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07/02
- 7254
- 5
一、歐盟淨零工業法案
歐盟歐盟委員會於2023年3月16日提出了《淨零工業法案》,並於2024年4月26日獲得歐洲議會議員以361票贊成、121票反對的結果批准。2024年5月27日,歐洲理事會通過了《淨零工業法案》。
該法案的推動是歐盟為了獲取全球淨零技術市場商機;對應美國等國綠色保護主義興起,積極爭取全球淨零技術的主導權;以及歐盟淨零技術自己率降低,高度依賴中國,導致歐盟淨零技術供應鏈脆弱等問題,期藉著該法案的推動,提高歐洲淨零技術產業製造能力與競爭力,目標是2030年歐盟整體淨零技術製造能力,接近或達成歐盟推動淨零戰略裝置量需求的40%,以及2030年歐盟二氧化碳年度封存量達5,000萬噸。同時提高歐盟工業競爭力,創造優質就業機會,並支持歐盟實現能源獨立的努力。
《淨零工業法案》法案制訂相關措施,支援淨零技術製造,達到法案目標,綜整這些措施,大致可分為(1)擴大市場;(2)營造有利的產業發展環境;(3)建構市場進入障礙等三大類,詳如圖1。
圖1、歐盟淨零工業法案目標與措施
二、對未來淨零技術產業影響
歐盟《淨零工業法案》通過後,反應最為快速的歐盟當地太陽光電業者,期望歐盟各國儘速落實再生能源競標制度中預審與非價格機制,藉此提高對歐盟當地太陽能製造商的採購。配合歐盟於今年6月宣布對對中國進口電動車加徵最高38%關稅,反制中國產業補貼政策,可以預期未來歐盟市場中,中國淨零技術市場占有率將會下滑,但是否能達到《淨零工業法案》期望的提高歐盟淨零技術製造占比提升的目標,關鍵可能在於歐盟技術創新以及廠商靈活的商業模式。
從過去歷史經驗,淨零技術的應用與市場成長的關鍵在於與既有技術間的價格競爭力,雖然政府的補助可以在短期間縮短價格的落差,但期待政府長期補助是不切實際的。因此要擴大投資歐盟淨零技術製造,關鍵在於『在歐盟生產』是否具有成本競爭力。
以PV為例,根據IEA針對全球PV供應鏈的調查1,因為能源、勞動力、投資和間接費用的巨大差異,使得中國是製造PV模組最具成本競爭力的國家,中國的成本比印度低10%,比美國低20%,比歐洲低35%。雖然歐盟《淨零工業法案》規範公共採購與可再生能源競標制度,可以建立預審標準或價格獎勵機制,但不足以克服生產成本落差,更關鍵的是當使用歐盟供應造成「不成比例」的額外成本時,歐盟各國可以選擇不採用預審標準或價格獎勵機制。
目前商品化PV模組效率約在20%~25%左右,若能歐盟能透過技術創新,大幅度提升轉換效率,帶動PV製造系統的世代交替,則有機會創造歐盟PV製造投資。
另外,中國為了對應全球各國以關稅等手段,抑制中國PV產業的成長與對全球供應鏈的影響,在越南和馬來西亞設置PV電池與模組的生產線,使得越南和馬來西亞成為除中國外重要的生產基地。歐盟《淨零工業法案》如何對應中國此靈活的商業模式,會影響淨零技術廠商投資歐盟的意願。另外歐盟廠商可否創造出同時達成歐盟當地製造與降低成本的商業模式,也會是擴大淨零技術廠商投資歐盟另一種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