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服專區
  • 登入
  • 註冊

events近期活動

      keyword關鍵議題

      POP REPORT熱門文章

      i卡會員

      歡迎免費加入,享有多項免費權益!

      >

      PRESENTATIONS主題推薦

      衛福部統計 高溫高溼 上半年熱傷害就診3年新高
      • 中國時報,鄭郁蓁/台北報導
      • 2024/6/16 上午4:40
      • 35

      今年夏天好熱,熱傷害就診人次再創新高!根據衛福部疾管署「即時疫情監測及預警系統」通報急診就醫資料顯示,今年四月單一月分熱傷害就診人次創下231人次,是過去兩年的兩倍,六月截至12日止,也已經有102人次就診。醫師提醒,人體在天氣溫度高、溼度高的環境下,當汗水排不出體外,且水分攝取不夠時,會讓體感溫度隨著升高,因而增加熱傷害的風險。

      端午連續假期後,開始進入夏季天氣,根據疾管署最新統計,今年上半年以來,熱傷害就診人次累計達557人,分別比去年2023年的483人、2022年的355人都還要高,四月單一月分,是過去兩年來同期的兩倍,而今年六月截至12日,已經有102人因熱傷害就診。

      三軍總醫院中暑防治中心主任朱柏齡表示,造成熱傷害有外在以及內在兩大因素,外在原因包括溫度、溼度以及太陽等;外在因素近來以「熱指數」的飆升最為明顯,已經落入橙色的「危險」範圍。

      朱柏齡表示表示,熱指數偏高,民眾一定要注意,戶外運動最好喊停,且要時常補充水分,切勿等到感覺口渴才補充,應每30分鐘~1小時補水一次;若運動或戶外工作,則每15分鐘到20分鐘補水一次。

      至於內在因素,朱柏齡說,包括慢性病人、高齡、急性疾病者,皆是高危險群,且睡眠不足、體力差、肥胖等問題,也容易發生熱傷害。他表示,軍中曾有一名年輕軍人在夏天早上九點,自行體能鍛鍊跑3000公尺,快到終點時昏倒,高燒至40.5度,所幸送急診前先快速降溫,後來發生急性腎衰竭,一問才知道原來前一晚凌晨一點才睡,且三點、五點都醒來,睡得並不好,導致中暑。

      朱柏齡表示,熱指數高時,應避免劇烈運動,發燒、腹瀉以及部分藥物可能抑制排汗或利尿,也會增加熱傷害的機率,要特別注意。

      國民健康署署長吳昭軍也提醒民眾,外出活動時,應注意避免或減少曝晒於高溫環境下,尤其是熱傷害6大高風險族群,包括嬰幼童、65歲以上長者、慢性病患者、戶外工作者、運動員及體重過重者,應穿著涼爽、加強散熱,除了補充水分也要補充電解質,都需要更加留心注意。

      若如出現無法流汗、頭痛、頭暈、噁心、嘔吐,甚至神智混亂、抽筋、昏迷等症狀,應立即離開高溫的環境,並設法降低體溫,例如鬆脫衣物、用水擦拭身體或搧風等,必要時立即送醫,尋求專業的協助。

      更多新聞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