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5/09/22
- 4468
- 22
遠距照護已成為解決照護人力不足與提升照護品質的重要方式,而規律監測生理參數的遠距病人監測系統 (Remote patient monitoring) 目前是遠距照護產業中,系統發展較為成熟的部份。美國由於已將遠距病人監測系統列入保險給付的範疇,因此發展較其他地區來得完善些,目前美國遠距病人監測市場已佔全球 85% 。
目前市場上主要的目標使用族群,多數用於慢性疾病的管理上,以有效率的使用醫療資源,並能達到節省不必要的入院與急診費用的目的。遠距病人監測系統目前監測的主要疾病包含糖尿病、心臟衰竭與其他心臟疾病、高血壓、慢性阻塞性肺炎與氣喘、精神疾病 ( 如憂鬱症與躁鬱症 ) ,以及疼痛治療等等。
由於價格是消費者考量的重點之一,因此廠商在如何降低器材成本上,當然也需要仔細評估與考量,影響器材價格的因素包含:租用或售出的比例、資料傳輸的形式,以及依疾病種類所使用的周邊設備或醫材的種類多寡等。因此未來這是跨入市場的廠商需要仔細思考,並納入系統規劃的一部分。
目前遠距病人監測系統中價格較昂貴的部分在於初期器材的購買支出,因此往往也成為決定採用何種系統的關鍵因素,因此以美國市場為例,每套病人遠距監測系統 ( 包含醫材與週邊設備 ) 的平均售價約為 3,500 美元,每人每月的器材租用費為 100 美元,目前租用與購買比例約為 4 : 6 ,因此未來器材的租用潛力市場,也成為醫材製造商必須要考量與服務廠商合作的關鍵點。
未來市場競爭將相當激烈,但決定系統或產品被採用機率的競爭因素,包含了需具備與病人溝通已收集資訊的能力、資訊傳輸的技術與模式、使用的便利性、價格、彈性客製化與依使用者不同需求而計畫的能力、銷售服務與支持,以及器材尺寸與可攜便利性等,這些都是廠商需要仔細考量與評估的重點。
看好系統在其他高齡社會的發展潛力相當大,有許多廠商紛紛有意加入系統開發的行列,目前美國遠距病人監測器材市場仍屬萌芽期,市場上的重要廠商約有 6-8 家,隨著技術與服務模式的建立,推估未來將會形成有 35-40 家重要廠商的市場局面。以下將針對美國目前較具規模與基礎的公司進行介紹,希望能夠提供台灣遠距病人監測器材製造商的發展參考。
1. 廠商概況
目前美國的重要廠商可以分成四大類,其中以發展遠距健康起家的 Honeywell HomMed 為主要領導型公司,其 2003 年的營收已超過 0.2 億美元,其次為從開發遠距醫療產品起家的 AMD Telemedicine 公司,再者為中小型公司與新興公司 ( 參考表一 ) 。
單位:百萬美元
類型 |
一 |
二 |
三 |
四 |
---|---|---|---|---|
特色 |
具遠距健康基礎的公司 |
原遠距醫療公司 |
中小型公司 |
新興公司 |
營收 |
>20 |
10-15 |
5-10 |
<5 |
重要廠商 |
Honeywell HomMed |
AMD Telemedicine |
American Telecare 、 Health Hero Network 、 Philips Medical Systems 等 |
Cybernet Medical 、 TeleViTal 、 iMetricks 、 Viterion TeleHealthcare 等 |
註:營收為 2003 年資料
資料來源: Frost & Sullivan(2004) ; 工研院 IEK 生 醫 組 (2005/08)
以下將針對各類型公司的重要產品與技術進行介紹 ( 參考表二 ) 。從各公司的產品設計可發現,各公司的關鍵技術在於「資料存取技術」,最主要是在於利用原本已經擁有的生理監測醫材產品基礎,設計出可以儲存與傳輸資料的主機,利用此主機系統再將資訊傳送至系統服務中心。因此「資料存取技術」的開發與運用相當地重要,無論是自行開發或是來自授權皆可,如 AMD Telemedicine 的技術來自 Neptec 公司授權的技術。觀察產品發展趨勢也可發現,將系統與網頁系統整合 (web-enabled) 也是一重要的發展趨勢。
類型 |
公司名稱 |
產品 |
重要技術 |
---|---|---|---|
一 |
Honeywell HomMed |
HomMed Central Station 、 HomMed Sntry 、 HomMed Genesis |
資料存取技術、與網頁系統整合 (web-enabled) |
二 |
AMD Telemedicine |
AMD Video Phone 、 AMD 9900 |
資料存取技術、即時視訊電話與自動服藥提醒。 |
三 |
American Telecare |
Video Patient Station 、 Monitoring Station 、周邊醫材與軟體 |
即時視訊會議與資料存取技術 |
Health Hero Network |
Health Buddy 周邊應用、網頁、軟體與 Icare 桌上型主機 |
資料存取技術、與網頁系統整合 |
|
Philips Medical Systems |
Philips Telestation |
無線、資料存取技術、與網頁系統整合 |
|
四 |
Alere Medical |
DayLink Monitor 、 Nurse Station database |
整合性電子體重計、資料存取技術 |
Cybernet Medical |
MedStar 200 系列、 MedStar 伺服器與周邊設備 |
無線、資料存取技術、與網頁系統整合 |
|
iMetricks |
MediCompass health management system 、 MetrikLink System 、 Air Watch 等 |
與網頁系統整合的病人登入系統、即時傳輸資訊、無線傳輸能力 |
|
TeleViTal |
ViTalWare 軟體 |
資料存取技術 |
|
Viterion TeleHealthcare |
Viterion 100 、 Viterion 500 |
資料存取技術 |
資料來源: Frost & Sullivan(2004) ; 工研院 IEK 生 醫 組 (2005/08)
2. 競爭力分析
以下將從創新性、行銷策略與產品生命週期管理等三方面來探討已發展較為成熟的公司中,不同類型廠商間的競爭力 ( 參考表三 ) 。
(1). 創新性
第三類的中小型公司多將公司定位在研發型公司,且因公司規模較小,因此需找出公司產品的利基市場加以開發出產品或系統,因此會較大型健康照護公司或遠距醫療業務起家的公司有彈性,創新能力一般而言也較強,這將是中小型公司能夠在市場上佔有一席之地的重要原因。
(2). 行銷策略
以在健康照護領域發展一定時間與基礎的第一類大型公司 HomMed 為例,由於與醫療機構、照護機構或疾病管理計畫公司已有長時間的合作經驗,因此對於客戶的需求與價格協調上,皆具較深厚的經驗與談判基礎,此在行銷策略的擬定上也較第三類的中小型公司有經驗,因此也能夠擁有較強的行銷優勢。第二類的於遠距醫療公司,也因與醫療單位擁有合作基礎,因此在行銷策略擬定上也較中小型公司有經驗。因此未來中小型公司亟需在行銷策略擬定上予以加強,才能夠找到利基市場,並找到合作的廠商,擴大市場佔有率。
(3). 產品生命週期管理
第三類的中小型公司雖然在產品開發上可較具彈性,以開發出屬於公司的利基區隔市場,但是整體而言,也受限於公司的規模和資金並不充足,產品的開發與產品線轉換速度也不若第一類的大型公司來得快,因此在產品的生命週期管理上也不若大型公司及早作準備的方式來得巧妙。
未來中小型公司除了積極行銷公司的主力產品之外,也需掌握產品或是市場需求趨勢,以找到新的產品發展趨勢,以對產品線做好生命週期的管理,隨時有新的產品可推上市,新產品的定義很廣,不一定是全新技術的新產品,而是能符合市場需求、加上最新附加功能、外型或功能的改善等,以保持隨時皆有能符合需求、能在市場上販售良好的產品,才不致於曇花一現,而能成為市場上的永續公司之一。
競爭因子\強度 |
低 |
中 |
高 |
---|---|---|---|
創新性 |
類型一 類型二 |
類型三 |
|
行銷策略 |
類型三 |
類型二 |
類型一 |
產品生命週期管理 |
類型三 |
類型二 |
類型一 |
資料來源: Frost & Sullivan(2004) ; 工研院 IEK 生 醫 組 (2005/08)
從美國廠商的競爭態勢看來,不同規模的廠商在市場上皆擁有不同的市場切入點與發展利基,大型公司由於已佔有一定的市場比例,也較熟悉市場行銷與客戶需求,因此較貼近市場,配合提供良好的配套服務,也能擁有較高的市場滲透率,而中小型公司擁有的發展利基,主要包含具研發能力,產品的創新能力,可以根據市場需求,發展出較具彈性的產品應用空間,藉以滿足特定族群的需求,找出屬於公司可以切入的利基市場。
依照市場競爭者的市場佔有率擴大策略理論 ( 參考圖一 ) ,可將廠商分成四大類型:領導者、挑戰者、利基者與追隨者,其中領導者的目標在於維持佔有率並擴大利益,產品發展策略必須採取全方位發展的方式,如 Honeywell HomMed 公司即需要運用併購或策略聯盟的方式,以使其產品線更為完整;市佔率位居第二之挑戰者的目標在於擴大市場佔有率,若要提升市佔率則需要與開發與領導者有所差異、具有自身特點的產品,才能夠擴大市佔率。
利基者的目標在於希望能夠從中獲得較高的商業利益,因此發展策略在於需要與領導者與挑戰者切割出特異性的市場,而在先天條件資金不足的限制下,採取產品線集中發展的策略是可擁有較高經濟效益的策略;而市場追隨者因為品牌行銷能力不足,因此多採取低價策略打入市場,因此營運目標設定在成本競爭力上,為節省研發支出多發展「 me too 」產品,當公司發展集中在價值鏈上利潤最低的製造環節時,往往也成為獲利最低的一群廠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