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服專區
  • 登入
  • 註冊

events近期活動

      keyword關鍵議題

      POP REPORT熱門文章

      i卡會員

      歡迎免費加入,享有多項免費權益!

      >

      PRESENTATIONS主題推薦

      大腸癌人數降 末期患者卻變多
      • 《聯合報》,記者陳雨鑫/台北報導
      • 2024/9/7 上午0:00
      • 57

      大腸癌曾蟬聯「癌王」十五年,根據癌症登記資料,一○九年與一一○年大腸癌罹病人數下降,但專家認為,近年大腸直腸癌被診斷為末期的人數上升,早期罹癌者減少,恐是疫情讓篩檢效能降低;另外,若以微創手術治療,身體質量指數(BMI)太高恐增加手術失敗機率。  

      和信醫院昨天發表「大腸直腸癌診治照護全書」,大腸直腸癌團隊召集人陳建志指出,自國健署推動糞便潛血檢查,大腸癌罹病人數逐年增加,一○八年達到高峰,但之後開始下降。數據下降可能與「疫情效應」有關,因為末期人數上升,早期患者變少,恐是篩檢效能降低,醫療院所僅治療較嚴重的患者,後續值得觀察。

      另外,國內大腸癌八成屬於「非遺傳性」,主要是生活習慣、飲食西化引起的病變,這類患者先以「瘜肉」表現,若未及時處理,約五到九年就可能演變為惡性腫瘤,其中有一成的患者,一發現即是惡性腫瘤。陳建志提醒,基因檢測適合有家族史者,較不適用非遺傳性患者,民眾對腸癌篩檢應更有意識,除了糞便潛血,應定期做大腸鏡。

      一一○年大腸癌新診斷個案一萬六千多人,平均每天有四十四人罹患大腸癌,近九成發生在五十歲以上,八十歲以上患者占一成。手術是治療大腸癌的第一選擇,傳統剖腹手術會在腹壁上留下長達十五到廿公分長的垂直傷口,微創手術只在肚臍周圍留下五公分長的傷口,是近年相關手術一大進展,且對長者衝擊小。

      但陳建志表示,並不是所有人都適合微創手術,若病灶太大,且侵犯到鄰近重要器官,若腫瘤侵犯周邊組織深,手術失敗機會高。另外,男性身體質量指數大於卅二、女性大於卅五,或曾接受過大範圍腹部手術、麻醉高風險患者,不適合微創手術,恐增加失敗機率。

      更多新聞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