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服專區
  • 登入
  • 註冊
焦點產業

events近期活動

      keyword關鍵議題

      expert熱門專家

        POP REPORT熱門文章

        i卡會員

        歡迎免費加入,享有多項免費權益!

        >

        PRESENTATIONS主題推薦

        POPULAR熱門專區

        FIEKView:台灣充電服務產業 三大發展方向
        • 2023/04/21
        • 8577
        • 411

        隨著淨零排放趨勢,已有不少民眾選擇較環保的電動車代步,電動車商機看漲,充電設備與系統等相關配置亦吸引各家競逐。

        回顧台灣充電服務業,可追溯至2012年至2015年,當時是由政府主導推動的階段,以先導輔導計畫協助業者在2012年開始設樁;2016年後,因為美國電動車廠商特斯拉(Tesla)進入台灣,布局了環島的快充站,進而打開大眾電動車市場;到2019年,Volvo、Nissan、HYUNDAI、JAGUAR、KIA、PORSCHE等歐美日韓車廠紛紛在台上市電動車款,讓台灣充電服務業也正式進入各方搶進的階段,包括汽車相關,能源、通訊、不動產、停車場管理、媒體等產業都有企業投入充電站點、充電營運管理、充電資訊與金流等業務。

        自2021年底於英國舉辦的第26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26)以來,各國都訂下逐步全面電動車化的目標,,充電服務勢必不可或缺。根據國家發展委員會2022年3月所公布的2050淨零碳排路徑,對台灣運具電動化轉型願景中,設定電動小客車新車年銷售量占所有小客車年銷售量之比例於2030與2035年分別達30%與60%,於2040年所有新售小客車均為電動車。

        以此目標,交通部推估2030年將有11.4萬新掛牌的電動小客車,並累積51.9萬輛電動小客車;2035年將有22.8萬新掛牌電動小客車,累積有143.1萬輛電動小客車;2040年則有超過38萬新掛牌電動車。累積至2040將有超過302.7萬輛電動小客車,估占小客車總數量的37%~40%。

        若以此電動小客車的成長數量預估,台灣的公共充電樁也得有巨幅的成長。雖然各國考量發展環境有不同的充電設備目標,若參考歐盟替代燃料基礎設施指令(AFIR)要求會員國公共充電設置目標車樁比10:1 來推估,2030年台灣需要5.2萬支公共充電樁;2035年需要14.3萬支;2040年需要近30.3萬支充電樁。這樣的成長數量無法單靠政府補貼支持,要能回歸商業環境、取得合理的獲利模式。

        目前台灣充電營運商在充電服務本業上,朝軟硬體整體解決方案的方向來經營,目前在台灣主要的獲利項目多為充電站架設、營運管理服務、充電服務(電費)。

        公共充電站架設客戶對象可分為政府部門的工程標案、車廠委託或合作、場域業者如停車場、飯店、商場等委託或合作,除了政府部門的案場、車廠在經銷點自建的充電站,大多的的充電站架設的投資還是有賴後續充電服務收費來攤還。而私人的充電樁架設則相對單純,與車廠搭配為車主在自宅架設充電樁。

        營運管理系統主要是用於充電服務管理,包含充電站的電能管理、負載平衡、智慧排程、設備管理與監控等,此外也有部分自營充電站的場域主例如商場、飯店、社區,以訂閱的方式付費取得營運管理服務。

        充電服務收費對象則是車主,大多以度數計價。直流快充大約落在9~11元/度,而交流慢充正在從停車付費免費充電的推廣模式轉向收費模式,收費方式多以時間計費,若換算為度數價格大約落在6~9元/度。電價成本除非搭配儲電設備與時間電價方案有所增減外,影響收益最大的還是充電車次,所以有豐富充電客源的站點、能平均分散充電車流的策略與後台系統才是從充電服務費收益最大化的重點。

        雖然台灣目前的電動車數量還不足以充電服務費支持運作,預期未來隨著電動車車主數量的擴大,除了上述充電電費的收益外,充電服務可能增加的獲利項目還包含:

        第一、廣告收益:面向車主的廣告,如美國最大的獨立電動車充電服務商VOLTA Charging 就以充電站的廣告看板為主要獲利項目,或是為飯店、景點廣告,與旅遊產業合作。

        第二、消費者調查收益:充電行為及背後推估出的車主移動軌跡、日常活動軌跡,都可能整理成其他企業感興趣的消費者調查數據,例如:從充電資訊整合提供切入的新創公司宅電ChargeSmith 就開始以電動車車主使用數據發布調查報告。

        第三、電力輔助服務收益:與能源聚合商合作,充電需求的調度就有可能加入電力交易平台中取得獲利。

        台灣電動車市場比起歐美已經是後發市場,而從歐美的充電服務市場發展來看,台灣在接下來到2030這段電動車採用的爆發期,一定會需要且引發各式各樣的充電服務樣態出現。台灣產業累積出十分完整的硬體優勢,下一步應發展異業結合的獲利模式才能縮短充電服務的投資回收期,創造更彈性的獲利空間。

         

        本文經編輯後刊載於2023年4月21日【工商時報】
        著作權所有,內容非經同意不得轉載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