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服專區
  • 登入
  • 註冊
焦點產業

events近期活動

      keyword關鍵議題

      expert熱門專家

        POP REPORT熱門文章

        i卡會員

        歡迎免費加入,享有多項免費權益!

        >

        PRESENTATIONS主題推薦

        POPULAR熱門專區

        FIEKView:打造強韌產業生態鏈,創造智慧臺灣價值
        • 2020/12/28
        • 18576
        • 291

        臺灣素以製造業享譽世界重要地位,雖然沒有廣大的內需市場,但卻有眾多的臺商工廠,其供應鏈遍佈全球無遠弗屆,這些眾多製造工廠可說是臺灣智慧機械及相關應用系統的最大「準內需」市場,因此發展「工業4.0」亟具場域優勢與機會。過去臺灣產業擁有「製造業的功夫、服務業的精神」,故能在2018年創造具有新台幣約14.0兆的在地產值(不包含14.5兆的海外製造),占所有出口的87.3%,雇用306萬人的在地就業機會,及平均創造29.1%的附加價值率,故臺灣製造業在全球具相當競爭力。

        根據工研院IEK Consulting的研究資料顯示,半導體對臺灣的經濟貢獻在2018年創造新台幣2.6兆的產值、雇用22.5萬人、貢獻國內生產毛額(GDP)約7.8%、並達到54.8%的附加價值率,若加上帶動上下游半導體供應鏈產業及相關服務業消費,可額外帶動新台幣約3.0兆的產值(1.2倍)、及額外創造57.5萬個工作機會(2.6倍)。

        當深究我國半導體產業內涵,可以發現台積電對產業的貢獻相當大,根據公司資料顯示,在2018年創造新台幣1.0兆的產值、貢獻國內生產毛額(GDP)約4.5%、雇用4.3萬人、並達到77.0%的附加價值率,若加上帶動上下游供應企業及相關服務業消費,可額外帶動新台幣約2.0兆的產值(2.0倍)、及額外創造36.4萬個工作機會(8.5倍)。若未來我國能有多些類似台積電上下游供應鏈,則臺灣產業在全球就可佔據更關鍵的制高點,也可以對臺灣經濟做更大的貢獻。

        臺灣半導體業與台積電的經濟與社會貢獻

        圖一、臺灣半導體業與台積電的經濟與社會貢獻

        近期地緣政治影響日增,在後新冠疫情及美中科技分流趨勢下,下一波全球企業不再追求大規模、低成本的製造型態,反而亟思如何來建構企業強韌的核心能耐,使其當面對重大事件時,企業能夠抵禦、吸收衝擊,快速適應或恢復,不中斷其關鍵功能。

        尤其,最近兩年已經有許多臺商把海外工廠移回臺灣或轉移到東南亞國家,政府也祭出諸多優惠政策,吸引臺商資金回臺投入高階製造及高科技研發。另外,美國以「美國優先」政策,積極建立在地的製造供應鏈,例如,台積電將赴美國亞利桑那州建造美金120億元的先進晶圓廠,預計於2024年開始量產,相關的上下游供應鏈也會跟著赴美設廠,包含設備、材料、晶圓、自動化等廠商,不禁令人憂心如何將企業高價值活動根留臺灣。

        在蒙古人傳頌的歷史中,據說成吉思汗大軍之所以驍勇善戰,攻無不克,建立橫跨亞歐的蒙古帝國,其中之一的關鍵因素,就是每一個蒙古騎兵通常會同時帶著三匹馬上戰場戰鬥馬備戰馬、及糧草馬。戰鬥馬是自己作戰時的主要坐騎,備戰馬則是在自己的坐騎跑累時換乘用的,讓戰鬥馬能在不載人時,仍然可以邊恢復體力邊趕路,也還可以替換受傷的戰鬥馬;糧草馬則是平常用來載著糧草做補給用,但是如果遇到沒吃沒喝的極端絕境,還可以被殺掉做食物用。所以,蒙古大軍才可以遠征或突襲時,日夜趕路提高作戰效率,往往對敵人發揮唯快不破的奇兵效益。

        上述故事引人深省,若是未來因應分散式製造趨勢下,有更多臺灣企業必須外移到美歐市場就地生產,則可能造成臺灣出口產值減少幾千億元以上,會牽動全球半導體及其他高科技與高階研發人才的一併外移。若可以仿效蒙古騎兵的多馬戰略,思考如何以戰鬥馬備戰馬糧草馬,再外加騰雲馬,快馬加鞭協助臺灣製造業佈局全球,提升產業韌性,並將高附加價值留在本地,則可以開創臺灣製造業一番新局面。

         

        戰鬥馬:打造強韌產業生態鏈

        在面對數位科技所帶來數位轉型趨勢下,各國製造業勢必有在地化的需求,將迫使我國製造廠商需要全球布局,因此臺灣產業必須全方位轉型升級,有如鍛練身強體健、頭腦清晰的體質,共有四大產業需求:零接觸防疫讓免疫力更無慮;不間斷營運讓軀幹更強壯;分散式製造可讓手腳更敏捷;以及透過智慧化決策讓頭腦更智慧(摘自2020年經濟部技術處科專首長會議討論議題)。

        零接觸防疫:即透過遠距監控/協作/維修,減少人員現場作業,零接觸環境避免人員染疫。這次疫情發生後,很多工廠復工後碰上設備廠商的機台,因為工程師無法從總部飛到客戶端而停產,因此未來遠距協作和維修的能力就成為競爭力的一環,設備廠商需要開發創新應用的相關技術。

        故「零接觸防疫」即強調企業運用網路安全、自動化或自主化科技,使企業員工或客戶具「零接觸」防疫環境;當疫情肆虐時,企業為防護員工或客戶健康,避免人員接觸或聚集,並啟動遠距作業(如在家上班、遠距維護/訓練),導入具強韌性、資料安全的作業平台。例如:疫情期間,愛微科和司圖科技合作,運用智慧防疫之體溫貼片,結合室內定位技術追蹤隔離者,提供居家隔離者與檢疫者需定時量測與回報體溫,可減少醫護人員定期查訪人力。

        不間斷營運:即按客戶需求生產、掌握關鍵物資自主化,維持生產不斷料、機器不停運、服務不中斷,快速復原等。所以,除了單一生產基地必須具備多元化的備援系統,包含材料、設備、系統、人員等之外,還需要跨生產基地的緊急支援制度的設計。

        故「不間斷營運」即企業隨時為任何緊急事情做好準備,必須評估檢視價值活動中,依風險程度建立多元的備援系統,包含材料、設備、系統、人員等,還需要跨生產基地的緊急支援制度的設計,務使可快速復原。例如:美國汽車大廠General Motor於疫情期間,緊急與醫院討論呼吸器規格,透過3D列印翻模試製,按需製造關鍵零組件,終可以提供呼吸器給醫護救難人員使用,達成不間斷營運目標。

        分散式製造:即建構全時、全域、全連結、全球化的生產供應鏈體系,提升應對重大災害的風險管控能力。所以,全球分散式製造需要有規模的廠商之外,也需要能有在地的供應群聚,甚至要能控制總成本以保持國際競爭力。

        故「分散式生產」即建構24/7全時間、跨國界的生產與供應體系,除了就近客戶生產與供應外,也能異地產能布署與調度、零組件或耗材支援、即時在地技術服務等,都是在遭逢重大變故時,維持國際上競爭優勢的關鍵。例如:工具機大廠友嘉集團,平時即積極全球布局,擁有遍布十餘個國家50個生產基地,於新冠疫情爆發初期,世界各地生產營運據點都受到衝擊,除了啟動防疫應變計畫外,也依客戶需求進行模具或零組件移地生產、在地技術服務支援,終獲得客戶更佳的信任,成為分散式生產的典範。

        智慧化決策:即透過人工智慧輔助專業經驗,達到高速精準決策,發揮核心系統指揮能力。尤其有些營運的專業知識需要受到高度保護,透過智慧化決策系統的運作,比起透過純人工的判斷,要較能發揮效益及訊息保密。

        故「智慧化決策」,是將工廠端生產大數據與營運端大數據整合,並運用人工智慧工具來輔助專業領域經驗,重視資安維護及透過數據蒐集分析與可視化,達到快速精準決策,發揮提前預警或核心系統指揮能力。例如:台積電位於上海松江廠、南京廠設廠,製程大多已數據化、自動化,且生產大數據掌握於臺灣總部,藉由資訊安全防護機制,交換重要關鍵資訊採「不落地」措施,不虞生產機密被竊,此即為智慧化決策最佳做法。

        臺灣強韌產業生態鏈的未來需求

        圖二、臺灣強韌產業生態鏈的未來需求

         

        備戰馬:善用臺灣本地強韌元素

        傳統上,強韌的定義就是針對重大衝擊事件,如天災(疫情、地震、水災等)和人禍(失責、恐攻、戰爭等),要具有事前全面診斷(Diagnostics)、事前完善準備(Preparation)、事發前提前預警(Forewarning)、事發時快速反應(Response)、以及衝擊後迅速恢復(Recovery)的能力。但是除此之外,臺灣一定要以獨特的臺灣強韌特色,建置有高附加價值及國際競爭力的創新科技應用生態,包含仿效臺灣在地生物的四大強韌元素:高敏捷(蟋蟀)高韌性(竹子)高韌命(蚯蚓)高價值(臺灣黑熊),才能打造「強韌產業生態鏈(Resilient Industry Ecochains)」,成為全球產業價值鏈與經濟體系不可缺少的關鍵夥伴(Indispensable Key Partner)

        打造具有台灣元素的強韌產業生態鏈

        圖三、打造具有台灣元素的強韌產業生態鏈

        高敏捷:像蟋蟀一樣善於跳躍,能夠彈跳避敵。隨著全球大客戶要求在地化生產,臺灣企業必須建立短鏈生產體系以外,還要能控制總成本。

        以國內工業電腦廠新漢智能為例,2018年底在林口啟用的智慧工廠,新工廠產線從零件配料、盤點、電路元件焊接、DIP插件、組裝、測試到裝箱,全部都由機器自動化自動完成。新漢董事長林茂昌表示:「新產線相較於舊產線,人力雇用從300人減少至180人,但整體生產效率反而高出20%~30%。」(資料取自天下雜誌訪問)。在美中科技分流與疫情風險控管兩大趨勢下,新漢是將工廠內OT(Operation Technology)端感測器與MES系統,以及IT(Information Technology)端如ERP、訂單管理系統、QA系統等異質數據進行整合,協助客戶達成「智慧工廠」。新漢所建置的戰情室讓企業決策者可即時掌握跨區/跨國生產線進度,因應接單狀況靈活進行異地生產調度,確保營運與獲利。在跨國製造、短鏈供貨成為常態下,新漢「智慧工廠」的解方是讓營運流程透明化,訂單可異地轉移,管理階層遠端監控,產線快速調整,因而提供更智慧、更強韌的製造服務。

        高韌性:如同竹子一般能隨風搖擺,而不易折斷。臺灣製造供應鏈能夠在受到災害衝擊時,要能持續營運而不斷鏈。

        以臺灣航太業龍頭漢翔航空為例,由於航太元件少量多樣之特性,容易產生訂單率不足、成本提高、庫存量增加,更容易影響生產速度及交期不穩定,因此如何簡化批量生產組件,加速開發速度,以及維持生產品質,成為競爭力關鍵。漢翔與工研院等法人合作,導入積層製造(3D printing),取代部分關鍵零組件的製造程序(如引擎零件),並可根據組裝團隊回饋進而持續且快速的打樣生產。由於積層製造數位化設計與按需生產的特性,可靈活因應航太產業少量多樣的訂單需求,並提升航太關鍵系統件的自主化能力;而積層製造的「加法」特性(要多少用多少),也使得漢翔在相同的製造工序下,達成成本降低30%、產量增加20%以上的效益。在供應鏈衝擊造成關鍵零組件短缺影響下,以積層製造翻模試製關鍵零組件,讓供應鏈恢復生產,可做為在地製造不間斷營運之備援能量。

        高韌命:像蚯蚓被切斷仍然可以損傷癒合,甚至細胞再生。在現實的國際競爭環境中,臺灣企業要能夠求生存,即使在受制品牌廠商的代工製造模式,也能夠擠出利潤。

        以國內紡織大廠和明紡織為例,創辦人陳文進在1976年創立和明紡織,生產各式布料,而二代接班人陳富泉堅持做高單價、工序複雜的布料,也使和明成功拿下Burberry、Ralph Lauren等國際精品大廠的訂單。然而,在中國大陸與越南等新興市場崛起,紡織同業多受價格戰的衝擊而陸續外移或轉行;服飾業也面臨國際快時尚的挑戰,若無法讓客戶儘早拿到產品,便無法爭取及早上市的時間差溢價。和明紡織因此與萬里雲(CloudMile)合作,利用AI整頓製程,以機器學習辨識布料,有效簡化舊有作業方式及流程,以往從靈感發想、設計、看樣到提供樣布的時間,從原本1.5 ~ 3個月縮減為2 ~ 3天;而新設計帶到市場的平均所需時間也大幅降低25%(12個月縮短至9個月),成功改寫紡織業被視為夕陽工業的命運,不再做簡單重複易被取代的工作,創造出附加價值。

        高價值:如臺灣黑熊,身上的白色V字,有如代表臺灣獨特的價值(Value)。臺灣企業在全球製造競爭態勢中,不是在爭第一(如產值規模、市場占有率),而是要追求唯一(如關鍵夥伴、獨特技術),唯一是因為有創新的價值,可以開創新藍海,避免在紅海中競爭。

        以臺灣最具代表性的晶圓代工大廠台積電為例,專注於先進製程的推進,2019年推出七奈米「強效版」製程後,已逐步超越國際半導體大廠英特爾(Intel),並預計在2022年進入三奈米量產的時代。另一方面,協助AMD製造CPU與繪圖晶片,挑戰龍頭英特爾,市值在二年內翻升八倍,成為AMD的關鍵夥伴。在台積電內部,則採用關鍵資訊「不落地」措施,要用才傳且用過立即刪除,強化品質控管與臺灣/南京廠區的資訊安全;另建構資料分析平台,協助跨廠區工程師製程開發,使台積電平均產出增加60%、人力減少39%。綜言之,台積電在臺製造的附加價值占90%以上,並由臺灣企業總部掌握關鍵製程資訊,將研發、智財與高價值生產活動根留臺灣,以高規格資安強化自身營業秘密的保護。台積電持續提供領先全球的技術優勢,掌握未來快速成長的市場區塊(行動運算、高效能運算、汽車電子和物聯網平台),成為國際市場上不可缺少的關鍵夥伴,堪稱臺灣高價值表率。

         

        糧草馬:培育多元跨域人才

        俗話說「大軍未發,糧草先行」,是指出兵之前,要先準備好糧食和草料,不然再怎麼驍勇的軍隊,也會因為糧草事先準備不足,最後鍛羽而歸。製造業所需的糧草,除了整個生態鏈所需的基礎條件,包含上游的材料、生產的設備、環境的因素如供水、供電、供地、環保政策、法規等,還有最重要的就是人才供應,其中包括研發、管理、行銷及工廠作業員等。

        對大型製造業而言,雖然國際趨勢有大者恆大的傾向,但是大型企業最需要的人才就是技術研發人才。華碩董事長施崇棠,也是工研院院士,曾說臺灣的大企業都是在做全世界的頂尖對決,在每一個目標市場領域裡,都得力拼成為前三名的領導者,才有機會在殘酷的競爭局面中存活下來。但是,因為從臺灣的頂尖大學所提供的人才有限,及學校的國際排名也不在前十名內,因此,台商對人才供應的需求,除了要擴張國內學生培育的質與量之外,也希望能延攬國際人才或是跟國外機構合作。

        近幾年成立的臺灣人工智慧學校已經跟企業合作,以實作的方式幫助訓練了很多梯次的工程師和應用者;另外,政府也在籌備讓企業協助學校設立半導體學院,以新的體制培養企業所需的人才。由於臺灣人口有限,必需培養更多新興科技的專才,也要多培育一些跨領域的通才,並讓臺灣的人才能夠接軌國際,強化國際觀及國際歷練,所以如何吸引國際人才來到臺灣也是一項重要策略。

        另外,因為數位科技日新月異,最近幾年全球人工智慧當道,而身為臺灣產業之光的半導體也將透過邊緣運算(Edge Computing)跟人工智慧、5G通訊及物連網結合。相較於大型企業,臺灣中小製造業,較無雄厚的財務和人才,長期受限於創新動能不足,較難吸引新興科技人才,因此要轉型升級與價值提升的挑戰較高。

        如果政府能夠在未來「振興方案」的規劃中,多透過以新興科技為基礎的「科技服務業」,提供專業諮詢、規劃、與導入科技解決方案,間接協助中小製造業產業成功轉型升級,可以促成建立不單靠政府資源、正面循環的產業合作生態。「科技服務業」包含五大類別:軟體開發系統整合科技平台研發測試、及科技顧問,很多過去幾年成立的新創公司或是加速器成員都是屬於這些類別,也有很多年輕人的投入。

        再者,臺灣最大的資源就是有多元文化為底蘊的人才,如果能夠以人為本,促進跨域創新,善用不同的創新產品與服務,來實現社會包容、環境永續、經濟均富的理想,臺灣就能有效培育產業所需的本地人才,加上吸引適當的國際人才,一起引領國內企業走進國際舞台。

         

        騰雲馬:創造智慧臺灣價值

        疫後我國製造業大舉回流臺灣投資,基本上是以「臺灣製造(Made in Taiwan)」來擴大出口。然而,未來在地緣政治、分散式生產趨勢下,勢將掀起各國政府鼓勵在地化製造浪潮,例如:疫後印度自力更生(The Self-reliant India)計畫即是案例,故僅在臺灣集中式生產製造,未來勢必難以為繼。因此,「製造臺灣(Made by Taiwan)」就是植於現有「臺灣製造」基礎上,以臺灣為全球製造總部的生產布局。若我國企業能主張將高附加價值活動根留臺灣,重視企業社會責任與環境永續,即可讓臺灣成為全球產業共創的關鍵夥伴,發揮「智慧臺灣價值(Smart Taiwan Value)」角色。所謂「智慧臺灣價值」,就是將「創新經濟、包容社會、永續環境」的全方位價值,透過新興科技的軟硬融合系統,把供應生態鏈與全球的消費生態緊密結合,讓臺灣成為共創共榮的產業關鍵夥伴,包含半導體、ICT產業、精密製造、精準健康、通訊產業、文化科技等產業與應用。

        例如:麥當勞在全球的展店策略,每次一個加盟分店在全球開張的時候,雖然是在地消費營收,但是還是與美國總部有密切連結:如,食品研發、培訓系統、品牌權利金、操作軟體系統、品牌廣告、分潤制度等,因此針對整體的投資報酬率(ROI),總部的ROI比率會比每個分店還要高。另外,以著名半導體設備大廠ASML為例,其研發總部位於荷蘭費爾德霍芬,最先進製程EUV曝光機產品是高附加價值產品,一台新的EUV曝光機動輒超過一億美元,而研發的支出以員工人均計算名列歐洲第二,研發、採購、製造服務等高附加價值活動留在荷蘭;儘管如此,ASML積極在全球60據點中,運用混合實境(Mix Reality)科技進行遠距裝機或維護服務,並提供在地技術服務人才培育、公益綠色環保活動,致力於在地半導體產業共創與共榮的關鍵夥伴,讓「智慧ASML價值」發揮到最高境界。

         

        結論

        總而言之,隨著數位經濟的來臨,創新科技與商業模式變革加速,臺灣唯有專業與科技跨領域融合,才能提升本身的附加價值。總統蔡英文針對產業和經濟發展部分,提出未來「6大核心戰略產業」,其中「資通訊及數位產業、5G及資安」即是善用臺灣數位科技優勢,串聯全球智慧供應鏈體系及消費生態,發揮「智慧臺灣價值」。而唯有安全無虞的資安環境,以及擁有防疫科技能量與應變能力,才能具有「分散式生產」「不間斷營運」的條件,臺灣才能提升產業的國際競爭力。因此,當美中科技戰方興未艾、新冠疫情肆虐時期,打造與國際接軌的強韌產業生態鏈,使具「不間斷營運」、「分散式生產」以及「智慧化決策」,將是臺灣製造業脫胎換骨的關鍵。

        最後,隨著數位經濟的來臨,創新的科技與商業模式的速度持續加快,大國及大公司的規模優勢有可能變成大者恆大、贏者通吃。未來臺灣產業既然無法決勝於規模,就應該力拼高度專業知識與應用科技的跨領域融合,創造在新藍海中的競爭優勢,才能提升本身的附加價值。在這全世界都在飽受疫情影響的時代,對臺灣任何產業都是一種挑戰,但也是臺灣整體產業最好發揮的機會,在這次疫情中,臺灣因為防疫成功及供應生態鏈不中斷,讓全球看到臺灣,也建立起「Trust Taiwan」和「Taiwan Can Help」的聲譽;未來,我們應該善用臺灣自有的產業優勢及新興數位科技,快馬加鞭布局「臺灣強韌產業生態鏈」,並加入全球的製造供應及消費應用的整合型生態,才能在疫情過後,使臺灣產業成為全球可信賴的關鍵夥伴。

         

        Amidst the pandemic spread and technology war, it is the worst of time for the world, but it is also the best of time for Taiwan’s Resilient Industry Ecochains.

         

        本文經編輯後刊載於2020年12月【國土及公共治理季刊】
        著作權所有,內容非經同意不得轉載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