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01/18
- 15736
- 376
物聯網概念自國際電信聯盟(ITU) 於2005年正式提出,現階段已經步入應用服務發展階段,發展為挖掘產業商機。國際產業智庫Gartner預估到2017年全球有超越50%的物聯網(IoT) 解決方案來自新創公司,物聯網80%商機更來自於資料分析與應用服務。物聯網的主要價值,是以資訊經濟為核心,帶來資訊科技生活優化(B2C) 以及生產競爭力(B2B)之產業變革,以型塑優質生活及推升效率製造,致使產業的樣貌產生顛覆式變革。
從2015年的世界行動通訊大會(MWC)來看,全面展現物聯網產業生態體系,包含資料安全、資料管理平台和互通性為優先解決議題,許多大廠開始合作推出專案以協助新創團隊發展,藉以掌握物聯網多且分散的垂直領域市場,如Cisco、Intel和Deutsche Telekom等。主要國家也推動相關計畫,包含美國2008年將IoT 列為「未來10年影響國家競爭力的關鍵技術」,2010年也啟動「回流行動」(Reshoring Initiative),利用IoT 創新製造業;2014年英國宣布IoT 技術研發投資4500萬英鎊,德國在「Industry 4.0」計劃以IoT 技術加上網宇實體整合系統(Cyber-Physical System),目標將製造業生產效率提高30%;南韓2014年「IoT 基本規劃」,從服務、平台、網路到終端裝置與資安,全面建構開放式IoT生態體系,藉由貫穿產業鏈的垂直應用,與大型、中小型企業水平式合作開發IoT產品與服務;日本更推動「U-Japan」、「i-Japan 2015」及「Active Japan ICT」規劃發展IoT 技術。
全球趨勢:以智慧城市應用為創新產業實驗場域
綜觀世界各國近期皆戮力建立在智慧城市之各項應用建立特定實驗場域,與鏈結國際市場和策略夥伴以發展新興產業。例如,南韓推動Vitamin Project(維他命計畫),研提新產品與服務的創新補助工作,也就是透過物聯網串聯與催生各種新型態產業,提供創業生態圈的各種產品服務;南韓更透過連結在地,於2016年在全國各地建立14個自由政策區(Regulation-free zones),透過推動不同的新興產業發展,促使區域平衡發展及振興地方經濟,培育各地的策略性新興產業,像是物聯網(IoT)、無人機、醫藥健康等;在連結全球方面,南韓三星更在矽谷設立「全球創新中心」(GIC, Global Innovation Center),扮演高資本規模投資的硬體本業與小型靈活軟體新創企業之間的橋樑,提供優秀有經驗創新創業人才提供友善的環境;南韓更推動「IoT 實證區域建構計畫-Global Smart City」,建構Creative、Continuous、Connected 的智慧城市,建立良性循環的生態系,提升永續型競爭力及攻略海外市場,更提供市民參與、體驗服務及廠商資訊,提出節能、交通、低碳、安全、休閒等服務模式,建立新創及中小企業開發服務的環境。另外,新加坡也引進新創團隊打造智慧城市與發展物聯網產業,篩選優秀的工程師、設計師、駭客等科技相關人才,透過6 個月加速培育,讓創意可以轉變為實際商業行為,另打造複合式創業基地Bash,建立天使投資網絡挹注研發,並辦理創新課程(SkillsFuture計畫),打造創新創業生態圈;新加坡更推動Smart Nation 2025,建設一流的通訊環境,打造成為無縫整合IT、網路和數據的世界第一智慧國,提升網路連結能力,透過感測器收集數據,並進行數據分析轉換與應用,另建立異質網路,建構資料市集,更規劃裕廊湖示範區。
日本推動i-Japan主要做法,是將數位科技融入社會經濟中,以助大眾改善生活、增強聯繫、發揮創意,發展電子政府和電子地方自治體,推動醫療、健康和教育的電子化,利用數位科技和資訊改造產業結構,建立電子政府架構,擴展國家電子郵箱計畫與發展遠距醫療和鼓勵數位科技教學。另外也建立數位科技人才庫、中小企業商務平台與新型創業市場,更全面檢視現行法律規章、系統和運作模式。美國推動智慧城市發展計畫,主要透過中央資源,與全美多個城市共同合作,協助打造滿足在地化服務和以社區為主的智慧城市,並尋求新的智慧城市解決方案,打造智慧城市基礎設施,協助發展城市物聯網的基礎設施。英國推動智慧倫敦計畫(Smart London Plan),利用數位創新,讓倫敦成為世界最棒的城市,開發倫敦數位網路社群,並建立倫敦數據儲存庫,開放更多政府數據,促使數據3D視覺化,並建立科技城市議會,並建立智能電網。
建構使用者應用生態圈 強化台灣軟硬整合競爭力
發展物聯網產業,需要將需求轉換為價值創造的應用服務,更需重視以人為本(People-centric)的使用者價值創造(User Value Creation)。在破壞式創新的模式之下,推動物聯網與創新創業必須建立可持續性的創新商業經營模式,並善用數位科技架構完整的產業生態系,建構完善的「使用者應用生態圈」(圖一),就是要從以人為本的使用者行為及服務內涵,將微笑曲線的「品牌行銷」和「創新研發」向上延伸,強化包含使用者服務和行為研究、大數據分析、應用軟體、系統整合,圓圈的頂端為使用者價值創造的制高點,以主導製造、品牌與研發等利益關係人角色扮演和利潤分配。
美國GE是一個成功以軟硬整合將公司從品牌和研發進一步掌握使用者應用生態圈的制高點。舉例,GE打造Predix成為一個資料分析服務基盤,使它成為工業界的Android平台,此平台的生態系是以推動物聯網為目標,對產業授權使用,如Softbank用它發展工業應用,與Cisco、Intel開發支援Predix的網路設備;企業客戶可按照自身企業需求編寫應用App;另外對開發者開放Predix,擴大應用開發生態,並運用群眾外包力量,例如藉由競賽方式鼓勵各領域專家群提出更優化的演算法,善用既有核心優勢,掌握系統並建置生態系。
台灣產業發展由製造業與半導體打造硬體優勢,推動「亞洲.矽谷」,正促使台灣透過硬體(Hardware)優勢,包含零組件、實體物件、製造等,來增加系統與應用軟體等軟體(Software)能力,進一步達成軟硬整合的競爭力。但是另外一種台灣產業軟硬整合的詮釋,為「軟實力X 硬實力= 台灣產業軟硬整合模式」,也就是透過現有的產業優勢去追求新的創新產業,透過槓桿現有的產業優勢,強化效率驅動X 創新驅動的加乘效益,衍生出台灣產業「特殊優勢(Unfair Advantage)」。
「亞洲.矽谷」推動物聯網跨域創新平台
建構跨域創新平台為推動台灣物聯網產業之重要關鍵,「亞洲.矽谷」為透過IT創新轉型為IoT的模式,在桃園成立「物聯網創新研發中心」,集結全台的示範計畫與實驗場域,將資金、人才、創意匯集,創造產業群聚之綜效,打造台灣物聯網研發重鎮,並透過整廠服務輸出到東南亞國家,進行新南向拓銷的布局,進一步使台灣經濟真正從效率驅動進化至創新驅動階段。但建構物聯網產業的跨域整合平台,需要面對的挑戰:首先是「跨產業」,許多應用需要結合不同產業或專業領域已成趨勢,造成極有挑戰性的異業整合,因為隔行如隔山,且不同產業的文化和專業知識也常常大相徑庭;其次是「跨區域」,因為物聯網發展沒有國界之分,許多應用常會橫跨不同地理區域,電子商務打破傳統實體通路的地理限制,也造成以國家別計算進出口貿易的課稅問題;最後是「跨部會」,物聯網為跨產業和跨區域的創新產業,除牽涉不同主責政府單位,法規變革也會牽涉不同政府單位。跨域創新或推動本來就是一件具極大挑戰的任務,但是未來台灣產業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比較不能在企業規模和國內市場等佔有優勢,唯有在具有高挑戰的跨域應用(跨產業、跨區域、跨部會),如果台灣能夠發揮小而美的產業和文化特殊優勢優先整合成功,就能夠與國際競爭者有以小博大的勝算!
總之,台灣應該掌握競爭優勢與動能,打造物聯網使用者應用生態圈與跨域創新平台,進軍國際市場,例如工研院研發出伺服器、網路、儲存及管理四個虛擬化面向之All-in-one「雲端資料中心作業系統(Cloud OS)」軟硬整合智能系統,以雲端資料中心自動化佈署管理系統軟體(Bare-Metal Provisioning from ITRI,BAMPI ),聯合國內伺服器廠商,成功切入日本電信大廠等級雲端資料中心系統供應鏈。未來台灣應掌握物聯網應用服務新商機,並以資料經濟引領之軟硬整合為主的新商機,促進台灣產業轉型升級、創造新價值,強化軟硬整合與異業合作,促成產業轉型升級、掌握經濟成長為重要未來目標,進一步推動創新創業驅動經濟成長,以物聯網產業促進產業轉型升級,發展下一世代的創新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