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聯合報》,記者陳儷方/專題報導
- 2024/7/15 上午0:00
- 416
台灣目前仍有2500項產品禁止自中國大陸進口,大陸去年12月及今年6月取消多項ECFA(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關稅減讓項目,因缺乏暢通的談判管道,兩岸貿易陷入僵局。
根據財政部出進口貿易統計,2023年台灣對陸港出口依存度降至35.2%,創21年新低;南韓降至23.7%是21年新低;日本則降為22.1%,為15年來新低;至於美中貿易戰主角之一的美國,對陸港出口依存度8.7%,甚至高於2019年的8.3%。
進口方面,美國歷經幾波對中國產品加徵關稅後,2023年墨西哥取代陸港成為美國第一大進口來源;台、韓、日與中國大陸在電子、電腦及資通等製造業多有密切分工關係,對其塑化、基本金屬等產品倚賴較深,加上大陸近年在新能源車、動力電池市場強勢崛起,累計10年間台、韓自陸港進口分別擴增6成、7成。日本則受自陸港進口紡織品等勞力密集型產品萎縮的影響,近10年反而減少3.9%。
貿易統計顯示,台灣對陸港長期大量出超,近10年出超介於657億至1047億美元,幾乎年年高於出超總額,僅2023年出超805億美元,少於出超總額810億美元。
供應鏈 以美、中為首分化
財政部研究出進口貿易數據發現,世界經濟朝向以美、中為首的供應鏈分化、區域化與在地化發展,對台、韓、日、美與陸港貿易連結的影響持續在演變中。財政部認為,我國因政治特殊處境,要面對中國大陸透過經貿作為進行干擾企圖,須密切注意並積極因應,降低可能衍生的衝擊。
中華經濟研究院區域發展中心主任劉大年指出,在歐美群起對中國築起貿易高牆的趨勢下,台灣與中國的經貿關係可分2區塊觀察,一是台資企業在陸設廠,並鎖定大陸內需市場的部分,不會受影響,至於中國以外的市場,產地就不能像以前一樣也放在中國了。
資金來自陸 可能被美封殺
劉大年表示,企業可能需要2套生產體系,否則產品一旦從中國大陸出去,就會成為被制裁的對象,因此台商必須在其他國家建立供應鏈,產品從沒有被課徵高關稅的國家出口到美國、歐洲等地才不會受到影響。
美國大選在即,劉大年說,如果川普當選,對含陸成分的產品會更加介意,即使陸資繞道至墨西哥設廠,但光是資金來自中國大陸這一項,就可能被美國祭出手段阻擋。即使川普尚未當選,拜登因選情緊張,也急於對付中國生產及中國資金。
一般消費品 將捲入貿易戰
美中貿易爭端開啟貿易壁壘的競築,即使明顯違反國際貿易規範也在所不惜,新一波對中國的貿易制裁已不只是尖端科技產品,而是下到一般消費品也不放過。
經濟高度倚賴外貿的台灣該如何自處?劉大年分析台灣對陸港出口依存度雖降低,但此降低也影響到自身成長,「大陸市場不應放棄」,因此台資企業對大陸市場有對大陸市場經營模式,對非大陸市場也要有非大陸市場的經營模式。
更多新聞
- 第七屆總統創新獎 正式啟動徵選
- 台新金碳揭露績效拿到A級
- 高鐵衝宜蘭 估吸過半台鐵客
- 資安法闖關 加速度推動
- 媒體議價法 凝聚兩共識
- 反平台剝削 媒體議價法拚本會期三讀
- 四面向規劃 解綠能困境
- 能源部門減碳 五年砸7,100億
- 拚循環經濟 各部門動起來
- 爭取低關稅 我不放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