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IEKTopics|深耕50引領台灣產業躍進未來

工研院誕生在國際局勢險峻的七〇年代,從成立的那一刻起,便肩負以科技研發帶動產業發展的使命,回顧過去半個世紀,工研院協助臺灣從勞力密集的產業結構轉變為技術導向的高科技大國,奠定半導體產業的重要基石,也帶動資通訊、材化、機械、生醫、綠能等產業發展,在每個產業轉型發展的轉捩點,工研院始終扮演重要推手與後盾。

面對下一個50年的挑戰,做為臺灣產業科技的先行者,必須預見未來趨勢,並以科技戮力實現。工研院的研發策略導入藍海思維,從事市場導向的研發,跳脫既有市場的競爭邁向價值創造,鼓勵同仁不只聚焦技術突破,也要為產業存在的問題提供具有價值的解決方案。為此,工研院於2018年擘劃「2030技術策略與藍圖」,從情境需求導引本院策略性研發技術布局,積極面對市場需求所帶來的技術挑戰,並確保有效利用有限的資源來解決真正的問題。

 

從掌握跨域趨勢到打造藍圖

面對新興科技如生成式AI、5G、量子運算等不斷創新,為快速回應未來技術需求,敏捷調整工研院研發方向與資源,今年工研院提出「2035技術策略與藍圖」,從描繪未來趨勢出發,歸結出數位賦權、網宇世界、移動革命、成功老化、健康進化、脫碳能源、低碳生活、資源循環、敏捷治理、韌性城鄉等十大跨域趨勢,並在原有的「智慧生活」、「健康樂活」與「永續環境」應用領域外,為順應最新趨勢,新增「韌性社會」領域。

「韌性社會」主要內涵有三,包含基礎建設的韌性、能資源的韌性與人力運用的韌性。回顧過去幾年,重大事件發生的頻率、影響性皆有升高趨勢,國家、社會、產業必須足備因應變局的韌性力,縮小外在風險帶來的衝擊,維持國家運轉及企業營運,從中快速復原,甚至掌握新契機。

工研院產科國際所將以上研究過程與論述精華,集結成年度專刊《奔未來:深耕50 領跑世界》,可視為航向未來的藍圖,期望成為引領臺灣各界下一哩路的方向。然而,洞見未來絕非易事,為此,本專刊有兩項重大做法,其一,邀請國際科研機構共筆,包括英國官方成立的英國數位產業加速器中心(Digital Catapult Centre)、法國能源議題創新研發首要機構法國原子能與替代能源委員會(CEA)、有日本工研院之稱的日本國立研究開發法人產業技術綜合研究所(AIST)、相當於加拿大工研院的加拿大國家研究委員會(NRC)等12個機構,期望集結國際產業專家之力,洞察最可能的趨勢發展。

其二,向超過3,100位臺灣受訪者調查「跨世代臺灣民眾共同譜寫的2035生活樣貌」,以驗證十大跨域趨勢的在地性,調查結果顯示民眾對於科技防災、健康防禦與照護的「安全感」的渴望及需求,提升防災及應變能力、打造無死角的韌性社會是民眾心中首要課題,與工研院「打造韌性社會」的新任務吻合。

 

深入研發,讓產業創新發展

展望未來研發方向,工研院以終為始,逐步發展大趨勢所需技術,從即刻起為下一代的永續與美好預做準備。以韌性社會為例,工研院將以跨領域研發能量,從資通訊、光電、能源、材料、機械、生技醫療等多元領域,整合建構有助於國家防災的技術方案;邁向永續未來,低碳生活、脫碳能源、資源循環是未來必然趨勢,在此應用情境下,工研院發展可永續再生之能源供應、消費與回收再利用之循環科技,縮小能資源耗用與對環境排放衝擊,建立淨零永續社會與產業發展共榮的生態體系。面對臺灣將在2025年步入超高齡社會,工研院結合醫療、資通訊、大數據與人工智慧等科技,透過積極促進健康與創新照護模式邁向成功老化的目標。

工研院一直是推動產業發展的創新引擎,以科技市場連結資本市場是實現科研成果商業化的重要因素,也是工研院致力推行的任務之一,今年4月工研院子公司——創新工業技術移轉股份有限公司攜手四大上市企業,共同成立以投資新創團隊為主的「研創資本公司」,透過研創資本公司,讓有潛力的研發團隊,提早接觸資本市場、布局新創,為臺灣產業注入新動能。

綜觀國際局勢,各國日漸注重在關鍵技術和產業發展上,與可信賴夥伴合作,推升了臺灣在國際供應鏈的重要性,這幾年工研院努力深化全球的創新夥伴關係,例如,為加速臺英在半導體領域合作,規劃在英國設立服務據點,期能創造更多技術創新與供應鏈協作的夥伴關係。同時,為超前部署新南向,將以泰國為基地,設立工研院泰國聯絡處,協助泰國臺商升級轉型,深化與當地科研機構合作,建立鏈結全球與區域之科技合作平台,積極以科技助力臺灣成為「國際可信賴的夥伴」。

臺灣已成為國際社會的一份子,工研院扮演臺灣產業和世界接軌的橋梁,以科技之力帶來價值創新,幫助產業應對全球挑戰,創造新市場,迎戰未來!

本文檔案:2023 IEKTopics|深耕50引領台灣產業躍進未來下載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