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服專區
  • 登入
  • 註冊
焦點產業

events近期活動

      keyword關鍵議題

      expert熱門專家

        POP REPORT熱門文章

        i卡會員

        歡迎免費加入,享有多項免費權益!

        >

        PRESENTATIONS主題推薦

        POPULAR熱門專區

        F以建築循環經濟實踐綠色生活
        • 2022/11/28
        • 4476
        • 44

        建築不僅是人們生活的空間,也該是能柔軟適應自然的物件。建築如何實現永續循環理念?在臺灣打造一棟棟鑽石級綠建築典範的九典聯合建築師事務所主持建築師郭英釗,從建築本體和室內空間兩個方向,切入循環設計。

        身處營建產業,他對於生產製造所帶來的環境影響非常有感。根據國際機構One planet network研究,製造產品所產生的資源開採和處理,會產生全球50%溫室氣體排放、影響90%全球生物多樣性和水資源短缺,以及三分之一的人類健康,影響層面遠比想像還大。

        「線性經濟是我們每天看到的現實,但我們視而不見。」郭英釗秀出一張室內空間改裝的照片,拆除一個小小空間會產生驚人的廢棄物數量。

         

        實踐循環經濟,與自然共好

        建築業是使用最多原物料和跟能源的產業之一,為了與自然共好,九典在臺灣20多年來,一直都抱持「design with the Earth in mind」,從臺灣第一座鑽石級綠建築圖書館北投圖書館、到揉合自然景觀的淡水滬尾藝文休閒園區、再到低碳建築物工研院沙崙綠能科技示範場域,每樣作品都與自然緊密結合。

        「過去做綠建築很重要,但不是最後答案,現在最重要的任務,是要把工業化體系轉為循環體系。」根據世界經濟論壇的定義,循環經濟是一種系統性的生產方法,以各種手段,包含共享、租賃、維修、翻新、回收,盡可能延長材料使用的壽命,這可解決45%的溫室氣體排放,將全球升溫控制在1.5°C。

        關於循環永續,各行各業都有不同的實踐方式,從建築師角度來看,郭英釗用兩個方式切入循環設計──ACE(Architecture for Circular Economy,建築循環經濟),和ICE(Interior for Circular Economy,室內循環經濟)。

         

        以終為始,體現建築循環經濟

        距離台南高鐵僅10分鐘車程的台糖沙崙智慧綠能循環住宅園區,是全球首創第一座零廢棄、零污染、建材可拆解回收再製的循環住宅,也是九典耕耘綠建築20年後的新里程碑。

        郭英釗認為,循環建築並非深奧理論,所用的技術都已存在,只是用新角度重新看待,「過去設計建築物,只需考慮完成的當下,滿足使用需求,但在思考循環建築時,是要『以終為始』,除了思考建築物一開始會怎麼樣,也要思考當建築生命週期到一個終點時,如何啟動下一個生命週期。」

        比如透過分層式設計,把不同生命週期的物件分類使用,2到5年會壞的東西,就不會和1、20年才會壞的東西黏在一起;同時盡量使用單一原料,因為有些複合材料容易復原,有些復原則會花費非常多能源和時間。

        「模矩化」也是循環建築的重要概念。從結構體到外牆再到室內都有不同尺寸的模矩,為預鑄工法奠下良好基礎,也就是所有建築元件,可先在工廠裡製造,再運到現場組裝,未來這些元件還可以拆解再利用。

        「當你用這樣的方式建造一棟建築物時,所有材料的價值都是一直存在的,這時就需要有一個『材料銀行』跟『建材護照』的管理系統。」所謂的建材銀行,就是把一棟建築物看做一個儲存材料的銀行,搭配建築資訊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 BIM),建築工程專案裡的各項材料資訊,都能完整呈現。這些元件可在市場上流通,甚至可和別的業者交換或銷售,體現循環經濟中重要的「共享」精神。

         

        以租代買,打造室內循環經濟

        每天有1.3-1.5萬人進出的台北101,是臺灣的指標建築。九典為101在35樓設計了一個新形態的複合式空間sky park,讓租戶休息、用餐、充電或舉辦小型演講活動。

        九典同樣納入循環設計概念,降低不必要的室內裝修,除了使用回收地毯等綠建材,最大的突破是使用租賃服務,針對室內生命週期較短的物件,包含家具、燈具和植栽,以租代買,也促使租賃業者必須思考他們的產品可如何拆解,再循環使用。

        為了達到多功能的空間使用,移動式家具也是九典重要的設計概念,特別製作可堆疊的豆腐椅,既能滿足50到100人的活動使用,也方便收納。在櫥櫃、牆壁、天花板也都採用彈性設計,未來若改變用途或整修,都能達到零廢棄的目標。

        郭英釗認為這些建築只是一個起點,希望未來5年、10年甚至是50年後,循環設計真正發酵時,可以看到更多成果。讓大家知道,「這件事是可行的,一起來做吧!」當參與的人越多,循環經濟就會發生得更快、更早,「希望未來在談循環經濟時,不是出於對極端氣候的恐懼,而是出於對大自然之美的熱愛。」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