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服專區
  • 登入
  • 註冊

events近期活動

      keyword關鍵議題

      POP REPORT熱門文章

      i卡會員

      歡迎免費加入,享有多項免費權益!

      >

      PRESENTATIONS主題推薦

      別陷入有成長卻無發展的困境
      • 《經濟日報》,社論
      • 2024/6/27 上午0:00
      • 122

      輝達的黃仁勳訪台期間,帶來一陣明星式追風,所到之處人潮洶湧、美食地圖一再翻新,人人都想蹭他一下來增添光彩;即使諾貝爾獎得主來訪,也沒有這種盛況,被國際媒體稱為「仁來瘋」(Jensanity)。

      表面上,這股旋風反映的是台灣年輕人崇拜科技和時尚,事實上更多是因為輝達股價飆漲,市值超過3兆美元、凌駕蘋果直逼股王微軟,被台灣人視為「財神」所致。如果黃仁勳讓大家更重視科技和創新,當然是件好事;但若因此扭轉社會的價值觀,讓大家認為科技萬能、人文無用,物質崇拜思維回歸到70或80年代,那就不見得是件好事了。

      這種盲點,其實已被朝野相當程度地反映在政策和行為上。從新政府上任以來,上自總統下到部會首長,言語不離AI、政策只有科技,幾乎不談論如何發展人文或服務產業,即可瞭解其內心思維。而今年大學入學申請的文史哲科系門可羅雀,成大歷史系竟然掛零,其他頂大人文類科也多萎縮低迷,南一中、建中和北一女的「人文社會資優班」都已取消,其他菁英高中也岌岌可危,都可見一斑。在全民瘋輝達、台積電等股票之下,台灣社會儼然已不需人文社會學科,這是個正常或健康的發展嗎?

      這種只重科技、不問人文的現象,是誤解了經濟成長的目的。其實,「經濟成長」只是手段,經濟發展」才是目標,經濟成長很直接,只要透過消費、投資或出口增加,讓經濟生產提高,自然就帶來經濟成長或所得增加。但是,所得增加不一定能產生更高的快樂或幸福,必須同時重視教育、健康、分配、安全、自由、平權等面向,讓成長的果實平均分布到社會全體,才會讓人民有更高的幸福感,達到「經濟發展」的目標,這就是「包容性成長」的真諦。政府應時刻關心的,是這些面向的發展,是否都能同時提升,而不是只關心狹隘的經濟成長而已。

      經濟學家近年關注這種現象,特別留意到1971年巴基斯坦分裂為兩國(巴基斯坦、孟加拉)後的發展,印證了有成長卻無發展的後果。當年,兩國人口類似,而人均生產長期以來都由巴基斯坦領先孟加拉。但到2018年前後,孟加拉無論是產業發展、人口成長、消滅貧窮、教育普及、人均壽命、兩性平權等各方面,都有超越巴基斯坦的表現,使得相對較貧窮的孟加拉的「人類發展指標」,在2018年以全球136名領先了巴基斯坦的150名,「全球幸福指數」排名在2023年也以102名領先了巴基斯坦的115名,巴基斯坦成了「有成長卻無發展」的典型國家。

      台灣若只重視經濟「成長」,卻不重視「發展」的話,難免也會掉入這種陷阱:台灣預期壽命提升緩慢且落後日韓程度正在惡化,所得分配緩步惡化但財產不均急速惡化,貧窮人口下降但世襲比例提高,教育水準提高但品質逐漸下滑,各種指標在在令人憂慮;相對改善的是「性別不平等指數」明顯下降,但整體「全球幸福指數」排名從2017年26名倒退到今年31名,是否正陷入這種困境,不無疑問。

      比較正面的發展,是台大等幾所大學的醫學系,認知到醫師不能沒有人文素養,將國文和社會列為申請入學採計的科目,要求全台最菁英的大學生要有必要的人文素養。試想,若醫師們都只想著投入熱門的類科、集中在都會區開業、設法多開自費用藥、增加無意義的檢驗項目、甚至鑽漏洞A健保,那我們引以為傲的全民健保將會呈現怎樣的面貌?有人文素養不保證可以解決所有問題,但沒有人文素養卻可以確定問題會非常嚴重。

      一場黃仁勳旋風,暴露台灣社會嚴重的發展問題,賴政府該如何回應?

      更多新聞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