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服專區
  • 登入
  • 註冊

events近期活動

      keyword關鍵議題

      POP REPORT熱門文章

      i卡會員

      歡迎免費加入,享有多項免費權益!

      >

      PRESENTATIONS主題推薦

      陳駿季:台灣農業不是補助型產業
      • 《聯合報》,記者李柏澔、葉冠妤/專訪
      • 2024/5/25 上午0:00
      • 66

      農業部過去常被詬病只會透過補助解決產銷失衡問題,新任農業部長陳駿季昨接受本報專訪時強調,台灣農業絕對不是補助型產業,不然發錢讓農民拍拍手就好,未來很多補助,要看的是對制度的長遠有沒有助益;另也提到將透過拉高契作比率、提高市場端需求來改善等方式,改善產銷失衡問題。

      國內農產品產銷失衡頻繁,農業部過去慣常以撒幣補貼產銷失衡,但效果不彰,導致產銷調節經費超支併決算嚴重,調節品項也愈來愈多。

      陳駿季坦言,視過去農業部的施政作為,很大一部分補助用於農業基礎建設,再來才是給農民,且大多都是用於發生天然災害現金救助,救助金並不是要讓農民賺錢,而是補貼農民的生產成本,目的是希望能夠盡快復耕。

      「有經費補助,農民當然拍拍手」,陳駿季表示,補助是否對制度有長遠的助益相當重要,必須要看對產業好不好。以公糧收購價為例,大家都說要提高,但對稻米產業發展是正向的嗎?他強調,台灣農業的未來絕對不是過去的延伸,台灣農業也絕對不是補助型的產業。

      陳駿季說,如果只是過去的延伸,就不需要做研究、也不需要政府部門制定政策,「台灣農業絕對不是補助型的產業」,不然有經費、就發錢就好了。農業是一個專業的產業,期許未來能用專業方式去處理、解決農業問題。

      針對長年的產銷失衡,他說,農業部正在研議,希望先拉高契作模式比率,讓後端銷路不會發生問題,再者必須提高市場端的拉力,就算前端一開始沒有固定銷售途徑,只要整體面需求提高就有利產品順利銷出。

      至於漁電爭議,陳駿季說,「以農為本、綠能加值」看似簡單,但落實程度相當重要,漁電共生最應該注意的是業者究竟有無真正從事養殖,的確有些不肖業者等光電接電後就棄養,去年開始已成立輔導團隊和縣政府聯合查核,如果發現業者沒有養殖時會要求限期改善,否則就停止送電。

      更多新聞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