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IEKTopics|探索臺灣民眾期待的2035社會新風貌

工研院產業科技國際策略發展所啟動「跨世代臺灣民眾共同譜寫的2035生活樣貌」問卷,針對年齡介於18~69歲的臺灣民眾進行調查,旨在了解他們對於2035臺灣社會的期望。同時,透過由此次調查,也希望激發民眾對於未來新興科技解決痛點的嚮往與想像,進一步鼓勵年輕族群更深入參與工研院的科技創新工作。

 

從國際前瞻趨勢看20項未來情境

在問卷設計方面,研究團隊採取以下步驟:首先,從國際前瞻趨勢出發,進行PEEST分析,以識別驅動因子(影響未來環境變化的重要因子) ;其次,將不同驅動因子下的相關需求跨域整合,歸納出十大跨域趨勢(Mega Trends),與本院A(智慧生活)、B(健康樂活)、C(永續環境)、D(韌性社會)四大應用領域相互呼應,如圖1所示。

接著,根據十大跨域趨勢編寫2035未來情境,並邀請國內代表性的產、學、研究界共計23位專家,從臺灣觀點考量情境對臺灣的重要性與可實現性,進一步優化內容以更符合臺灣社會的需求,最終形成20項2035未來情境;最後,將20項2035未來情境納入問卷中,詢問受訪者對於該情境的期待程度以及認為該情境的重要性有多大。從十大跨域趨勢到2035未來情境問卷調查的研究流程,如圖2所示。

此次問卷調查透過線上電子問卷於2023年3月16日至30日進行,依據臺灣人口母體的性別、年齡結構與居住地分布進行抽樣,獲得3,191份有效樣本。

圖1:十大跨域趨勢與四大領域的關聯

 

圖2:十大跨域趨勢到2035未來情境問卷調查的研究流程

 

民眾期待2035未來情境

問卷調查結果顯示,超過六成民眾支持問卷中的20項2035未來情境,顯示出民眾對於新興科技解決痛點、打造更美好生活的這件事,抱持高度期待。在這20項未來情境中,民眾最期望的前五項分別為:防災無死角、打敗疾病、照護很easy、用電自給自足、零廢棄城市,而認為最重要的前五項分別為:防災無死角、零汙染工廠、用電自給自足、零廢棄城市、打敗疾病,突顯了臺灣民眾對於安全、健康、環境等關鍵議題的高度關注。

以下依據「韌性社會」、「永續環境」、「健康樂活」、「智慧生活」等四大應用領域,說明此次調查反映臺灣民眾對2035社會的期待與看法。

圖3:臺灣民眾對20項未來情境的期待程度與認為重要的比重

韌性社會

近年來,新冠肺炎疫情、俄烏戰爭、劇烈氣候等意外事件不斷發生,引發民眾對未來不確定性的擔憂。對於身處風災和地震等災害頻發地區的臺灣民眾來說,風險意識更強。在此次調查中,出人意料的是,「防災無死角」這個情境超越了媒體和產業常討論的「打敗疾病」、「零廢棄城市」、「用電自給自足」、「虛實無界限」等情境,成為「民眾期望發生比例最高(92.6%)」、「民眾認知重要比例最高(94.9%)的雙料冠軍

「防災無死角」的情境描述是:「城市廣設災害即時預警系統,可感測各種狀況(如地震、洪災等),並連結到住宅、工廠、商辦等建築,可在異常出現初期發動有效因應措施」。民眾對此情境的期待與需求,可以成為未來建立智慧城市和提高韌性的重要基礎

除了「防災無死角」,民眾對於其他相關韌性情境也表現出高度期待。約有90.3%民眾期待「用電自給自足」的未來情境。此情境描述:「電力供應可精準配合需求與消費,有效不浪費;且車輛、住宅均能自行發電、儲電,達到用電自給自足」,這與未來分散式電網、交通運輸電氣化等科技趨勢相呼應。此外,針對「高防護資安」、「敏捷製造」未來情境,分別有89.4%、79.6%的民眾期待發生。此結果再次印證臺灣民眾對於建設韌性社會的高度期望,同時,也顯示臺灣民眾面對韌性社會願景,更優先關注防災議題、其次是能源自給與資訊安全,而供應鏈安全則相對較低。這樣的偏好可歸因於臺灣民眾對各項韌性議題的實際感受程度

進一步分析,就受訪者職業別而言,任職於製造業的受訪者,認為「敏捷製造」情境重要的比例達86.1%,高於整體的81%;而任職於公共行政及國防與強制性社會安全領域的受訪者,對於「高防護資安」情境的期望比例為95.2%,高於整體的89.4%,這顯示「韌性社會」議題是多元性,不同職業背景的民眾基於各自專業的理解,對於風險意識關注的焦點也有所差異。

此外,調查結果還呈現了三個有趣發現:首先,「防災無死角」無論在性別、年齡、居住地等各類別中,都被認為是最重要或次重要的情境。這意味著對於「防災無死角」的重視程度不分男女老幼。然而,進一步觀察可以發現,最重視「防災無死角」的族群是從事「醫療保健及社會工作服務業」的工作者,其認知重要性比例高達99%。這顯示醫療保健與社工人員非常重視透過科技解決方案實現有效防災和抗災能力,因此第一個要做的是,未來的防災科技系統開發者應該妥善地將科技管理系統與醫療保健、社工體系相連結

第二,在總共3,191個有效樣本中,民眾對於「用電自給自足」期望程度與「零廢棄城市」、「零汙染工廠」兩項未來情境的相關程度最高2,換句話說,期望「用電自給自足」的民眾同時也期望「零廢棄城市」、「零汙染工廠」能夠實現。民眾對於「能源自給」的嚮往與「零廢棄」、「零汙染」的永續發展願景相互連結。

第三,在不同年齡族群中,60~69歲的族群對於「高防護資安」的期望比例最高,達到92.3%,而此一期望比例隨著年齡下降而遞減,18~29歲族群期望比例最低,為84.9%。這可能意味著,年長者對於自己保障資訊安全的能力較欠缺信心,因此更倚賴科技來強化資訊安全。

 

永續環境

在國際上,「2050淨零排放」已成為廣泛共識與目標,在政府、產業、媒體的多方倡議下,臺灣民眾對於永續發展議題的重要性與迫切性也多所了解。根據2022年產科國際所進行「2022臺灣民眾淨零永續行為調查」,已有40%臺灣民眾採取節能家電、新衣減半、食物零廢棄等淨零永續行為。

在今年的調查中,永續環境相關未來情境也是調查重點。研究團隊提出包括:「零廢棄城市」、「生態友善農業」、「零汙染工廠」、「環境友善住宅」、「綠電處處有」等五項永續環境相關未來情境。民眾對於這些情境的期待比例分別為89.6%、88.8%、88.5%、86.8%、83.7%。換句話說,所有永續環境相關的未來情境都獲得超過八成的民眾期待。

根據今年與去年(2022)的調查結果,可以得出兩個重要的發現:首先,在永續環境相關的情境中,民眾最期待「零廢棄城市」。去年的調查結果也呼應了這一點,顯示「零廢棄」是臺灣民眾對於永續環境的首要關注目標。去年調查顯示,超過87%民眾已採取或可能採取新衣減半、食物零棄等淨零永續行為3。這可能與臺灣長期推行資源回收政策相關。2020年環保署曾進行全臺民眾環境素養調查,結果發現民眾願意減少使用塑膠袋及塑膠吸管,配合落實垃圾分類及資源回收,這表明垃圾分類政策已經成為臺灣永續發展的重要方針。在這樣的背景下,民眾更期望2035臺灣社會可以實現所有廢棄物都能回收循環的目標。

另一方面,在今年的調查中,近87%民眾期待「環境友善住宅」發生(其中有57%是非常期望發生),相比之下,去年的調查只有一半的民眾已經或可能採取外牆節能、居住綠建築等淨零永續行為,這結果表明,若從更長遠的角度來,民眾對於環境友善住宅的偏好增加。同時,約有一半的民眾將「環境友善住宅」定位為期望實現的願景,而非會立即採取行動的策略

調查結果還顯示了以下有趣的發現:首先,整體而言,87%的民眾認為「綠電處處有」重要,83.7%的民眾期望這個情境發生,顯示綠電科技是民眾高度需要且重視的領域。然而,男性和女性對於情境的看法存在一些差異,男性與女性期望「綠電處處有」發生比例分別為79%和88%。即使在已婚或是特定年齡區間,女性期望比例仍高過男性,差距達到10%以上。在這種狀況下,綠電科技的開發者可以考慮如何利用女性角色及其行為模式,加速綠電科技的應用普及。

若從職業別看,從事製造業者明顯較其他各項服務業認為「綠電處處有」重要(達89%),但期待程度則沒有明顯差異。可能顯示在國際淨零碳排趨勢下,製造業從業人員認為綠電對未來工廠的運作至關重要,但礙於臺灣天然環境條件限制,對於該情境的期待程度沒有特別顯著。

再來,在零汙染工廠、零廢棄城市等環保相關情境方面,調查結果呈現已婚、須扶養家人(如老人、小孩)者的期待程度,明顯高於未婚或不需扶養者。可能這類族群因為肩負養育責任,更關注下一代是否能在無汙染的環境下長大,故更期待環境的永續發展。

最後,東部及其他地區受訪者對於「生態友善農業」的重要認知比例高達94.6%(北、中、南則分別為90%、91.1%和89.9%)。然而,東部及其他地區的受訪者對於期望「生態友善農業」發生的比例卻只有84.6%(北、中、南分別為88.9%、89.8%和88.5%)。換句話說,在以農業為主要經濟活動的東部地區,受訪者高度認同「生態友善農業」的重要性,然而,他們對其實行的期望卻相對較低。這可能是因為在東部地區,實施「生態友善農業」仍存在一些進入門檻。

 

健康樂活

根據聯合國報告,高齡化已成為國際趨勢,2021年歐洲與北美地區人口平均年齡已達40歲,為縮小高齡人口的財富差距,各國需要針對老年人口進行長期投資。其中,由於預期壽命增加與出生率持續下滑,高齡化亦為臺灣社會重要課題。臺灣已於2018年步入高齡社會,並預估將於2025年進入超高齡社會4。高齡化已成為臺灣社會重要議題,就業環境與基礎設施也必須隨之改變。

這次調查結果發現,在健康樂活相關情境中,「打敗疾病」、「照護很easy」位居民眾期望比例的第二與第三位,「高齡也青春」、「體能更優越」則分居第十一位與第十五位。可以看出民眾更期望解決與疾病、照護相關的問題,而不是僅僅專注於老化和體能限制。

在60~69歲的受訪者中,對「照護很easy」、「打敗疾病」的期望發生比例分別為93.%、92.8%,高於「高齡也青春」的88.1%和「體能更優越」的86.4%。顯示即使是老年人,他們也期望獲得良好的照護、減少疾病的威脅,而不僅僅是透過科技減緩老化的影響。

「打敗疾病」的情境描述為:「引發疾病的潛在因素多半已被找出來,人透過健康管理、改變生活習慣或接受預防性醫療,便能避免多數疾病發生」;「照護很easy」的情境描述為:「多數高齡者能受到基本照顧,不用花大錢便能讓其個別照護需求被滿足,如照護機器人提供有溫度的陪伴」。民眾對此兩項未來情境的期待,反映民眾以健康管理取代疾病治療、獲取平價客製化照護服務的需求。

考慮到目前臺灣高齡人口中患有慢性病的比例相當高,如果患者無法按時服藥或定期就醫,可能導致更嚴重症狀甚至危及生命。在健康樂活應用領域,科技開發者可以從高齡者慢性病的角度切入,結合健康管理與平價客製化照護服務,降低高齡者罹患慢性病機率與相關照護成本,從而實現成功老化的目標。

此外,調查結果也顯示:已婚、有撫養小孩或長輩者,相對於未婚或沒有撫養責任者,更期待「照護很easy」、「體能更優越」、「打敗疾病」、「高齡也青春」等情境發生,這意味著對肩負照護責任的家庭成員來說,他們期待未來科技能夠共同分擔照護責任。

再者,相較於其他年齡族群,60~69歲的受訪者更期待發生的情境包括「高齡也青春」、「體能更優越」、「環境友善住宅」、「會思考的房子」等。這表明銀髮族最關注自己的身體狀況,其次為住宅環境本身。此點也符合臺灣社會普遍「嚮往居家養老」的價值觀。若結合已婚、有撫養責任族群期待科技解方共同分擔照護責任的期待,可發現臺灣民眾在2035超高齡社會所追求的共同願景是「有愛無負擔的家」

 

智慧生活

2022年10月ChatGPT問世,推動了全球AI產業的快速發展,Tractica估計到2025年,全球AI市場年營收可達到1,260億美元,AI將廣泛應用於家庭、健康、金融、製造、教育等領域。對於臺灣社會來說,網路用戶占九成人口、每天平均上網時間為7小時,透過網路平台與數據應用,結合AI技術,實現智慧生活願景,已成為民眾期待提升生活便捷性、自主性的重要手段。

在本次調查中,與「智慧生活」相關的情境包括「溝通不設限」、「移動不靠人」、「會思考的房子」、「無人機暢行」、「工作很輕鬆」、「消費訂製化」、「虛實無界限」。其中,民眾對於「溝通不設限」的期望比例和認知重要比例都最高,分別為87.8%與87.7%。「溝通不設限」的情境描述為:「用自己的慣用語(如中文)與不同國家的朋友溝通,不再有語言隔閡,也能夠與機器雙向自然交流」。顯示民眾進入智慧生活,非常期待新興科技能解決溝通的困難,讓不同語言的人民能夠自由交流,並希望可以輕鬆地透過自然語言與機器溝通,完成各種工作。

進一步觀察發現,特定族群對於智慧生活情境的期待比例較高。例如,在金融及保險業工作的受訪者對於「消費訂製化」和「虛實無界限」的期待比例分別為80%與74%,高於整體受訪者的71.3%和63.3%,這可能是因為近年疫情刺激金融業加速推出線上服務。台灣金融研訓院「2022台灣金融生活調查」報告指出,2020年民眾使用網路銀行的比例為28%,2022年已成長至47%,顯示銀行業的數位金融服務快速發展。

隨著數位服務在金融業的快速推廣,金融從業人員已體驗到客製化、虛實整合的智慧科技解方,的確有助於提升營運效率與客戶滿意度,因此對「虛實整合」和「消費訂製化」情境更加樂觀。

調查結果中有個有趣的發現:「虛實無界限」的情境描述為「透過虛擬實境擴張生活體驗,如讓娛樂、學習的過程更身歷其境,不用到現場或面對真人,便能感覺身在其中」。比對學生受訪者與任職於教育業的受訪者,學生期望「虛實無界限」發生的比例達74%,教育業受訪者約66%

換句話說,與老師相比,學生更期望透過虛實整合技術進行學習。這可能表明,在將虛實整合技術應用於教育場域時,更大的挑戰在於教學端,而不是學習端,科技開發者應進一步了解並解決教學端的障礙,以利擴大相關應用。

此外,從調查結果亦可發現,北部民眾對於大部分智慧生活領域的情境,期待程度都低於整體民眾。如北部民眾期待「虛實無界限」情境的比重為60%,低於整體民眾的63.3%,東部民眾則達79%。類似的情形也發生在「消費訂製化」情境,北部、整體、中部民眾對此情境的期待程度分別為68%、71.3%、78%。

推測原因,可能北部的數位資源較為豐富、數位體驗在生活中較為普及,故相較其他區域民眾,反而較不渴求數位應用相關情境,此類情境對於非北部區域民眾的吸引力更大。

 

務實Z世代,最關心韌性與淨零

在這次調查中,研究團隊特別觀察年輕族群的偏好,尤其是Z世代(18~29歲族群)的看法。依據Z世代族群對20項未來情境的期待發生比例與認知重要比例,可區分為Z世代優先關注情境、次要關注情境與較低關注情境。以下是Z世代對2035臺灣社會期待呈現的三個特點:

第一,Z世代高度關注與永續環境相關的情境,這些情境皆被列為Z世代首先關注情境,顯示Z世代對淨零議題擁有較全面認知,包括零廢棄、零汙染、綠電、綠建築、永續農業等議題;第二,在智慧生活相關情境中,Z世代最期待「溝通不設限」情境發生,也認為這是最重要的情境,這與Z世代渴望自由地表達自我想法、樂於接受多元知識等特點相互呼應;第三,Z世代對「工作更輕鬆」的期望發生比例和認知重要比例,皆明顯高於「虛實無界限」、「消費訂製化」等個人享受相關的情境,這反映Z世代的個人務實主義,希望能有更多自主時間,追求靈活、有效率及自主性的生活與工作模式,而非單純追求享樂。

圖4:Z世代對2035臺灣社會關注的情境

 

期望實現未來社會樣貌

籃球巨星麥可.喬登說過:「沒有人知道明天會發生什麼事,但我迫不及待要看見未來。」在這次調查中,也看到民眾對於「未來」熱切期待,問卷的回收速度和份數超出研究團隊預期。

問卷結果呈現出民眾較期待無病無災、無憂無虞的未來,若政府或產業欲提出有感的科技解方,在研發布局或產品應用的方向上,可考慮更強化在防災減災、健康照護、降低環境汙染等民眾最有感的領域。如果從特定族群對於未來情境的反應來看,調查結果呈現女性、已婚、需撫養家人、50~59歲者,對於未來情境的期待程度較高,故將來無論是政府或產業推廣科技應用,可善用這些族群的力量,做為研發方向的參考,或做為研發成果示範驗證的對象。

三千多位臺灣民眾的意見,忠實地反映了他們對2035年科技實現更美好未來的渴望,而民眾期待的未來社會樣貌,則為工研院與臺灣產業創新技術研發的下一哩路,提點出方向與目標。


  1. 在所有的有效樣本中,勾選「有點期待」、「很期待」或「有點重要」、「很重要」的民眾占整體比重。
  2. 民眾「用電自給自足」期望程度與「零廢棄城市」期望程度相關係數達0.491;民眾「用電自給自足」期望程度與「零汙染工廠」期望程度相關係數達0.486。
  3. 在工研院IEK Consulting「2022臺灣民眾淨零永續行為調查」中,受訪民眾已經這樣做+可能這樣做的淨零永續行為中,「新衣減半」、「食物零棄」分別居第三位、第四位,僅次於「節能家電」與「食當地當令」。
  4. 高齡社會的定義為老年人口占總人口比例達14%,超高齡社會的定義為老年人口占總人口比例達20%。

本文檔案:2023 IEKTopics|探索臺灣民眾期待的2035社會新風貌下載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