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血液重塑醫療韌性與戰略資源版圖
Artificial Blood Reshaping Healthcare Resilience and Strategic Resources
- 2025/09/03
- 229
- 4
#人工血液
#Artificial Blood
#血紅素載氧製劑
#Hemoglobin-Based Oxygen Carriers,HBOCs
#血液管理
#Patient Blood Management,PBM
全球輸血體系因高齡化、手術複雜化、戰爭與疫情而面臨供需失衡,高所得國家掌握近半數血液資源,低所得地區卻經常短缺,5歲以下兒童尤受影響。傳統濃縮紅血球受限於捐血依賴、保存期限與誤用風險,凸顯體系脆弱性。人工血液遂被視為戰略補強,目標是提供可長期保存、快速部署的氧載體。雖然市場規模仍小,但CAGR逾9%,其成長動能來自軍事、災防與公共衛生的剛性需求。美英日三國於2025年前後均提出技術突破,顯示人工血液正從實驗邁向臨床。其未來角色將非取代捐血,而是強化輸血體系韌性,並於血荒與災難情境中擔任「最後防線」。本文將深入剖析人工血液的技術演進、臨床發展與政策實踐現況,提供業界先進作為參考與研判之依據。
【內容大綱】
-
一、人工血液崛起下的輸血政策再定位
- (一)全球輸血體系的結構性失衡與需求驅動
- (二)從全血輸注到成分治療的臨床轉變
- (三)人工血液的戰略地位與技術佈局
-
二、人工血液技術從挫折到轉型的演進路徑
- (一)1980-2020年:技術侷限及長期安全性存疑
- (二)2020-2025年:技術突破與需求重構
-
三、人工血液的戰略佈局與臨床進程
- (一)美國粉末型HBOC:ErythroMer戰地即配、不限血型、貨架三年
- (二)英國RESTORE:實驗室長期培養紅血球與罕見血型客製化
- (三)日本HbV:過期血再生、兩年常溫保存與ESG雙重優勢
- IEKView
【圖表大綱】
- 表一、目前有望進入商業化的人工血液比較
- 圖一、ErythroMer HBOC使用步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