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服專區
  • 登入
  • 註冊
焦點產業

events近期活動

      keyword關鍵議題

      expert熱門專家

        POP REPORT熱門文章

        i卡會員

        歡迎免費加入,享有多項免費權益!

        >

        PRESENTATIONS主題推薦

        POPULAR熱門專區

        FIEKView:後疫時代:善用人工智慧發展遠距醫療產業生態鏈
        • 2021/10/06
        • 5594
        • 200

        雖然臺灣在2020年對新冠肺炎防疫有成,但是,在2021年5月因疫情升溫而進入三級警戒將近三個月。不過整體而言,比起其他國家,臺灣生活與工作受到疫情影響還是比較小,反而受到美中貿易與科技戰的轉單效益,所以整體製造產業反而持續增加,2021年GDP成長率也持續往上修正超過5%。然而,國外因為在疫情時期的影響較廣且較持久,一些攸關防疫相關的新生態,如遠距醫療、遠距工作、遠距教育等,反而已經大幅向前邁進使用,經驗與產業大幅領先臺灣。

        工研院產科國際所於2020年曾提出「零接觸經濟、零距離創新」為後疫時代科技創新的產業發展新思維,如何在持續變異的疫情中再提升防疫措施,包括醫療應用、疫情調控、政策溝通、產業配套等,催化數位科技的創新腳步,持續向前邁進保護臺灣全民健康,並且尋求防疫科技產業鏈的發展機會。在疫情期間,許多國家已經加速發展智慧醫療所需的疫苗開發、遠距醫療(Telecare)、人工智慧(AI)輔助診斷等重要項目。因此,未來在全球防疫科技的趨勢下,臺灣應該思考如何加速發展遠距醫療產業生態鏈(Telecare Industry Ecochain)

         

        一、國際趨勢與標竿

        依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對遠距醫療的定義:「使用互動式視訊及資訊通訊技術,進行包括診斷、治療及諮詢等醫療照護行為,以及衛生教育與醫療資訊的傳遞」。遠距醫療的範疇可細分為三大部分:線上診療(醫療行為)、線上就醫建議(不涉及告知罹患疾病或開藥)、及遠距健康醫療諮詢(僅提供一般性諮詢)。隨著資通科技的發展,與遠距醫療相關的創新科技也逐漸多元化,包含:可利用聊天機器人、穿戴式裝置、遠端監視、遠距問診、遠距手術、人工智慧輔助、5G通訊等。以下為值得臺灣借鏡的重要國際趨勢與標竿:

        (一) 歐美國家加速發展遠距醫療

        美國遠距醫療最早起源於1950年代末期,為全球最大遠距醫療市場(2019年約240億美元,占全球45%以上),在疫情發生前,全美已有超過50 %醫療服務單位可提供遠距醫療服務。2020年在疫情爆發後,因為大多數國家都將遠距醫療充分彈性運用,遠距醫療的整體發展已經加速前進。例如,美國放寬遠距看診隱私規範,允許醫療機構使用商用遠距通訊軟體替病患看診,如FaceTime、Facebook Messenger、Google等。

        另外,美國於2020年3月啓動「Hospitals Without Walls計劃」,提出透過適當的監測和治療方案,可讓患者在家中治療60多種疾病,如哮喘、充血性心衰竭、肺炎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2020年11月進一步延伸推動「Acute Hospital Care at Home計畫」,選定6家醫療中心試行 Hospital at Home Model,讓原住院或急診後的病人,經醫師評估通過可居家接受醫療,由醫保給付。2021年4月獲准實施家數已達53家醫療體系,共116家醫院,分布26州。

        另外,美國FDA發布了數位醫療科技在肺炎的管理準則,放寬原先於醫療機構使用之遠距監測醫材,如血氧濃度計、呼吸監測儀、電子聽診器以及輔助臨床決策支援的軟體(如心電圖軟體)等產品可於居家量測使用。美國聯邦醫療保險(Medicare)也擴大保險範圍,讓更多高齡者使用遠距醫療服務,並可支付遠距醫療帳單。2020年與2019年同期相比,使用遠距醫療人數大幅提升最高到160%,並降低急診比例至少35%。

        英國最近5年以”Digital First Primary Care”為主軸,進行遠距醫療普及化。公費醫療制度的「國家醫療保健服務(National Health Service, NHS)」,在1997 年即提出了「以技術支持照顧服務(Technology Enabled Care Services, TECS)」的願景,希望讓所有英國公民都能利用電子醫療系統讀取個人病史,也可接受遠距醫療照護。NHS在2019年將數位醫療服務納入了「國民醫療保健系統十年計畫」中,與第三方平台Babylon Health 共同推出GP at Hand,提供給享有健保資格、在倫敦市中心生活或工作的民眾使用,在2021年疫情時更進一步提供所有病患享受線上醫療服務

         

        (二) 利用遠距監測系統守護重症感染者

        美國GE Healthcare因應大量ICU及COVID-19 重症感染者需要用零接觸方式的監測,發展出虛擬照護(Virtual Care)產品,使用微軟雲端Azure將病患及病房的數據中央化,降低安裝成本。醫院可自訂監測參數,即時計算早期警示分數(Early Warning Score) 自動監測病患,並馬上進行趨勢分析,可以同時監測多個病人,自動依風險排序分配照護人力或資源,將結果以智慧化數據自動彙整並以圖形呈現,最後提供現場及遠端人員互動平台,並監控多個ICU,達到將100床的監測人力下降至2位重症照護醫師加上3位資深護士。

         

        (三) 從智慧醫院(Smart Hospital)進化到居家醫護(Homespital)

        這幾年智慧醫院已經在國際漸漸成形,諸多智慧功能,包含利用遠距視訊進行監管遠端病房、實施遠距共同會診等功能,以及利用人工智慧輔助影像診斷(例如:肺癌等心肺疾病)、支援臨床決策(例如:新冠肺炎等感染病)等,都已經開始落實智慧應用於醫療場域。因為全球各國在疫情中,飽受新冠肺炎嚴重影響民眾健康,並且大幅增加醫療人員及設備的負荷,遠距醫療受到更高的使用率與被接受度,也在法規面得到許多鬆綁的機會。

        未來因為人口高齡化、疫情加速改變使用者行為、數位醫療科技持續日新月異的因素,以居家照護及在宅醫療為主的居家醫護(Homespital),將會逐漸興起,搭配以醫療機構為主要場域的智慧醫院,利用遠距病患監測系統、虛擬問診、認知治療、臨床決策支援、居家治療/復健等科技,讓醫療需求者在家也可以得到良善的照顧,並且在自己熟悉的家裡也會幫助需求者的心理健康。

        疫情催生Hospital到Homespital,實現遠距醫療願景

        有別於疫情間常見的外賣方式,透過Uber Eats、foodpanda等外送公司,居家醫護需要有更專業及受過證照考核的合約院外醫療團隊的營運服務。這種專業服務要能夠興起,需要有配套的誘因機制。比如說,在使用者採用的意願上,需要有便利及專業的醫療資源;在使用者的經濟考量上,要有合理的保險給付、及具體降低疾病療程總支出。

         

        (四) 使用虛擬問診串接遠距醫療服務

        未來透過整合AI及其他數位科技的虛擬問診(Virtual Clinics),不須透過專業醫療人員就可以提供病患者的先期問診服務,可以增加醫療資源取得便利性,以使用便利性來增加服務黏著度,及節省成本與人力,逐漸改變就醫習慣及醫療服務模式。

        舉例,英國虛擬問診領導廠商Babylon,藉由與醫保機構、家醫科網路、藥局結盟,以AI協助由症狀詢問到疾病推論,透過與患者的智慧對話,可以涵蓋家醫科常見疾病,並隨時隨地提供輕症患者便利的醫療建議。結果,大幅減少待診時間,64%的約診後程序可以自動化,為英國NHS節省35%的醫院成本、減少28%急診。因應新冠肺炎疫情,Babylon推出針對鑑別感染的App,提升感染者自主管理健康的效益。

         

        二、臺灣遠距醫療產業鏈的發展契機

        建構一個完善的遠距醫療產業鏈,應該要包含幾個關鍵元素(圖二):醫療單位、政府機關、保險制度、醫療器材及資通訊廠商、創新科技、服務流/資訊流/金流、法規與標準等。臺灣自2018年訂定「通訊診察治療辦法」,放寬遠距醫療運用之範疇及場域,明定特殊情形之病人可進行通訊診療。預計在2021年將遠距診療納入健保補助範圍,並評估與居家服務、長照與遠距醫療掛鉤的可能性。

        遠距醫療產業生態鏈的關鍵元素

        但是,比起許多歐美國家因應疫情,大幅開放遠距醫療並大量使用創新科技,臺灣若要急起直追,發展醫療環境或科技產業,還是要加速善用臺灣在原本的優勢,如完整健保醫療系統、健全醫療IT環境、高ICT產業跨域加值能量,結合科技創新進行以下幾個重點突破,才能掌握遠距醫療產業鏈的全球契機。

         

        (一) 廣泛建置智慧遠距監測系統

        「零接觸」監測的需求最主要得透過遠距監測系統,才能達到「零傳染」的防疫及健康照護效益。目前臺灣大多數醫院場域已經建立起完整的聯網設備,但是,若要做到具有「零距離」智慧功能的遠距監測系統,則需要連結醫院外面(住宅、社區)的網路,也需要優化設備使用者介面(UIUX)。再者,智慧遠距監測系統需要強化虛擬照護中央化的管理,將有利於管理資源及節省人力,也會興起照護模式的新變革,預期在疫後仍會持續擴散。大規模建置智慧遠距監測系統,需要增加IT設備相關的經費及人才,才能帶動醫院安裝與使用智慧遠距監測系統,這也是臺灣資通訊的強項。

         

        (二) 善用人工智慧輔助遠距照護服務

        透過遠距連線再加上雲端電腦設備,AI可以輔助遠距醫療系統,增加其服務之效益。主要原因包含輕巧的終端設備可以攜帶方便、省去往返醫療機構交通時間,雲端電腦設備可以將AI演算法及龐大資料庫發揮到極限,除了便民,還可以爭取時間提升醫療效果。

        舉例,工研院的「慢性傷口智慧照護」方案,採用彩色、熱感與3D影像等三合一裝置,以AI深度學習辨識傷口組織面積及深度,快速提供醫護人員取得傷口資訊,並協助行政表單申報,達成「遠距照護輔助系統」分散式照護創新服務。此技術估算準確度達85%,還能縮短傷口癒合時間一半以上,已榮獲2020年全球百大科技研發獎(R&D 100 Awards)。

         

        (三) 運用AI協助與關懷人,提升總體價值

        利用AI技術取代人的工作,包含腦力和勞力,全世界的頂尖研發機構或公司都在做,整個市場不但全世界都在搶,而且大漲者恆大。但是,若是運用AI協助與關懷人,就會因為文化的不同,需要了解各種人的行為習慣,所發展的產品與服務內容,比較有機會不被全球領導者給取代,甚至在臺灣做到領先之後,還可以技轉或賣給全球領導者、甚至一起合作。

        舉例,工研院打造「PECOLA樂齡陪伴機器人」,運用AI深度學習技術,可以辨識關懷獨居的長者,用語音對話作陪伴式聊天,分析飲食菜色及歸納飲食概況,偵測睡覺時的呼吸率來分析睡眠狀況,偵測跌倒事件並主動聯繫子女,提升居家安全。PECOLA榮獲2020年美國消費性電子展的智慧家庭類創新獎項(CES 2020 Innovation Awards Honoree)。

         

        (四) 善用監理沙河加速遠距醫療科技之應用

        臺灣遠距醫療尚未形成氣候,遠落後國外。可想而知,若要推動如虛擬問診的新興科技,因為法規、使用者習慣(接受度、資安疑慮)等挑戰,商業化時期會更加遙遠。但是,若能將虛擬問診相關的核心科技,如大數據分析、AI對話機器人等,利用已通過法規的監理沙河機制,建立管理平台,讓解決方案的提供者(企業或是新創公司),提供給患者優先體驗線上虛擬問診。

        為了避免需要修改現行法規,可以先不用取代醫療機構及專業醫生的功能,只是提供醫師做參考。一旦有些遠距醫療的App形成口碑效益,網路媒體的傳播會急速擴散,未來可以再做App醫療效果的認證。假以時日,民眾的接受度應該會加速提升,也可以幫助本地新創公司,甚至吸引國際資金投資臺灣新創公司,或是國際企業到臺灣尋求合作夥伴。

         

        (五) 制定合理健保或自費給付辦法

        未來遠距醫療產業鏈的形成,不能完全靠政府補助經費,要有財務自主的商業模式,才能永續經營。需要參考國外遠距醫療診療報酬的修訂方法,針對不同遠距醫療需求,逐步擴大放寬診療條件,也同時制定合理的健保或自費給付辦法,讓多元化企業進入平台經營(如保險業、資通訊、廣告業主等),才能滿足更多遠距醫療需求,以促使遠距醫療產業鏈更加完整。

        工研院於2020年公布「2030技術策略與藍圖」,聚焦「智慧生活」「健康樂活」「永續環境」三大應用領域,以及共通性的「智慧化致能技術」(包含人工智慧、通訊、半導體晶片、資安與雲端)。其中在2030年「健康樂活」的應用領域中,就有一個「算病」的未來遠距醫療情境:一個居家的長者,可以透過雲端連線到醫療機構,將平常量測的健康數據,利用AI分析現況與預測未來健康樣貌,再透過談話機器人進行關心與討論健康照護議題,若有必要才由專業醫師透過遠距視訊問診,或是患者親自到醫院做進一步檢查。

        綜而言之,期待臺灣在後疫時代,利用臺灣的資通訊產業與技術優勢,擇優布局遠距醫療產業生態鏈,透過產官學研攜手跨界合作,引領產業突破現有框架,提升國際競爭力。未來不僅打造防疫安全網,還可以發展其他遠距契機,包含遠距心靈諮商、遠距養生保健、遠距健康運動等應用。

         

        本文經編輯後刊載於2021年9月【工業總會產業雜誌】618期
        著作權所有,內容非經同意不得轉載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