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服專區
  • 登入
  • 註冊

events近期活動

      keyword關鍵議題

      POP REPORT熱門文章

      i卡會員

      歡迎免費加入,享有多項免費權益!

      >

      PRESENTATIONS主題推薦

      結合部會力量 提超額儲蓄解方
      • 《經濟日報》,社論
      • 2024/6/16 上午0:00
      • 35

      3月初行政院主計總處提出最新預測,2024年台灣超額儲蓄率上修至15.46%,超額儲蓄金額高達3.8兆元,不僅連五年超過3兆元,且創下歷史新高,顯示國內閒置資金相當多,外界也擔憂過多的超額儲蓄,不利台灣經濟中長期發展,故呼籲政府須注意此一問題存在。

      職是之故,中央銀行於4月18日立法院備詢時,針對解決超額儲蓄問題提出三項建言:其一,增強民間部門參與公共建設量能,以提振民間投資,並因應少子化、高齡化趨勢及淨零排放目標,推動相關基礎建設;其二,為因應家庭高儲蓄率,可引導民間資金發展金融服務業及財富管理業務,以提升金融產業生產力;其三,善用超額儲蓄進行跨國投資,取得關鍵技術及戰略性資源,協助廠商國際布局,鞏固全球價值鏈地位。

      要能落實上述三項建言,有賴財經各部會共同努力。囿於篇幅,本文只針對其中第二項建議加以評論。的確,為了解決超額儲蓄問題,可透過引導民間資金發展金融服務業及財富管理業務,例如善用信託、搭配稅務諮詢及提供財富管理方案等,來規劃退休理財和財富傳承,該項做法既可減緩超額儲蓄、增加投資,又可提升金融產業生產力;而要實踐此項做法,外界直覺會認為此乃金管會的責任,和其他財金部會如財政部和央行關係不大,然而事實上並非如此。

      賴總統在競選時,即拋出要鬆綁金融法規,將台灣打造成亞洲資產管理中心之政見,而他也觀察到除了宜鬆綁金融法規,也要讓投資標的多元化、產品線更完整,才能去化社會游資及金融業資金。而新任金管會主委彭金隆為了落實賴總統「將台灣打造成亞洲的資產管理中心」的政見,日前在立法院的報告指出,將結合各相關部會,訂定我國資產管理中心發展策略與目標,將儘速盤點現行法規與實務障礙,並研訂法規調整及法規鬆綁,協調各方資源發展具競爭力的資產管理金融商品。

      彭主委一針見血指出「打造成亞洲的資產管理中心」必須克服的困境,點出必須結合各單位之力量及資源,方能發展具競爭力的資產管理金融商品。觀諸國際如新加坡之所以擁有目前亞洲資產管理中心的地位,端賴其金融產品多元、資金可自由進出、較低稅賦、及豐沛國際金融人才等優勢所致。

      如何藉輕賦減稅吸引國際資金做資產管理,有賴金管會協同財政部一起縝密規劃,而有關國際金融人才之培育,前總統蔡英文已在政大及中山大學設立國際金融學院,相信假以時日必有所成;惟提升資金進出自由度則需由央行主責,至於金融產品多元則需要金管會會同央行來一起解決,因為資產管理中心許多產品與匯率相關,都需央行同意,方得在市場上發行並出售。

      央行於2021年1月28日曾修正「銀行業辦理外匯業務管理辦法」,放寬指定銀行於境內發行外匯金融債券得連結衍生性商品為結構型債券。惟其他相關外匯商品的開放則呈牛步化的現象,如放寬台幣兌美元之NDF的可承作對象,又如期交所研議多年希望央行開放、也是國內投資人最需要的台幣對主要貨幣之匯率的期貨合約及選擇權合約,正因為如此,許多企業、甚至金融機構都沒有足夠且多元的匯率金融商品來從事避險,遑論要發展具有競爭力的資產管理金融商品。

      總而言之,要解決超額儲蓄問題並落實金管會「打造成亞洲的資產管理中心」的政策目的,必須結合各部會之力量,其中央行必須摒棄只重視外匯市場穩定,而放棄開放台幣兌換主要通貨之外匯相關商品多元發展的思維,否則台灣要成為「亞洲的資產管理中心」的政策目標,恐將再淪為口號。

      更多新聞

      推薦閱讀