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服專區
  • 登入
  • 註冊
產業簡報

events近期活動

      keyword關鍵議題

      expert熱門專家

        POP REPORT熱門文章

        i卡會員

        歡迎免費加入,享有多項免費權益!

        >

        PRESENTATIONS主題推薦

        中國關鍵礦物管制下的台灣產業風險與因應策略 (研討會簡報)
        Risks and Response Strategies for Taiwan's Industrial Supply Chains under China's Critical Mineral Controls
        • 2025/09/12
        • 287
        • 41

        簡報大綱

        • 中國關鍵礦物出口管制的發展與範圍
        • 主要國家的因應作法與供應鏈調整方向
        • 全球高科技與製造業供應鏈的潛在影響
        • 臺灣產業鏈的風險評估與應對策略

        簡報內容

        中國關鍵礦物管制下的台灣產業風險與因應策略
        NO.1
        大綱
        NO.2
        關鍵礦物管制為中國面對地緣政治爭端重要談判籌碼
        NO.3
        中國關鍵礦物出口管制項目與範疇
        NO.4
        中國出口管制之關鍵礦物的產業用途概況
        NO.5
        從上游礦物到最終下游產業應用流程概況
        NO.6
        中重稀土管制為中國最具談判價值的籌碼
        NO.7
        稀土出口申請需提交涉及供應鏈關鍵資訊之文件
        NO.8
        歐美業者申請中國稀土出口被迫繳交敏感資料案例
        NO.9
        小結:中國出口管制出口延伸影響企業供應鏈運作
        NO.10
        大綱
        NO.11
        美國:加速推進關鍵礦物供應鏈自主化
        NO.12
        美國:國防部入股稀土企業,確保國內國防供應優先
        NO.13
        歐盟:制度化治理,打造關鍵礦產網絡與供應鏈韌性
        NO.14
        歐盟:藉旗鑑計畫,協助本土稀土完整供應鏈商轉
        NO.15
        歐盟:支持成員國投入採礦、精煉、加工和回收等環節
        NO.16
        日本:關鍵礦物「多元化與可持續」之長期布局推動
        NO.17
        日本:積極藉回收、替代材料扭轉稀土依賴特定國家局勢
        NO.18
        小結:國安、經濟發展與能源轉型三要素驅動供應鏈重塑
        NO.19
        大綱
        NO.20
        高科技與製造業依賴中國關鍵礦物與材料概況
        NO.21
        全球高科技與製造業是否受影響考量以下因素
        NO.22
        高科技產業受影響案例—半導體/航空/航太/國防
        NO.23
        製造業(汽車)因中國關鍵礦物出口管制出現停產
        NO.24
        供應鏈上游礦源獲取,藉國際合作與政策/技術加速推進
        NO.25
        但中游之精煉分離至部分前驅物材料為風險環節
        NO.26
        業界透過材料替代與循環回收等方式減緩衝擊(1/3)
        NO.27
        業界透過材料替代與循環回收等方式減緩衝擊(2/3)
        NO.28
        業界透過材料替代與循環回收等方式減緩衝擊(3/3)
        NO.29
        供應鏈趨向規範化發展,回收含量與溯源成為新標準
        NO.30
        小結:全球供應鏈韌性新常態建構
        NO.31
        大綱
        NO.32
        臺灣產業主要以進口含礦材料為主,原礦比重低
        NO.33
        供應多元+替代原料發展,降低單一依賴風險
        NO.34
        回收再利用技術投入,藉「城市採礦」拓展資源
        NO.35
        藉國際合作平台,尋求關鍵礦物與材料合作新契機
        NO.36
        臺灣產業行動建議
        NO.37
        郭子菱 研究員
        NO.38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