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服專區
  • 登入
  • 註冊

events近期活動

      keyword關鍵議題

      POP REPORT熱門文章

      i卡會員

      歡迎免費加入,享有多項免費權益!

      >

      PRESENTATIONS主題推薦

      陸經濟制裁歐美 宣示意味濃
      • 《聯合報》,特約撰述張大仁
      • 2024/5/24 上午0:00
      • 221

      中國大陸外交部本周宣布對十二家美國國防企業和十名美國個人採取反制措施,並考慮將歐美進口汽車關稅調高至百分之廿五。最新的反制目標包括洛克希德馬丁、雷神飛彈系統以及通用動力資訊科技公司的高階主管。

      北京外交部這次採取實際行動,決定引用最新頒布的「反外國制裁法」(AFSL),對美國國防公司採取同等的經濟制裁手段。

      中國大陸一直是被制裁的長期目標,但近年來厚植經濟實力後,也獲得對其他國家實施制裁的影響力,而且對制裁有著獨特的看法。自二○一八年以來,北京已頒布至少九項立法制裁條款,使其擁有強大的火力作為與其新興超級大國地位相稱的經濟作戰工具。

      很明顯,北京已擁有一套高度發達的經濟反制手段,並且歷來以非官方身分靈活運用。其用意是在造成傷害但又有迴旋空間,最重要的是,可以隨時公開否認。一個著名的例子是二○一六年中國大陸利用對南韓的非正式制裁來阻止南韓採購薩德飛彈防禦系統;在隨後升高的爭議中,中國大陸關閉韓商零售店並刁難南韓人旅遊,但公開否認進行任何干擾,並將南韓遭受的經濟損失歸咎於中國大陸公眾的自發性反應。

      隨全面法律框架建立,中國大陸正迅速成為新的全球制裁競賽的主要參與者。川普在二○一八年發起的中美貿易戰是正式化的導火線。北京的新制裁框架不是任何單一統一法律文件的產物,而是一系列條款的拼湊,這些條款共同構成一個總體制裁和報復制度。

      範圍最重要的是二○二一年頒布的「反外國制裁法」,這些條款不僅授權採取行動應對外國制裁,還允許採取強制性經濟措施。除該法外,其他重要的法律條文還包括「不可靠實體清單」、「對外貿易法」和「中國封鎖法規」。

      雖然擁有與華盛頓幾乎同等的制裁工具,但北京在實施時往往出人意料地謹慎。其正式行動的主要目標大多是涉嫌向台灣出售武器的外國實體。從根本上講,大陸制訂制裁制度的原因與其他國家相同;是一種風險相對較低、成本較低的防止不良行為行動,認為可以殺一儆百。

      在中美兩國仍深陷貿易戰之際頒布制裁法,讓大陸民眾對中共有了新的信心,這對於經濟放緩和社會動盪加劇來說是有幫助的。

      中國大陸敏銳地意識到制裁法制化獲得更多力量,特別是美國在半導體、關鍵礦產和製造業等面臨的挑戰,北京不能魯莽地利用制裁來阻礙其經濟發展。制裁可以幫助中國大陸和平崛起,但這在很大程度上源自於其威懾價值。可以透過制裁來保護其核心利益,而不是使用戰爭等代價高昂的手段,大陸可以在維持經濟繁榮的同時彰顯地位和威望。

      細究「反制」的內容就可發現,實際上僅具宣示意味。中國大陸軍工企業與美國國防產業幾乎沒有交集;而對一個不去大陸也未參與任何涉中業務的個人制裁,徒然只是狗吠火車。而大陸是汽車生產大國,提高進口車關稅對本土車市影響不大。但這麼做表達了中國大陸敢於與美國平起平坐對等制裁的立場,既維護國際名聲,也安撫內部人民的反彈。

      更多新聞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