多年,大多做為推動城市治理及產業發展的主軸, 並在不同領域進行各種創新應用服務,也屢屢獲得國際大獎。另外台灣已在進行「構建4G 智慧寬頻應用城市計畫」,鼓勵企業結合地方政府共同提案,投入物聯網的建構,進而提供智慧照護、安全、物流、金流、運輸及育樂等整合性服務。但是台灣目前推動智慧城市所面臨的重大挑戰包括:

1. 強化中央與地方整體策略與整合機制,發揮資源槓桿綜效及產業經濟效益。

2. 效法歐美日等所重視的解決在地問題導向、基礎建設等議題規劃。

3. 重視創新商業模式的應用,運作上更要納入民眾參與和共創機制。

4. 積極鬆綁外資來台投資、海外人才延攬相關限制, 並引進國際合作夥伴及潛在國際客戶。

 

驅動關鍵

解決生活痛點提升產業發展

IEK 建議台灣在發展智慧城市的策略方向,應該要學習英國與新加坡等國的新興模式,但也要特別關注台灣產業發展的契機:

一、以解決民眾生活痛點與幫助產業發展為雙箭頭, 驅動智慧城市發展策略

以往台灣智慧城市的發展策略,會先想到提供更多創新的智慧功能;或是直接幫助發展相關產業, 創造經濟效益。但是最近幾年,歐美智慧城市的發展思維已經轉向解決在地問題,包含社會需求與環境永續相關問題。倫敦在2011 年推動智慧倫敦計畫(Smart London Project),就是要解決人口將從830 萬(2013 年)成長至1100 萬人(2050 年),所引發城市與交通擁擠問題、高齡化醫療保健、社會服務和教育需求等議題。台灣發展智慧城市策略,應先以解決在地問題為優先選題,實際改善城市運作及民生相關問題,充分運用在地建置實績機會, 執行期間驗證系統解決方案,吸引國際合作,最終促成整案輸出國際市場機會。

例如新竹縣市有互相關聯的交通阻塞問題,如果能夠跨縣市合作,結合工研院與新竹科學園區的在地廠商之解決方案,必能在解決問題之後,像eTag 一樣有系統出口的商機,IEK 在此次專刊特別研究及邀請專家選出台灣十大民眾生活痛點,包含交通安全事故預防、高齡與獨居失能照護、環境污染預警與防治、食品安全與原料透明等議題,透過台灣創新軟硬整解決方案,達成解決在地問題及幫助產業發展的雙效益。

 

二、以「公私民合夥機制(Public-Private-People Partnership,簡稱4P)」模式,跨界整合運作, 擴大全民參與智慧城市之創新解決方案

過去公私合夥機制(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PPP),主要由公司和政府互相合作。近年來歐美智慧城市發展策略則強調加入民眾(People)參與合作夥伴,促進全民共利。民眾的定義除了一般人民,還包含學校、研究法人、公益團體等非政府組織(NGO)。尤其是在推動如「亞洲矽谷」與互聯網相關的新經濟發展,很多跟年輕人創新創業有關,因此台灣可以在各都會依其特色設立智慧城市解決方案平台,鼓勵民眾和企業針對在地問題提供命題與解題(如英國的Talk London Community),或舉辦城市駭客松競賽(City Hackathon)腦力激盪發掘突破性解決方案, 也藉機鼓勵年輕人創業。例如仿效寶可夢的AR 與實境地圖結合應用,台灣年輕人甚至小學生都可以在有在地文的觀光旅遊景點(如故宮博物館、美食夜市、動物園等),挹注虛實整合人物,做導覽說明及創造社群的趣味加值。

另外政府應該盡量釋放公共場域、至少10 年之長期性策略支持優先應用服務方案,也鼓勵企業出資做領頭羊,結合政府限期補助及其他機構資源,共同成立具國際競爭力之應用服務型公司,不僅提供產品,還要能全球各地提供服務給客人。但是在解決方案的組合,雖然要有策略地培育台灣產業的發展,但也要適當結合全球與台灣具互補性的領導企業或年輕創業家,不但可以拉抬台商在全球市場的出海口,也可以促成國際企業及投資公司到台灣投資。

 

三、營運「使用者應用生態圈」,促成需求導向之創新技術產業化

目前全球新興的領導廠商如Google 與Apple 等都在以掌握「使用者應用生態圈」來創造產業新價值,超越以往提供產品或服務的營運模式。所謂「使用者應用生態圈」就是除了原本微笑曲線的研發、製造和品牌之外,還要將品牌行銷再深入去了解以人為本的使用者行為、使用者需求、及服務內涵,也要將研發的重點延伸包含系統整合、應用軟體、及大數據分析,也就是從微笑曲線兩端再往上延伸形成一個圓圈,圓圈的最上頭的就是以使用者為主的價值創造最高點,掌握此生態圈的制高點就能主導研發、製造、品牌和其他利益關係人之間的角色扮演及利益分配。

台灣應該以國家力量建置以需求導向的「使用者應用生態圈」,效法國際智慧城市案例,透過具有台灣文化特色之生態圈裡的利益關係人組合,提供滿足使用者需求的服務,並達到利益平衡。政府也要提供開放式智慧城市治理平台,讓各界提出需求及解決方案,也可透過此平台幫助年輕人或中小企業創業。還需要中央與地方政府的合作,釋放都會區公共場域, 提供創新應用能做在地場域驗證,其中最重要的是許多智慧城市的創新應用,都會牽涉跨政府主管機關的相關法規,所以政府須要透過專案推動小組迅速幫助企業或民眾解決障礙。

IEK的2020 願景是期許成為「引領台灣產業價值創造的國際級智庫」,能夠結合工研院技術產業化、跨領域及系統整合的優勢,率先提出並推動台灣產業與技術發展之關鍵議題、掌握使用者需求與產業趨勢、引導創新前瞻技術發展方向、及連結服務型應用生態體系,成為以台灣產業與社會利益為優先、連結國際策略及投資合作夥伴、專精華人文化相關之產業生態及生活型態的首選智庫。透過此次專刊發表, 將標竿國際智慧城市創新案例、討論台灣如何鎖定十大民眾生活痛點,透過科技應用、創新應用服務及商業模式,不僅解決城市發展的治理與民生問題,也促進台灣產業發展的國際競爭力。

 

【延伸閱讀推薦】

2016 IEKTopics 引言簡報 - 解問題:智慧創新 樂活城市│2016 IEKFor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