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商時報,杜蕙蓉/台北報導
- 2021/12/9 上午4:40
- 789
工商時報主辦的「2022年投資趨勢論壇」8日登場,生策會副會長楊泮池認為,新冠疫情造成全球生醫產業大洗牌,現在是「天時」最佳時機,要努力創造「地利、人和」,面對台灣生技醫療發展的關鍵拐點,「研發急需落地、法規迅速調整、政策提供誘因、資源人才投入」則是致勝的四大良方。
邁向精準健康時代
楊泮池表示,麻省理工科技評論2021年十大突破性技術,光是生技就包辦了四樣,包括mRNA疫苗、數位接觸追蹤、遠端技術、多技能AI等,這些技術不僅成為後疫時代的新趨勢,mRNA疫苗更是造成製藥產業大洗牌,過去前十大藥廠和藥品,不僅營收、獲利今年全部敗給mRNA疫苗,就是企業市值也有很大的變化。
此外,過去以個人化醫療為基礎,藉由基因定序、標靶藥物、細胞療法等手段,來精準治療疾病的「精準醫療」,現在也開始走向「精準健康」,主要是針對「已患病族群」的醫療層次,朝向亞健康,甚至健康族群推動全齡健康的概念。
楊泮池認為,已罹病的患者,數量就像露出水面的冰山,僅占了一小部分,但若要能幫助水面下的亞健康和健康族群,就須設法讓人們能改變生活模式、作息和習慣,從「健康促進」(health promotion)角度著手,這樣不僅能降低不斷積漲的醫療負擔及健保壓力,也能帶動檢測、保健品、運動器材、穿戴式健康管理裝置等產業發展。
疫情促進產業大洗牌
楊泮池強調,新冠疫情造成產業大洗牌,AI數位化將成趨勢,而台灣挾著資通訊(ICT)的優勢,加上醫療和生技的能量,精準健康將充滿機會,由國人開發的影像已經可以在早期就偵測出胰臟癌,國內的醫療顯示器也開始進入醫療體系,這不僅可為醫療機構省下10~50倍的經費,加上元宇宙在醫療產業的應用,都突顯台灣是有足夠的研發能量,但需要的是試驗場域、法規的支持。
此外,台灣擁有13億筆的人體資料庫,楊泮池認為,這都是台灣最大的優勢!有鑑於全球變遷快速,加上近年新冠疫情助長,各種變動都非常迅速下,法規必須要能更機動、更有彈性地調整;而且在政策上也必須提供誘因,才能吸引產官學研醫界投入,良性培養人才,這才能讓台灣生技醫療產業發展走進正向拐點。
更多新聞
- 詐團偽冒第三方支付網站騙賣家 數發部與業者合力掃蕩
- 泓格5月每股賺0.29元
- 森崴能源、ComClark 合資攻綠電
- 大聯大品佳集團 搶攻Edge AI
- 多元布局 打造新里程碑
- 戴爾伺服器代工廠報喜
- 中磊增11% 走出谷底
- 數發部攜支付業打擊假買家
- 展達+0.78% 迎出貨旺季
- R&S通訊盛會移師新竹 引領未來通訊新浪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