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服專區
  • 登入
  • 註冊
焦點產業

events近期活動

      keyword關鍵議題

      expert熱門專家

        POP REPORT熱門文章

        i卡會員

        歡迎免費加入,享有多項免費權益!

        >

        PRESENTATIONS主題推薦

        POPULAR熱門專區

        FIEKView:以綠色生活相關的行為改變促進淨零永續
        • 2022/12/30
        • 8858
        • 201

        工研院產科國際所產業研究團隊於2022年,以《樂淨零:綠色生活 你我同行》做為年度專刊的研究主題,針對全國超過1,600位18-64歲的國民調查「淨零永續行為落實意願」,藉以了解臺灣民眾對哪些綠色生活的行為改變之重視程度的不同,也研究國際間促進行為改變發生的17個成功案例,並透過焦點團體研討剖析行為改變因素,建議促進民眾行為改變的關鍵策略。期待此專刊的研究成果,能夠拋磚引玉,能夠協助政府未來在制訂相關政策、及業者開發產品時的參考依據,也能引起一般民眾對於綠色生活相關的行為改變的重視。

        早在2018年,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就指出,若要控制升溫在1.5°C內,必須在2050年達到淨零排放。至今,已經有超過130個國家宣示將「2050 Net Zero Emissions (淨零排放)」列未來將落實的長遠環境保護目標。也有許多國際組織發表研究報告證明消費者的行為改變,將是促進減碳的重大措施:如,國際能源總署(IEA)指出,在2030年前,透過行為改變之減碳量將達到1.7 Gt,佔總減碳量約8%;在2050年前商業化減碳技術普及後將達到5 Gt,佔總減碳量約16%。IPC也指出,需求端的減碳措施可減少約40-70%的溫室氣體排放。

        國際能源總署(IEA)指出,在2030年前,透過行為改變之減碳量將達到1.7 Gt,佔總減碳量約8%;在2050年前商業化減碳技術普及後將達到5 Gt,佔總減碳量約16%

         

        因此,臺灣政府在2022年三月公布「臺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將以四大轉型策略方向:「能源轉型」、「產業轉型」、「生活轉型」、與「社會轉型」,結合「科技研發」、「氣候法制」兩大治理基礎,輔以「十二項關鍵戰略」。其中,「生活轉型」期待引發全民行為改變,從食、衣、 住、行各面向改變生活型態,落實低碳生活,並誘發廠商建構綠色生活產業鏈。

        工研院院長劉文雄表示,全球暖化帶來氣候劇變,淨零排放趨勢下,產業面臨前所未見的考驗,卻也提供一個非常大的新興科技及產業發展的機會。在這場淨零排放浪潮下,沒有人是局外人,工研院2021年回應產業需求,成立「淨零永續策略辦公室」,作為產官學研溝通橋樑,整合跨領域研發能量,2022年4月提出以五大構面架構臺灣淨零排放策略,並提出跨領域整合技術解方。今年再提出淨零排放跨域創新和實際的減碳技術,從淨零趨勢、碳盤查、碳認證、減碳服務團、碳排放人才培育、減碳製造技術及碳智權專利等面向,提供企業一站式購足的解方。另外,推動民間的淨零永續行為,可運用輕推理論(Nudge Theory),未來朝適度誘因或鼓勵、提醒等方式,藉由社會相互影響,並提出容易落實的方法,更有效地落實淨零永續行為。

        工研院「淨零永續策略辦公室」的淨零排放五大策略:

        一、環境面:積極發展碳捕捉與碳循環,研發先進負碳排技術、捕捉二氧化碳、及再利用技術,重建健康碳循環;

        二、供給面:追求零碳排電力供應,建立再生能源發電、電力承載順序、零碳電力等低碳能源科技及新興電力服務產業;

        三、製造面:利用循環經濟與生產減碳技術,降低製造業碳排,開創綠色產業生態鏈新生機;

        四、國際經貿法規標準:研究國際減碳貿易措施與衝擊,提出法規修訂與建議國際經貿談判手段

        五、需求面:改變消費行為,藉由創新零碳商業模式與新經濟生態,提高能資源使用效率共享平台。

        其中,需求面上可以透過民眾的行為改變達成重要的減碳效益。

        其中,需求面上可以透過民眾的行為改變達成重要的減碳效益。

         

        在產科國際所今年的這份「淨零永續行為落實意願」的問卷調查報告中,以20項國際公認為重要減碳的消費者行為,分別用食、衣、住、行、育、樂及用品做分類,進行現況行為、未來落實意願、減碳資訊影響力等分析。另外有17個國內外的淨零永續行為相關案例也在此研究專刊中整理以供學習。

         

        在受訪的民眾中,「我已經這樣做」的淨零永續行為的前三名分別是:

        【節能家電】採購家電時,僅購買具有節能標章或能源效率標示1級的產品(43.1%)

        【新衣減半】每年購買新衣服件數減半(42.1%)

        【食物零棄】吃您買的東西,沒有丟棄(39.4%)

         

        即使目前還沒有「我已經這樣做」淨零永續的相關行為,但是有六項行為是超過50%的民眾未來有願意落實,就是「非常可能這樣做」和 「有點可能這樣做」的加總。這六項分別是:

        【食當地當令】購買與食用臺灣生產和時令的食品(60.4%)

        【零塑消費】不使用一次性或單一用途的塑膠製品(59.1%)

        【低碳旅行】每年假期旅行,有一半次數改為更近休閒地點或無車旅行(54.8%)

        【電動車】購買車輛時,以購置電動車輛取代汽油或柴油車輛(52.6%)

        【3C用7年】採購資通訊產品時,使用期間若未達7年,則延後購買(51.8%)

        【節能駕駛】汽車時速降低7公里(51.6%)

        即使 目前 還 沒有 「我已經這樣做」淨零永續的相關行為,但是 有六項行為是超 過 50%的 民眾未來 有 願意落實

         

        如果「我已經這樣做」,再加上「非常可能這樣做」+ 「有點可能這樣做」,前三名則是:

        【節能家電】採購家電時,僅購買具有節能標章或能源效率標示1級的產品(90.9%)

        【食當地當令】購買與食用臺灣生產和時令的食品(88.6%)

        【新衣減半】每年購買新衣服件數減半(88.1%)

         

        在這次的研究調查結果,發現女性在20項淨零永續行為中,有16項行為的認同度比率普遍高於男性,認同度是「我已經這樣做」、「非常可能這樣做」、「有點可能這樣做」的加總。將來在有關落實竟零永續的行為改變相關政策規劃中,要特別注要到性別不同之間的差異性。

        其中,女性認同度最高的前三項分別是:

        • 【節能家電】採購家電時,僅購買具有節能標章或能源效率標示1級的產品
          • 女性93.8% 高於男性88.0%   (+5.8%)
        • 【食當地當令】購買與食用臺灣生產和時令的食品
          • 女性91.6% 高於男性85.7%   (+5.9%)
        • 【新衣減半】每年購買新衣服件數減半
          • 女性89.7% 高於男性86.6%   (+3.1%)
         

        只有4項行為男性比女性認同度稍微高一點,分別是:

        • 【節能駕駛】汽車時速降低7公里
          • 男性79.0% 高於女性78.6%   (+0.4%)
        • 【居住綠建築】進行房屋交易行為時,僅購買或租賃具有綠建築標章房屋
          • 男性50.3% 高於女性47.5%   (+2.8%)
        • 【以租代買】購買商品(如家電、資通訊產品等)時,優先選擇「以租代買」模式
          • 男性 36.4% 高於 女性 34.2%   (+2.2%)
        • 【居家上班】每週三天居家上班
          • 男性 29.3% 高於 女性 25.2%   (+4.1%)
             

        女性對於淨零永續行為認同高

         

        這次研究調查也發現,調查對象的年紀越大,對於淨零永續行為改變的認同度比率越高,在19項行為的認同度都比年輕人高。顯然年輕人的認同度還有提升的空間。然而,年輕人具有高度可塑性,建議未來針對年輕人透過適當的管道,傳遞正確的訊息,就有機會改變年輕人的淨零永續相關行為。

        年輕人於淨零永續行為認同有提升的空間

         

        這次專刊的研究個案中,在瞭解民眾行為後,特別引用英國研究行為經濟學之洞察力團隊(Behavioral Insights Team,簡稱BIT)的EAST理論架構,解析個案中的四類激勵行為的干預措施:容易執行(Easy)、吸引力(Attractive)、社交性(Social)與即時性(Timely)。此次,共挑選較有市場商機的17項淨零永續行為項目,進行相關的個案研究,期待解析個案中成功改變消費者行為的關鍵因素,以作為臺灣未來發展淨零永續政策及商機的重要參考依據之一。

        在瞭解民眾行為後,特別引用英國研究行為經濟學之洞察力團隊(Behavioral Insights Team,簡稱BIT)的EAST理論架構,解析個案中的四類激勵行為的干預措施:容易執行(Easy)、吸引力(Attractive)、社交性(Social)與即時性(Timely)

         

        透過本次研究,工研院歸納出需求端減碳的三大結論:一是政府協助與創造需求,從法規及民眾接受度著手,建構市場環境,加速永續商品的滲透率;二是企業配合政策,推出引導民眾行為的永續商品,促成行為改變;三是掌握容易執行性(Easy)、具備吸引力(Attractive)、社交性(Social)與即時性(Timely)的EAST原則,讓商品和技術更符合民眾需求,才能正本清源、抑制碳排不斷增長,早日達成2050淨零排放的目標。

        「便利性」著重簡化訊息,移除惱人因素,降低民眾選擇困難。像是英國Beko公司將節能家電整合為EcoSmart系列電器,讓民眾更容易購買節能家電。

        「吸引力」則用新穎性與誘因機制,以最大效應設計獎懲機制。比如無畏旅遊透過與國際及在地組織與民眾鏈結,提供低碳、獨特與深度旅遊產品,促使低碳旅行參與者獲得不同旅遊體驗。

        「社交性」運用社會關係網絡與群體,認同鼓勵民眾承諾。美國Love to Ride公司建立自行車騎乘社群,透過設定社群騎乘目標、社群騎乘競賽,發佈個人或團體的單車騎乘動態,以趣味性與社交力量,提高個人使用自行車的頻率與時間。

        「即時性」注重溝通時機,讓行為改變效果事半功倍。就像疫情讓居家上班成為可能,Accenture趁勢推出全方位遠距辦公模式,在疫情期間讓近百分之百的員工轉換成居家上班模式。

        從這次工研院的調查結果發現,民眾的永續行動與意願已遍及生活各個層面,雖然仍有一些行為占比較低,但這也代表未來溝通方向,有機會透過政策誘因促使民眾行為改變,甚至用ICT提供完整的解決方案,期望未來臺灣能持續掌握不同消費需求。

        循環台灣基金會董事長黃育徵表示,臺灣要推動循環經濟,最關鍵的就是進行源頭減碳,實踐綠生活、淨零生活,也要在舒適圈以外來找答案,改變行為。針對產科國際所今年專刊的研究議題《樂淨零:綠色生活 你我同行》,期待無論是企業也好、政府也好,都要樂觀其成,勇於承擔這個世代責任;另外,也需要不時的提醒自己,在設計跟想像淨零生活的背後,隨時記得關鍵及信念;最後,沒有任何單一的國家、單一的產業、單一的企業可以單獨達到淨零,因此一定需要靠合作,也記得不要遺漏遺忘任何人,以一種包容性的生活方式,共解氣候危機。

        最後,現在所做的所有淨零永續之相關事情是為了我們的下一代,2050年則是為了下一代的下一代。在淨零永續的議題上,沒有人是局外人,從政府端、企業端到每個人的行為改變,都是臺灣邁向永續未來的重要關鍵。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